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书法景观建设的美学思考
2015-05-30马亚
摘 要:书法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运用于现代城市景观建设,对塑造城市形象、彰显地方个性,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徐州书法景观建设,在营造高尚的人文环境,展现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追求自然与人文和谐,提升审美的体验和感知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审美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书法景观;城市个性;美学思考
书法景观(calligraphic landscape)是由成批书法作品在特定地理空间内集体展现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外部视觉特征和特殊地方感的场所环境①。这里说明书法景观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具有展现地域文化,标志地方景观场所,行为引导等功能。它既具有中国传统书法元素特性,同时亦是现代科技、艺术的结合体。
徐州是江苏省的书法重镇,在书法创作、书法教育、书法活动的开展上,在全国有着较大影响力,被誉为“中国书法名城”。近年来,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徐州重点开发书法景观在城市人文环境中的价值,徐州金石园、福寿园、点石园等书法主题公园相继建成开放,为“书法名城”再添风采。本文试图从美学角度,对徐州“书法景观”现象作出分析和思考。
一、营造高尚的人文环境,展现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水平在不断提高,城市构建逐渐从功能型城市向着审美型城市转型,城市需求开始从宜居转向安居和乐居。书法元素在城市景观建设中,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关注正是基于此。
(一)丰富的书法资源和独特的文化氛围是书法景观设计的源泉。徐州古称彭城、涿鹿,是黄帝初都,彭祖故国。六千年的文明史和四千多年的建城史,打造了徐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特别是个性突出且传承有序的地域书风,为徐州书法氛围的形成提供了肥沃土壤。徐州历代书法名家辈出,上迄南北朝宋明帝刘彧,下至北魏郑长猷、北齐刘珉、唐代欧阳父子等,皆以北碑为宗,书风以遒劲雄强为特色。延至近代“伯英体”,鎔六朝唐宋于一炉,清雄古朴,碑味十足。徐州民众广为仿效,影响深远,逐渐形成“彭城书派”强势。
(二)徐州城内历代书名家法碑刻遗存丰富、形式多样的特征,也是书法景观设计的一大资源。
黄河故道,历来是徐州市民引以为傲的历史遗存景观。特别是故道边上的牌楼和黄楼牌匾,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书法名迹。牌楼“大河前横”和“五省通衢”两块大字碑额,遒劲有力,有黄河奔腾,四通八达之势。黄楼《黄楼赋》除了使人感受其豪宕多姿的艺术魅力,缅怀前贤抗洪保城之功外,更引起徐州人民不畏天灾人祸,誓死抗争的精神共鸣。
牌楼和黄楼,不仅给人以方位标志,使人想到黄河故道旧址,而且重楼叠翠,令人遐想,思接古今。诸多碑额题字与四围高山大河映照生辉,营造出特殊的心理境界,其艺术魅力令人陶醉。
(三)徐州文庙是儒家礼教精神的重要物质载体,始建于宋代,元代毁于战火,明清两代多次毁于黄河泛滥并重建。文庙内存放展示着大量徐州本地的碑刻铭铸资料,是徐州书法历史资料的重要汇集地之一。另外,徐州博物馆、云龙山兴化禅寺等地,均藏有大量具有很高书法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古代石刻遗存。
(四)徐州城市经济和文化中心户部山,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山顶是楚霸王项羽戏马台遗址,有著名的“戏马台”碑。北侧曲廊,有镌刻有50余通古代名流和当代著名书家吟咏戏马台的作品;山腰,是崔翰林府、李蟠状元府等古建筑,碑额牌匾,数不胜数。与这些古今建筑相映衬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匾、牌坊与楹联书法,使古居今房折射出人文的魅力。
城市个性是城市景观美学的主要因素,徐州因地制宜,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本着和谐自然、大气儒雅的理念,将传统建筑与历史街区相结合,追求古与新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在城市景观及公共艺术设计中大量融入书法元素,书法景观成为对外展现城市的个性文化的重要平台,这些景观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影响着市民的审美观念。
二、追求自然与人文和谐,提升审美的体验和感知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升。艺术与文化的功能更加凸显,在城市规划、环境建筑、园林景观等方面,除了考虑其实用价值外,更需具备艺术价值。书法景观作为一种地理复合体,不仅反映人类活动的物质文化特征,也反映其非物质文化特征,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特殊的艺术活动形态②。这就对书法景观设计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
(一)历史感与现代感统一
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价值与传统礼乐文化紧密相关。礼乐相辅,情理相依。近年来徐州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建设了一系列书法碑刻主题景观,加强了城市文脉的载体,有效地进行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
彭城金石园,位于徐州的云龙湖北岸苏轼当年指挥修筑的苏堤上。园内有50余块风格各异的大型金石篆刻作品,将径寸大小的篆刻原作放大,加之以现代科技加工制作,使仅供书斋把玩的金石篆刻艺术,呈现在大众面前,古老文化内涵在现代手法诠释下熠熠生辉,使风光秀美的云龙湖氤氲着浓厚的文化韵味。其中一大亮点当属 “彭城金石园百印壁”,四面浮雕,集历代著名玺印、金石流派篆刻、名印和吉祥语印于一体,古今篆刻精华尽呈其上。
淮海战役纪念塔碑林是纪念性碑林的重要代表。碑林有镌刻精良的碑石560余块,分别安置于亭、室、廊、墙之上。其中碑林主碑由一块50吨重的天然巨石制成。正反面分别镌刻着毛泽东手书“人民的胜利”和《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手稿,书法浑然天成,气势磅礴,撼人心魄。碑林随处可见革命家、领导人题词及现当代书法名家林散之、沙孟海、启功等先生作品。这些碑刻,既有纪念价值,又不乏艺术观赏价值,碑林设计讲究、刊刻细致,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堪称国内纪念性碑林之首。碑林成为徐州市景观建设的典型代表,是淮海战役纪念塔的重要文化标志,是人们寄托情思的人文之所。
“历代诗人咏徐州”诗碑,则是缅怀历史,承续文明,展示才华大手笔。从诗碑内容来看,主要是历代文人雅士歌咏徐州的一百余篇名篇佳作,如: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韩愈《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萨都刺《彭城怀古》等,大多为家喻户晓、朗朗上口。诗碑建设,采用依山崖摩刻等多种形式与诗词或名人相关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分布在广场、道路要冲、山麓湖畔、园林馆堂等地,追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二)审美与情感有机融合
楚风汉韵式的文化个性和深厚积淀,构成了徐州独特的社会属性。儒家“天人合一”主流思想在徐州园林景观中多有体现,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同时,注重审美主体——人的需求。
明清以降,徐州书界群星璀璨,逐渐形成寓北方雄强与南方秀逸于一体的地域书风,被时人赞誉为“彭城书派”。张伯英艺术馆是研究和推广“彭城书派”艺术的重要基地。艺术馆专为收集、整理、保存近现代“彭城书派”领军人物张伯英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和文物资料而建。
艺术馆位于徐州著名景区云龙湖南畔,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艺术馆收藏有张伯英书法作品60余件,刻石作品26块,以及大量的碑帖、文稿、信札及文物资料。张伯英先生书法上行楷成就最高,亦擅篆隶。他的楷书规整端庄、宽博雄放而不失秀逸自然,在近现代书坛上具有很大影响力。徜徉于如此浓厚的艺术氛围中,既可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更使人生发城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点石园艺术馆,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龟山汉墓北侧。艺术馆依山而建,幽美的自然景观与现代景观交相映辉。园内夥集大量御碑、楹联、牌匾、雕塑等文物古迹。园林建筑兼具江南园林的秀美与北方皇室园囿的庄严,乃南秀北雄风格完美结合,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有“苏北第一文化历史名园”之称。
这些现代景观的建设,构图上追求均衡但不拘一格,在表现形式上抛弃了繁复多余的情感表达元素,崇尚自然、极简,追求整体感,这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精神层面的提升。
(三)传统延续与现代诠释
如何营造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典型审美环境,是书法景观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徐州城市建设中大量运用书法元素,无论是大小商铺还是街头巷尾,悬挂楹联、匾额成为一种时尚。文人名士的景观题铭,既有生活实用性,同时也为风景增添了风韵,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
如徐州茱萸寺,全国著名的药师佛道场。寺内汇集了星云法师、沈鹏、张海、韩天衡、言恭达等当代名家所题楹联匾额。禅意联句和端庄俊逸书艺与禅寺相得益彰;再如彭祖园,园林道路两侧以100块大理石地砖铺就,地砖刻有分别“福”、“寿”篆书,字体端庄对称,装饰意味浓郁;还有云龙山观景台、小南湖、朱山公园等地的楹联、桥名、牌匾,书写者以徐州书家为主,尽显出新彭城书派雄浑朴茂、昂扬豪放的地域风采。
这些含有现代书法刻字艺术性质的刻石、牌匾,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是艺术与装饰设计的成功结合。
三、挖掘传统精髓,体现地域文化特征
从以上对徐州书法景观建设情况的介绍及其审美体现的分析,我们看到,书法景观设计安置形式灵活,丰富多彩,具有多种环境心理功能,营造出独特的地方场所感。徐州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匠心独运的城市景观建设,构成了徐州个性的重要社会属性,这与其浓厚的书法艺术氛围不无关系。
然而,从城市景观美学的视角看,人类能够创造独特和持久的审美价值而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保持人文景观的多样性,类似或雷同的审美对象反复地多次观赏,必然会使观赏者产生审美疲劳。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借鉴书法传统元素,绝非简单的拼装与组合,而是需要挖掘传统的精髓并赋予新的文化理念,体现地域文化风格③。城市独特景观的构思和设计,应该遵循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审美的形式外观,保持城市个性的同时,彰显城市的包容性。
这对城市书法景观建设提出了亟需思考的问题:如何挖掘书法资源,整合实用与艺术价值,推进公众宣传和审美引导?如何挖掘历史与人文景观资源,将其建设成为市民文化生活基地?如何延续城市的传统、文化个性,突出城市的地域特征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通过设计者和广大市民共同参与思考,才能真正建设一个理想的现代都市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捷.基于人地关系的书法地理学研究[J].人文地理,2003,(05):1-6.
[2]吴慧平.司徒尚记.书法景观的文化地理学浅释[J].地理科学,2002,(06):757-762.
[3]李玉龙.穿越传统与现代的书法艺术—浅析如何将书法艺术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J].社会纵横,2010,(03).
作者简介:
马亚,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国家一级美术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书法理论与书法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