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馆藏出土元青花瓷瓶珍赏
2015-05-30文亮
文亮
元青花作为中国瓷器烧制工艺的珍品,以豪迈的气概与原创的艺术,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和简明的快感。它确立了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将华夏陶瓷艺术推向了巅峰。1959至2006年间,我国文物机构通过考古发掘、民间征集等方式,共获得元青花瓷器156件并分别珍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这批馆藏元青花分藏在国内15个省市自治区,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其中墓葬、窖藏出土及元代建筑遗迹发掘的元青花瓷器127件,占馆藏数量之和81.4%,由此表明它们大多数来自地下出土。
国内馆藏元青花造型的前6位,按照其数量排序依次为高足杯、梅瓶、盏、盘、大罐和玉壶春瓶。这可能是在元代以前,这些造型产品的产量和需求量,比其他造型的产品要多的缘故。限于篇幅,笔者不可能一一赘述所有造型,故特精选国内馆藏造型数量较多、属于“镇馆之宝”的“国宝级”元青花瓷瓶,在此加以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纹梅瓶(图1)
高44.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13厘米。1950年南京江宁县观音山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定远王沐英墓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
此梅瓶小口,丰肩,斜腹,敛胫,平底。肩腹绘“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纹饰,而空白处则衬以苍松、梅竹、山石,显得错落有致。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亦层次多样,非常独特。
整器造型端庄稳重,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白釉洁净润泽,青花用料浓淡相宜,层次感强。而拓抹绘瓷笔法又使画面有丹青之妙、美器之泽,为元青花瓷瓶中之绝品。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图2)
高44厘米,口径5.4厘米。1950年南京江宁县观音山沐英墓出土,现藏南京博物院。
整器圈带纹饰自上而下共分五层:第一层肩上绘覆莲纹一周,第二层绘缠枝牡丹纹一圈,第三层腹部绘满缠枝牡丹青花纹,第四层绘较窄的卷草边饰一条,最底层胫部饰一周卷草纹和仰莲如意纹。有宽有窄的纹饰带间以弦纹相隔。
该梅瓶为元青花大器,造型上给人以高大庄重、浑厚质朴之感。此器还使用了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发色苍翠浓艳,对比强烈。整个器型端庄稳重,为元青花瓷中的精品。
青花蒙恬将军纹玉壶春瓶(图3)
高30厘米,口径8.4厘米,足径8.8厘米。1956年湖南省常德市近郊出土,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此玉壶春瓶描绘了蒙恬将军审讯战俘的场景:威风凛凛的蒙恬端坐旗下,身后武士举着火焰纹牙旗,两名武士抓一俘虏并作汇报,画面颇具巍然肃杀之气。而怪石、苍松、竹叶、花草这些背景,又将画面点缀得自然生动。此题材源于当时的戏曲、版画和平话故事,侧面反映了流行的民间艺术。
整器青花呈色纯正艳丽,造型优美。虽纹饰再现的是秦朝镇守北方的蒙恬将军的故事,但人物服饰、道具等却完全体现了元代的风格特征。
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带盖梅瓶(图4)
通高51.5厘米,口径6.6厘米,底径14.5厘米。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该梅瓶瓶盖、瓶身皆为八棱形。小口,折沿,短颈,丰肩。其腹修长内收,足微侈,足底露胎。大朵如意云纹饰于肩和近底部,并有青花花卉、凤鸟和怪兽内绘。瓶身饰青花海水火焰纹的主题纹,手法采用留白饰四条矫健有力的游龙,在波涛汹涌的海水中翻腾飞舞,元代龙纹特征明显,极富凹凸有致的立体感。
此器造型硕大,纹饰繁密,形象生动,层次丰富。且青色对比鲜明,白地与蓝地白花相辅相成,极富艺术感染力。而规整的形制,又充分展示了元代制瓷工匠高超的成型技艺。
青花狮戏球纹八棱瓶(图5)
高32.5厘米,口径9.7厘米,底径9.8厘米。1964年河北省保定市永华南路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瓶体为八棱形。敞口,细颈,圆腹,圈足微外撇。九层青花纹绘于瓶身,蕉叶纹、回纹和莲瓣纹绘于颈部。“双狮戏球图”的主题纹饰于腹部,佩戴彩绸缨络的狮身回首翘足,嬉戏争斗。钱纹、莲瓣、回纹及卷草纹分绘于下腹、胫与足部。
该玉壶春瓶造型美观雅致,纹饰灵动活泼,青色苍翠浓艳,是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瓷扛鼎之作。
青花鸳鸯戏水玉壶春瓶(图6)
通高29厘米,口径8厘米,底径9.3厘米。1970年北京旧鼓楼大街元代窖藏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
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内口沿绘如意云头纹。颈部为缠枝花卉,颈腹之间饰一周几何纹,腹部主题纹饰绘两对栩栩如生的鸳鸯游弋于莲池之中,神态惟妙惟肖。其下绘卷草纹,颈绘变形莲瓣纹,足壁是重叠覆莲。用国产青料绘画,纹饰繁而不乱,主次分明,青花色调淡雅。
元代青花瓷以器型厚重、釉色浓艳而著称。而此玉壶春瓶造型秀美,釉色淡雅清新,纹饰繁缛精细,釉面莹润清澈。同时胎质细白,工艺精湛,反映出元代景德镇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
青花牡丹纹塔式盖瓶(图7)
通高42.2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10.3厘米。1972年湖北省黄梅县西池窑厂元延祐六年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此器为一种专用于陪葬的魂瓶。它分为瓶身和瓶盖两部分,其中盖呈塔式状的七层。对称的象首、狮首堆贴于肩部。缠枝牡丹纹为主体纹饰,同时以莲瓣纹和云肩纹相辅。
该瓶是目前发现的纪年最早的元代青花瓷器,在青花瓷起源上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其相比至正型元青花还要早上几十年,为早期元青花的标准器。
青花松竹梅纹双耳瓶(图8)
高24.2厘米,口径4.7厘米,底径6.5厘米。1976年江西省鄱阳县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整器从颈部到圈足饰八层纹饰。其中颈部饰五瓣蕉叶纹、钱文和两折枝花卉三层,腹部饰钱纹、松竹梅和卷草纹主题纹三层,颈部饰八瓣仰莲纹,莲瓣纹覆双层圈足。各纹饰间以弦纹相隔。
此双耳瓶构图严谨,图案虽满且层次多,但层次分明。同时主题突出,浑然一体。画工深沉有力,风格生动豪放,青色古朴艳丽。
元青花松竹梅纹瓶(图9)
高17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5.8厘米。1976年江西省鄱阳县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此瓶敞口,凸唇,短束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内凹形矮圈足。青花呈色灰蓝发黑,施釉不到底,釉色青白泛灰。腹部上下有明显的两道接胎痕,腹部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整个画面疏密有致,构图丰满,运笔流畅,花色淡雅。
元代梅瓶继承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丰满,有的带座,有的为八棱形。专家评论此出土瓷器形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浓郁的地方特色。
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图10)
通高48厘米,内口径3.2厘米,底径14.1厘米。1980年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现藏于高安市博物馆。
该瓶小口,宽唇平折,马蹄形颈,丰肩,圆鼓腹下收,浅圈足稍外扬,修胎规整,配覆杯形盖。盖呈盔状,花苞宝珠钮,盖内子口呈锥管状。内壁素胎,一侧墨书楷体“御”字。涩胎圈足,瓶底墨书字体无存。
此器胎质洁白,底足有明显的窖藏包浆。其青花有明显的晕散,但色泽青翠浓艳,积料处甚至还有结晶斑。白中闪青的釉色晶莹剔透,富冰肌玉骨之感。
青花缠枝牡丹纹盖梅瓶(图11)
高49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14厘米。1980年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现藏于高安市博物馆。
此瓶小口,唇口平折,短颈,丰肩,圆鼓腹下收,矮圈足稍外扬。修胎规整,有跳刀痕,底足中部有一支钉点,配覆杯型盖。内壁素胎,一侧墨书楷体“礼”字,瓶底墨书字体无存。
整器色泽略显青灰,积料处有结晶斑。釉色白中闪青,釉面失透。胎质洁白,坚致细腻,底足呈浅黄色。尤其是粗中有细的绘画运笔,彰显了元青花成熟期绘画创作的时代特征。
青花龙纹玉壶春瓶(图12)
高30厘米,口径8.8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9.3厘米。1985年4月山东省青州粮食中转库铁路西侧元代墓葬出土,现藏于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
此器瓶口沿内绘一周卷草纹,蕉叶纹和回纹绘于颈部,仰、覆莲瓣纹饰于肩上及近底处,椭圆腹饰一周卷草纹。主题纹则绘云龙腾空而起,气势威武。其造型端庄匀称,胎质细腻,青花色泽艳丽稳定,达到了器型、瓷质和工艺三者的和谐统一,为不可多见的元青花瓷珍品。
在元代五爪龙纹属于官方专用纹饰,民间只能绘画四爪和三爪的龙纹,龙纹的画法也是丰富多彩。此玉壶春瓶绘三爪龙纹,整体画面层次清楚,全器纹饰上下分七层,总体绘画技艺高超,画意流畅潇洒飘逸。
青花四爱图梅瓶(图13)
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2006年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小口外撇,短颈丰肩,胎白体重,施白釉。上绘青花纹饰,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之青花“四爱图”,人物形象生动。下层为一圈变体仰覆莲纹,三层纹饰以忍冬和锦带纹相隔。整体纹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釉料为进口苏麻离青料,呈色青翠艳丽。
此梅瓶内涵丰富深厚,器型优美致雅,制作考究精良,乃举世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珍品,故被湖北省博物馆誉为镇馆之宝。
青花云龙纹梅瓶(图14)
高25.4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11.2厘米。2006年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此瓶肩部绘莲瓣纹一周,下绘缠枝牡丹纹,四爪云龙纹作为主题纹饰。在元代五爪龙纹属于官方专用纹饰,民间只能绘画四爪和三爪的龙纹,故此瓶为民窑烧制。
整器青色浓艳,造型大气,描绘的云龙纹形象鲜明,是元代青花瓷器中的典范之作。特别是龙头二目双睁颇具神韵,嘴巴张开凶猛而不夸张,胡须鬃毛双角轻松飘逸自然,细脖宽胸鳞片清晰富有张力。同时有力的四爪张牙舞爪,腾云驾雾,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元青花瓷典型的绘画风格。
从以上14件馆藏元青花瓷瓶的造型和纹饰特征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国之瑰宝”尽管造型不同、规格各异、纹饰迥然,但其气度恢弘的神韵,精致复杂的工艺,在中国陶瓷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无怪乎它的收藏在如今方兴未艾,倍受追捧。(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