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教育观引导下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2015-05-30王静
王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交流的素养。”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我重视口语交际素材的积累和运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体会良好的口语交际带来的和谐美好。
一、多种角度求积累
1.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交际内容。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凡是有人际交往的地方就可以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所以我要让学生回到言语的发源地,在不同的地点练习不同的交际内容。如校内的教室、操场、教师办公室、各职能科室、校长办公室、医务室、食堂、洗手间等,校外的风景区、体育馆、图书馆、电影院、广场、商场、社区、街道等,都蕴含丰富的交际内容。比如,在操场可开发的交际素材:邀请同学玩游戏、为比赛出谋划策、学做裁判……在图书馆给自己办张图书证、学会借书和还书等等。
2.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话语方式。课程标准口语交际第三学段的要求中明确指出“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因此,我引导学生们明白:在生活中,需要看交际对象的情况很多,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情绪等因素都影响到交际的质量,会带来不同的交际结果。比如“表达新年祝福”这一素材,我又将其细化为了“根据年龄表达新年祝福”、“根据身份表达新年祝福”、 “根据职业表达新年祝福”……这样的分类使口语交际素材开发的视野更加开阔。
3.不同的需求,不同的交际策略。由于学生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所以教师必须开发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开放性口语交际素材,并鼓励不同的交际策略。比如学生在校常有忘带学习用品的现象,为此我设计了“美术课,我忘带卡纸和剪刀了,怎么办?”的交际素材。学生有不同的选择,有的找同学——同班的或其他班的,有的找老师——自己的美术老师甚至其他老师,目的都是为了拿(借)到卡纸剪刀或得到老师谅解。学生不同,交际难度不同,应对方式也各不相同,表达当然也就不同了。
4.不同的活动,不同的任务设计。学生喜爱活动,活动也最能锻炼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从活动中提炼口语交际素材,省时又省力。非自主性活动,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或学校,如参观游览等,我设计了讲解和提问,学生要会讲会问会互动;再如跳蚤市场,我让学生充当卖家和买家,学生要会卖会买会协商。自主性活动,是由学生自行组织策划的活动,口语交际素材更加丰富。如组织中队主题会:讨论活动主题和活动形式、活动准备工作的协调和交流、主持主题会、主持互动环节、主题发言、邀请校外辅导员、设备道具的借用归还等等,提升了口语交际实践的效果。
二、由浅入深重运用
有了丰富的素材,如何使它们发挥最大的效能呢?我认为口语交际的训练要由浅入深。
1.杜绝虚假。虚假表现为缺乏交互性。表面上看是学生缺乏应对能力,究其原因,是交際素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学生缺乏交际的内在驱动力。口语交际应围绕“交际”来构建,以真实的交际为依托,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才能真正学会交际,口语才能真正得到训练。
2.避免简单。为什么避免简单,因为生活并不简单。在学生眼里,口语交际却并不难,这源自于他们对口语交际课的感受和对口语交际概念的肤浅认识。“学会请教”仅仅就是“请帮我一个忙!”,“小小新闻发布会”就是自己说同学听。这样的口语交际不需要去学。口语交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还有很多情况这样简单的应对是不起作用的,交际的目的更多的是交流思想,传递感情。
3.追求创新。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学生“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老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口语交际教学不就是创新教育的沃土吗?不仅如此,追求创新还能非常巧妙地激发高年级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触发交际动机。比如,张明匆匆走进教室,习惯地用卫生纸把自己的座位擦干净,随手将纸扔在地上,同学王晓敏看见后说:“你很讲究个人卫生哦!”张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将纸团拾起来,扔进了教室外面的垃圾箱。王晓敏的话含蓄温和,比直白的批评或劝说高明多了。
4.鼓励挑战。口语交际中的“碰壁”,可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挑战中培养意志品质和学习交际策略。比如课本中的口语交际素材“劝说”,要求学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话说得没错,但走进生活的劝说就没那么容易了。比如劝说爸爸戒烟,爸爸戒了吗?劝说同学别给人起绰号,成功了吗?不过素材的挑战性却非常有价值,它让学生知道口语交际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交际的过程。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一次又一次的磨炼中,让我们更加有智慧,更加会生活。
在口语交际的教学实践中,老师能做的就是发现和捕捉一个个鲜活的素材,通过自己的有效介入,让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多的启迪。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汶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