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不经心:法国电影与电影的法国

2015-05-30谢强

大学生 2015年11期
关键词:法国电影印象派法国人

谢强,前《中国银幕》杂志主编。做过法语教师、外交官、经理、主编、译审、商务代表;翻译了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吉尔?德勒兹等人的近十余部作品,另著有四部法国文化随笔。在法国和非洲生活近十年,自述是一个“追求生活品质、文化趣味的普通人”。

其实,法国电影和其他地方的电影相比,别看它主题很全面,但在这个多元素、多选择的宏大空间里,它仍坚持着相对单向的呈现。

电影的发端

2007年,我从中影集团巴黎代表处卸任回国,被分配到中影制片分公司工作,在《中国银幕》杂志社做副总编。你们看到的外国电影,都是中影引进的。我在巴黎的任务就是看电影,没其他事儿。各大集团给我发电影卡,不花钱,就这样每天看电影,看了十年八年,我即使不看一本法国的书,也能算对法国文化很了解。我说的一些观点是个人化的,甚至会偏激,但是经过我直观感受并消化过的,是我认为的干货。

现在中国观众很喜欢美国电影,其票房也占据了半壁江山,那么美国电影和法国电影有什么区别?

电影公认的是1895年法国人发明的。一个胡桃木的方盒子,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体式摄影机——法国里昂的照相器材制造商卢米埃尔两兄弟发明的“电影机”(Cinematograph)。最初的电影拍摄形态是一次性拍摄约50秒,自然光线,手动卷片,没有同步录音。也有一说,电影是美国的爱迪生在1893年发明的。这背后的差别,直到今日还在深刻地影响着两国电影的思维,不妨从这儿说起。

卢米埃尔发明了电影后,陆续拍了100多部电影,总结了电影语言,还完备整个机制,如发行、宣传的环节。卢米埃尔把这件事情做完,觉得不好玩了,就投身去做另外的发明了。

回过头来说美国。美国人也牛,爱迪生发明了电影机,但那只能算是一个机器。法国人的“电影”,是从电影本身和全部来说的,叫做“Cinema”,是一个电影术,是电影,更是电影前后所有可以连接起来的部分,是一个艺术;而美国发明的“电影”叫“Film”或者“Movie”,就是影片本身。

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大家都知道。1939年第一届戛纳电影节,法国毫无争议地聘请卢米埃尔当主席,当时两兄弟年龄也不小了,法国人把电影的发明者、作者作为最至上的偶像;美国在1929年成立了奥斯卡电影节,当时米高梅用了旗下的演员道格拉斯?范朋克(Douglas Fairbanks)当主席。我觉得可惜。我特意查了一下,当时爱迪生还活着,1929年他还参加了灯泡发明50周年的纪念仪式呢。如果能让爱迪生当主席,想一想,这边卢米埃尔,那边爱迪生,那是电影多大的荣耀啊!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美国电影和法国电影的差别就微妙展现了——一个以作者为至尊,一个以明星为至尊。我说这些不是说美国电影不好,而是说这是两个线路,而且发展到现在,泾渭分明。

中国观众现在能看到大量的美国电影,法国电影特别少。因为我们给美国电影的指标是30部每年,只给法国两部,还得给吕克?贝松留着。所以中国观众在选择上是很少的。法国电影节在北京举行的时候,很多真正的内行去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资料馆看法国电影。我相信法国电影迷这个小众是存在的,也希望这个小众能慢慢变大。

血统“高贵”的法国电影

法国人在拍电影的时候,是比较自信的,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回报。法国电影看上去特别没劲儿,其实拍的东西是特有劲儿,只是因为我们看不出来其中的劲儿。观看需要一些门槛。美国电影是看上去真带劲儿,实际上故事还真没什么劲。

我经常听年轻人说:我已经压力那么大了,看电影是为了放松和娱乐,所以我去电影院就愿意看让我哈哈一笑的。这是看电影的目的,美国人很有可能就为了你的这个目的专门拍了电影。实际上,这样的做法从电影发明以来,只是用了电影三分之一的功力。这么说吧,“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法国人比美国人研究得深;“观众是什么”这个问题,美国人比法国人研究得深。美国人认为,既然观众只需要电影其中的一部分功能,不需要全部,那把那部分研究好了就能大把大把挣钱了。法国人则觉得,既然拍电影,就得拍点儿特别的。

这么说来,法国人的态度不那么功利,这和他们出身“高贵”有关系。法国的电影诞生,和印象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后来法国人自己也发现了,举办了一个大型展览,把卢米埃尔的前几部影片和印象派画作进行了逐一的对比。结果发现,第一批卢米埃尔的影片基本上都是向印象派致敬;换句话说,都是用电影机重新复现印象派在他们脑海里的冲击和印记。

法国电影的诞生和绘画有直接的血缘关系。法国电影的先驱们,比如高蒙兄弟,百代兄弟,卢米埃尔的父亲,梅里埃等都是业余画家,而且师承的画派都差不多。除了卢米埃尔的父亲承继的画派是贝藏松派,其他的都是受印象派影响。

再看看好莱坞的电影出身。欧洲移民去美国的小商贩,通过众筹凑钱,凑了比如一万美元,就拍一部片子,如果这一部不赚钱,就没钱拍下一部了。法国大画家塞尚的儿子是个电影爱好者,没钱拍电影了,就偷偷摸摸地把他爸爸的画给卖了。从这个出身来看,法国电影的作者是愤青,艺术家;而美国的制作者大多是商人。但是有一点我必须说,美国人有眼力,美国的有钱人基本上把留在法国民间的印象派杰作都弄到美国去了。大家要想看印象派,除了在奥赛博物馆,其他的重要作品都在美国和日本。美国人善于学习,觉得什么东西好,就要去拿到。所以虽然艺术片、魔幻片是法国人发明的,但是经手美国、经过发展才被人熟悉的。

大家在电影学院里面学习到的电影语言,长镜头等都是法国人发明的。关于电影的核心的东西,概念的东西,法国人早就建立好了体系。法国人天生就是艺术家,而且他并没有使命感,不觉得一定要做到什么、达成什么,人家就是玩儿,还是不求回报地玩儿。

法国人的日常生活过得很滋润和悠闲,他们没必要在电影上高度提炼。我曾经一边在厨房里热牛奶,一边看对面学校的学生们上课。他们光是贴面礼就贴个十几套,铃声响半天了,大家不慌不张地慢慢走进教室。美国人的生活其实本身很单调,所以电影就必须拍得很炫,给生活以调剂。所以说看法国电影,是看法国人真正的生活;看美国电影,是看美国人梦想中的生活。

情海里的法国人

法国电影总体来说是一种生活流电影,法国生活的主题是情感生活,而情感生活的主角是法国女人。法国电影主要研究女性,美国电影主要高歌男性。法国电影要耐心看,把自己的生活结合进去。如果看20部法国电影,谈恋爱就是高手,特别对女性来说。50%的法国电影都在研究人文,换句话说,都在研究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

说法国电影领先,并不是硬件或者观影领先,而是他对人类之间的问题,生活、婚姻、财富、平等、自由这些概念走在了前头。相反地,法国电影很谨慎地使用3D。比如法国导演拍的《狼图腾》,在中国上映有3D,法国就是2D。法国观众看2D版本获得的欣喜和满足,会不如我们吗?我看3D的,我就看到狼跑到了我的眼前,看到两个苍蝇在我耳边飞来飞去,我觉得这不是导演想要的效果。一时感官的刺激,并不会对你的生活有什么指导。

法国人是这样的,小村庄、小街道、小城市,都是一个个影视专园。他们把村庄、街道、城市引以为豪的电影演员、导演、编剧都罗列起来。一个法国的小学生,首先了解的是他的邻居们有没有搞电影的,有没有电影是在他住的社区拍的。学校也会组织学生集体观影。

我在法国观影1000多部,法国的观众让我钦佩。他们的艺术追求很宽容,对全世界独特的文化信息,哪怕是特别小的国家,他们都很敏感、很好奇。当初张艺谋得到法国人的青睐,给这奖给那奖的时候,他没有名气。他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那对法国人来说是有异国情调的。

我觉得电影是20世纪最大的发明,所有的文化都被电影一网打尽了。现在是拍摄者都特别有心,关键要看观众。如果现在一部南斯拉夫的影片或者是一部马其顿的影片被引进,中国的观众会不会关心?现在的影院是10个厅里有8个厅在放同一部电影——挣钱的那部。法国不是,他们是哪怕一个厅里要看美国大片的人在排长队,其他的厅没人看,也不改。这就是电影排厅的公平性,也是文化的对等性。当然,也因为法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黑人愿意去看黑人的,马格里布人爱看北非的……100多年来,法国人发明了电影,完善了电影艺术,还培养了一批非常忠实的、老中青三代的稳定的受众群。这很难得,是一种从小的熏陶。

说法国电影接地气,是因为它有血脉、有地域、有一方水土。并不是说电影里有个老百姓的故事,那就是接地气了,而是说,你得整个地沉下来。现在的中国电影,我觉得可以直接叫“横店电影”。看的多了,我都能认出这是哪一个楼,还在什么电影出现过,都是差不多的布景。这样,我们的后代还能看到什么?法国拍电影,全国都是大布景。如果你看得多,现实生活里走进一个小胡同里,就知道,哦,这个是在电影里出现过的。

要想看懂法国电影,就要理解法国人和法国文化。他们为什么与众不同?很多人说法国人浪漫、优雅、小清新,都不准确。我用狄德罗的一句话来说,其实法国人是“轻盈”,这个轻盈是身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法国人身材曼妙,性格也轻盈,对自己、对他人,都拿得起、放得下,态度不纠结,也不那么负责任。

我觉得“漫不经心”这四个字,算是说到法国文化的关键了。因为法国文化轻盈而浪漫,就是什么都认真,也什么都不认真。就算男女关系中的出轨,他们也看得没那么严重,见怪不怪。这可能因为,历史上最残忍最恶劣的事儿发生在法国,最民主最光明也在那里,所以从地狱到天堂,他全拥有;既然已经见过了最坏和最好,就不会再因此愤世嫉俗了。

法国人就是,一天都不能断的情,从小就在情海里长大。情爱无错,不管曾经在其中受到多少伤害。所以法国电影的力量,不在于刺激或者场面,而在于对分寸的把握,他们不停地追问文化的发端,对于逃避不开的情爱,对于时间的停、走和绵延。就像一百多年前的法国诗人缪塞所说的:“在爱情中,我们时常被骗,时常受到伤害,感到不幸,然后我们还要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配得上爱情”。

(根据2015年4月谢强、严倩虹在单向空间的对话整理,有删改)

责任编辑:张蕾磊

猜你喜欢

法国电影印象派法国人
「印象派画家」金农
法国电影资料馆举办贾樟柯作品回顾展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法国人为什么要“废除”数学?
“黄背心”在法国人气走低
Joke笑话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印象派画家启发了我
印象派大师
法国电影融合本土文化的新产业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