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吟古诗词 馨香扑面来
2015-05-30邢波
邢波
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美丽纯洁的化身,是伟大生命的绝唱,是百读不厌的精神食粮。随着小学语文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大胆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效果显著。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只有关注学生的特点,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才能进一步推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革新与发展。
一、深情吟咏,把握诗歌的韵律美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把握吟咏环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则凸显了诵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学生自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增长知识,在读中得到启迪感悟,在读中提高语感能力,在读中陶冶情操受到情感的熏陶。诸如我在执教《绝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对仗”的内涵,就安排了师生一起参与朗读小游戏,我先读“黄鹂”,学生对“白鹭”,我读“两个黄鹂”,学生对“一行白鹭”。接着,还安排学生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朗读比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不仅加深了对“对仗”的理解,而且领悟了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二、驰骋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邃,作者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既可以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又可以描绘情趣盎然的自然景观,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全方位把握古诗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大意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深入挖掘,细细品味,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诸如我在执教《枫桥夜泊》(唐代张继)这一首诗歌时,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了体现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在默读全诗的基础上,从“江枫渔火”、“月落霜天”中想象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一轮明月慢慢西沉,月色渐渐暗淡,月亮瞬间不见踪影,苍穹顿时暗下来了。此时,作者感觉到无边无垠的布满了寒霜,透着一股刺骨清冷的寒意,浮现在眼前的只是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忽明忽暗,映照着江边失去了光彩的枫树。接着,让学生从“乌啼”“钟声”去想象当时的声响:在清冷凄凉的夜晚,只有半夜里寒山寺敲钟的声音和乌鸦哇哇的叫声。当学生初入意境、意犹未尽之时,我要求学生把各种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进一步感受作者当时的情怀。学生通过想象展现了“江枫渔火”、“月落霜天”、“乌啼”和“钟声”的“秋江夜泊图”,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了诗人那种孤寂忧愁的心绪。
三、以诗明志,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我们应该借助小学语文教学的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尤其在古诗词教学渗透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的教育,达到“以诗明志”的宗旨。譬如,我在执教唐代胡令能《小儿垂钓》一课时,在学生初步感知摇手和招手的情感区分后,进一步追问学生:“你觉得小儿这样能体现怎样的心理表现?”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那个小孩钓鱼的专心致志精神值得大家學习,从而把人文熏陶与语文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体系下的正确人文价值观,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形象导入,让学生感悟作品的诗情画意
进行形象化导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领略美妙的意境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真正感悟作品的诗情画意。所谓形象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挂图、实物等途径,使抽象的文字想象化。其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譬如,我引导学生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课的导入时,先采用多媒体展示群山、黄河、太阳、鹳雀楼等栩栩如生画面,学生的兴趣顿时被调动起来。此时我提出问题:“这是作者在一个傍晚登上鹳雀楼所见的美妙景观,你们到底观察到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学生纷纷举手作了正确的问题;接着,我继续提问学生:“假如你就是诗人,那在当时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并且怎样描述更佳呢?”学生的讨论声此起彼伏,其中,一个女生自告奋勇的回答:“我愉快地登上鹳雀楼眺望远方,只见一轮红日向绵延的群山徐徐下沉,直至消失;汹涌澎湃黄河水滚滚向前,向远方的大海奔流而去。”全班学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最终促使学生明白了一个真谛:人只有站得高,才能观察到更远的东西。良好的导入不仅为学生理解诗意以及诗中的字、词、句铺平了导入,而且帮助学生切身感悟诗词的意境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步得到提高。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其精湛的文字、精辟的佳句、深邃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作为一线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大胆探寻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有效途径,才能使学生正确把握诗词的情感,品味生活情趣,陶冶道德情操。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