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头交流”到“书面表达”
2015-05-30黄梅芳
黄梅芳
写作其实就是一种用书面的表达形式来说话,就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运用背景知识,基于交际目的,针对具体语境而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交流活动。因此,作者不仅仅是自说自话,而应该是与读者的对话交流。
一、以最真实的生活呼唤最真实的写作情感
1.写作就是生活的表达
学生作文的题材、主题(无论是“情趣”还是“理趣”)都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在认真观察生活,细致地感悟生活、思考生活,才有可能挖掘出有意义的题材来。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让眼与心进行交流,通过观察一让所看见的事情进入到内心,再对所观察之物进行思考;其次是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即所观察之物与我的心灵情感产生交集,进行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这样,学生会悟出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因为学生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且是最想说的话,表达的是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最有感悟的情感,所以不仅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很高,而且能够得心应手,使之在写作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唤起学生的个性。比如,从学生上水仙花雕刻的园艺课中,可以让学生观察经过雕刻和未经过雕刻的水仙花,它们的生长和开花有什么不同,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必要对无用的“枝叶”进行修剪,雕刻,摒弃不良习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写作不仅要有真实的生活,更要有“作者经验了的生活”——即经过作者观察、体验、提炼、加工、再造了的生活,而写作就是将生活由“口头交流”转化为“书面表达”的“加工厂”。
2.让学生多进行写作素材的交流,多方位拓展写作的角度
初中学生正处在儿童向青年的过渡期,知识经验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不强,文学鉴赏力较低,对生活的感悟力比较迟钝,因而许多学生一写作文就觉得没内容可写。一写人就是父母、老师、同学,写亲情就是半夜为“我”盖被子,生病送“我”上医院,早上为“我”做早餐,上学遇雨送雨伞……写友情就是体育课受伤送“我”去医务室,考试没考好安慰“我”,写师长就是老师在“我”犯错的时候耐心地开导“我”,几乎千篇一律,题材陈旧,问题出在哪里呢?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肚里不是没米,而是没有把它找出来,没有激发交流,没能点燃写作的火花。因此,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就注意提醒学生,有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进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或全班交流,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例如,有一次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文中有提到“心惊肉跳”一词,我就让学生交流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的说去玩“过山车”等游乐场所的游戏;有的说在家里偷偷玩电脑怕被父母发现时的感觉;还有的说去旅游的途中遇到危险……
学生在进行口头交流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话说,说得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一旦要进行写作的时候就不知道该如何写了。因此,写作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帮助学生学会将口头交流出来的外在生活转化为用书面表达的内心生活,让学生将“体验了的生活”转化为“经验了的生活”。
二、培养将“口头交流”转化为“书面表达”的能力
写作的过程一般要经历这样的几个步骤:审题—取材—立意。学生不会将“口头交流”转化为“书面表达”的原因有:
1.不会将写作看成是“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交流
其实,写作(书面表达)同说话(口头交流)一样,是面向明确或潜在的受众表达交流的行为和结果。写作是作者基于交流需要,通过假想的方式,与不在场的读者进行书面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难度比“口头交流”的难度大,因为写作其实是一种作者回忆、想象、提炼、加工、重组、再造的过程,这其中关系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句式、篇章、修辞、语言技巧等方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例如,有一位学生写《母爱的魅力》中这样写道:“接下来,妈妈每天都开自己的车,不坐班车,这让她十分辛苦。有时她连午饭都顾不上吃便冲入房间监督我看书。为了让我晚上精力充沛,她说服我午休,有时她生病了,依然帮我仔细地检查作业。”这样的表达明显让读者感觉不真实,其实这位学生想要表达的是:妈妈一回到家就到“我”的房间看看“我”作业的情况,然后才去吃饭。这位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忽略了读者的存在,只是注重自我的表达,把自己沉浸在当时的情境当中,忘了要跟读者进行交流,反而让读者觉得不真实。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把读者放在重要的地位,就像高明的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和作品中的人物同悲欢共忧惧一样。
2.为了追求感人的力量,夸大情感的表达
学生写作的目的和意义通常会认为是写给老师们看的,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是进行封闭式的自我创作,仅仅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忽略了文章的真情实感。有个学生在写作《有滋有味过春节》这篇文章的时候这样写道:“妈妈和奶奶就在厨房里忙碌起来,她们忙了一个上午,早已汗流浃背。”小组的同学就在旁边批注:“过春节,天气不热,甚至还很冷,那得有多大的工作量才能汗流浃背呀?”还有个学生写回到老家过年:“终于到家了,亲人们都来迎接我们,奶奶二话不说抱起我……”小组的同学批注:“你这么大的小伙子,奶奶能抱得动你吗?”可见学生有时为了寻求特有的感人效果,只想跟老师表达这其中的情感是多么的感人,而忘了写作的真实,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写作应该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以及与读者交流表达的沟通方式,所以在引导学生写作的时候,多问一问学生:你跟别人说话会这样说吗?这样的表达真实吗?
3.将“口头交流”转化为“书面表达”的几种策略
(1)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成员轮流每人讲一件事,让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成为笔录者,真实记录本次交流的内容,之后分别进行整理,运用篇章构造能力,加上语言修辞,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2)放手让学生写自己认为值得一写的东西,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强调要有读者意识,要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3)利用早读课或者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其中一个学生介绍他观察到的某一社会现象,其他同学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轮流发表看法,还可展开辩论。辩论不仅能够呈现事物的真实、获得新的认识,还可以明确是非、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思维的完整性(因为一个人思考,只从问题的一两个侧面展开思考,而数人辩论,则可以互相补充,丰富思想,形成对问题比较全面完整的考虑)、准确性、清晰性(思考问题思路清晰)、敏捷性(对问题能做出快速反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写真事,抒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