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中真情缺失及应对的教学策略

2015-05-30张伶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间接经验真情作文

张伶莉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学生写作依然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尤其在框架模式写作的影响下,文章大多“假、大、空”。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不仅要使学生从不断的学习中获得生活中必备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从教育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和生命个性的张扬。但是目前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所谓的写作策略,而忽略了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培养,忽略了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感、真观点。从而使高中作文出现“被立意,假写作”的问题。本文针对高中作文存在的真情缺失问题,探讨如何有效渗透真实情感的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思考

1.应试作文模板阻碍了学生创作力的发挥

当今写作教学依然存在使用传统作文模板“应试而教”的现象。我们不排除这样的模式在考试中的作用,但为了升学率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极为重视作文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的升华,而忽视中间的内容的充分表达,这必然导致学生投机取巧,将背诵的好句好词运用其中,对文章中间内容的空洞表达并且认为不必要煞费心思。仅仅是知识机械的背诵套用,缺少对作文的真正思考,写作流于形式,学生怎么样形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创作,如何能让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作力?

2.作文设计的模式化阻碍了学生情感的表达

作文的立意要选取积极的、准确的、典型的例子来进行,就使学生在写作时,提到老师就想到“蜡炬成灰”;提到意志品质的坚强就想到灾害时人们众志成城;提到父母就想起“孟母三迁”。而没有从自己真正生活的实际中去表达感情。有时为了作文例子的扣题准确,在作文中出现胡编乱造的假象,这种现象已经成为高中作文的一种通病。学生只是从表面上注重作文的扣题和严谨,而没有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试想没有真情的土壤何以培育出鲜艳的花朵?

3.教师教学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通常是学生作文的导航,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写作思路来教导和批判学生的习作,这就会存在束缚学生的思维发挥,呈现作文写作的偏颇现象,影响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某学生作文《离家以后》中写到“外面天有些黑,我站在外面抬起头看着那么多窗户中映着的灯光,无意识的踢着路边的小石子,边踢边向前走,石子在路边漫无目的滚着竟觉得那么的孤单。”然而教师在批改中却要求学生删掉此段,理由是与题目无关,其实这是学生在犯错误后离家出走后感觉到无助又想回家的心境的最好描写,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懊悔和对家的渴望,然而教师却因为主观因素而抹杀学生积极想像的发挥。

二、应对策略的尝试

1.品位经典,增强积累

广泛的写作练习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而丰富的写作材料才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不仅要深刻地感受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同时也要增加优秀课外读物的积累。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解名家背景和人文故事,精彩的句型和例子,这样学生可以有效的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的想象、移情和领悟,积极的调动起学生情感的表达。在课外阅读中并不是要强调广,而是要强调阅读的精,学生不仅要了解文字的表面,还应该从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和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自己文字运用的底蕴。

2.提倡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生活是文章创作的重要源泉,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将写作的眼光放到生活的实际中去感受和体验生活给自己带来的变化和考验,鼓励学生从细心的生活观察开始去体验生活,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和全方位去进行观察和体验。例如教师可以规定学生建立自己的文章资料库,对随时“捕捉”的生活素材进行记录和积累,并在课堂中发表自身的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还能为写作提供素材积累。

当然,学生不可能事事经历,他们的学习主要是获取间接经验,教师要在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对获取的间接经验进行再思考再加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笔者针对2015重庆高考作文材料组织学生交流体验:假如你是其中一位乘客,这一幕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自然流露真情、发表内心真实的观点,从而懂得孝顺,宽容与关爱等道理。可见间接的生活经验依然能够让真情诉诸于笔端。

3.营造良好的作文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营造一种期待和信任的氛围,相信学生自身所拥有的无限潜能,并善于将其充分挖掘,不能扼杀学生表达的积极性,使学生拥有自由的情感表达和自主交流的权利。其次教师要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展现自我个性。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发挥自身的开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对学生文章不能“一棒子打死”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评价。

高中写作不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还是培养学生情感思维的重要载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抹杀学生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

猜你喜欢

间接经验真情作文
我用真情守护你
成功创业就业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权衡比较
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活动的经验本质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哲学解读
以心换心见真情
数学教学应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真情扶贫见实效
真情关爱十六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