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2015-05-30张涛
张涛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而校本时代的到来,提出了基于学校、基于教师、基于实践的教科研思路。
【关键词】素质教育 思维能力 音乐教育
列宁曾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里说的感情是指在学习理论和实际生活中培养起来的感情。素质的形成,可以理解是“感情与理智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这种统一,形成了人们的感情,形成了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因素;它是融化在人们心灵中的深层次的感情。这种素质更多是后天形成的。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影响而深化,甚至改变。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演唱歌曲、乐器演奏、随歌随舞等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全身都能活跃起来,在提高兴趣和加深注意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提高。比如,听一些轻松的抒情曲,能使我们,精神愉快,对改善我们的记忆也有着极显著的效果。
音乐教育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优秀作品,能唤起学生对相关音乐形象的联想,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完完全全的发挥。
音乐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学生最易感受到高低起伏的节奏,尤其是在敲击乐更为明显。这时,教师应注意运用到乐理中去,并教会学生从身体的协调动作、肌肉反映上去感觉、体验节奏,增强学生的节奏意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指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侵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可见,音乐有利于人们净化环境,振奋精神和美化身心。对格里格作品,学生在初二的视唱中已有所练习,而且课外他们也接触过。他们对电视连续剧《三毛从军记》很熟悉,《培尔·金特》组曲中《晨曲》、《在恶魔洞穴中》的乐段在电视剧中多次运用,学生们感到耳熟能详,一致认为《三毛从军记》作曲以“洋为中用”的手法运用,非常恰当、巧妙,与情节吻合。学生们对欣赏作品产生了兴趣,一起哼唱,有的甚至手舞足蹈起来,合着音乐节奏,比划着模仿三毛与老兵在丛林中的举动,把那一段段乐曲强烈、鲜明的律动性表现出来了。课堂里笑声不断,气氛相当活跃。音乐欣赏活动使学生们感受到世界名曲这一人类文化遗产的精美、珍贵。更崇敬音乐大师作曲技法的独特高超,真正感悟到“音乐是没有国界的, 音乐语言是世界通用的人类共同语言”。
音乐是一种文化,学习音乐就像学习语文、学习数、理、化一样,在学习中让孩子们获得全面素质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我如果没有青少年时代的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现在科学上的成就。”音乐培养了他充分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他发现了伟大的“相对论”。21世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一切要从娃娃抓起。音乐并非是唯一培养素质的课程,但是离开了音乐,就等于丢掉了一个重要的教育武器。
我们说,审美的核心是审美情感的培养,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审美是人的生命活动向精神领域的延伸。从生动多彩的感能、感受开始,经过感性体验,想象与联想,得到精神升华。
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音响、VCD碟片、幻灯投影,电脑、电视等,从声、形、色全方位的信息接受,提高教学效率,并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作品鲜明的个性、特色,吸引学生注意力。当今时代的中学生知识面宽,兴趣广泛,反应灵活,追求个性张扬,对富有现代派流行艺术的东西也很崇尚。所以在音乐课教学中,我们要鼓励通俗音乐进入课堂,也要下功夫做好的是师生间“协调”工作。
例如初中学生对电影《宝莲灯》非常喜爱,尤其对几首插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九九年秋季开学初学生特别关注的一个社会音乐文化热点。学生们课余时间借音带、碟片争相传听,哼唱,兴趣浓烈,却担心老师不赞成他们的做法,没想到教师会在音乐课上与他们探讨起这一问题。
通俗音乐作品辐射面广,社会渗透力强,旋律流畅,节奏鲜明,配器独特。生产过程简单,发行量大,很受青少年的欢迎。音乐课上教师以自己观看《宝莲灯》的切身感受,生动地描绘了那种音乐带给你立体的、深远的意境和美感,坦诚地与学生交流。《宝莲灯》这样一个中国古老的童话传说以巨资投入,改编成动画电影,会有观众有市场吗?人们怀着这样的疑惑。然而影片以大屏幕、大手笔、大投入,以高科技的影视制作技艺先声夺人,同时一批著名演员加盟配音,著名歌手的演唱使影片锦上添花,更具有时代感、艺术性,显示了通俗艺术强大的社会冲击力,赋予古老文化作品勃勃的生命力。音乐是本片的灵魂。至此,已不仅仅靠商业炒作了。这些从音乐艺术文化角度来谈影视通俗音乐,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然后,師生再一起欣赏由李汶、张信哲、刘欢演唱的电影插曲。乐曲响起几乎全班学生一起加入演唱,每一位同学神情都那么投入,甚至互相不允许发出一点点声响干扰前奏曲、间奏曲优美动人的旋律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同学们尽情地歌唱,没有一个同学在此时会说自己音调不准不敢唱,更没有一位同学认为自己嗓音不好听而袖手旁观。百分之百的参与,学生们情绪昂扬,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渲泄、交融,甚至打了下课铃还尽情唱着。此景此形,使教师感触万分:音乐是被情感紧紧维系着的,音乐不仅有着浓厚情感和鲜明的艺术形象,它生动、直观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传播着情感转化为理性的意念。
不少学生把掌握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其他类型的校园艺术活动中。比如他们自选在体育课上跳健美体操的曲子。在语文欣赏课上,根据文学剧本,选合适音乐表演课本剧。一些学生甚至还能把极端相关音乐巧妙串连起来,创编成更多更好的舞台剧,他们还能为每个角色都配上适当的主题音乐,使音乐与表演更加成功。有的学生还选择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乐曲自编舞蹈,在校班会、校艺术节多次参加实践,音乐活动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也给他们成长带来无限灵感。
【参考文献】
[1](美)雷默著、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廖乃雄.论音乐教育[C].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03.
[3]王耀华.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之得失[J].音乐研究,1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