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安化楼在20世纪50年代的功能性共生

2015-05-30许欣悦

艺术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共生集体功能

许欣悦

摘 要:随着时代变迁,安化楼作为一座见证历史的居民楼,它存在的意义在不断地变化着。一位建筑师曾经探访过这里,离开之后,他在一篇手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当这一切消失,他们最不容易调适的,将不是房价、房租、平米数,甚至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在大家一样贫穷也就等于一样富有的年代里才能享受的优越感,将一去不复返。”过去它也辉煌过,虽然现在年轻一代人的眼中安化楼是个难以启齿的等待拆迁破旧大楼,但它的设计初衷却为在这儿居住过的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关键词:安化楼;功能;集体;共生

1 时代催生的产物

1958~1960年的3年大跃进,是新中国成立后遭遇的第一个困难时期,它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有很大影响,人民生活严重困难。但是由于亿万人民建设国家的热情、意志和奋斗,加上投入了数以千万计的基建投资和物资设备,因此也取得了一定的收获。在建筑领域中,由于受到艺术形态原因,现代建筑思想在中国一直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不过尽管与外界及现代建筑隔绝了将近20年的时间,接受过现代建筑理论洗礼的中国建筑师,也有着令人注目的表现。他们心目中存在的现代建筑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发展中国建筑所必需的。

20世纪50年代末,各城区分别兴建了带示范试点性质的新型居民大楼“公社大楼”。安化楼就建于1960年,竣工图上的名称为广渠门大楼。

1958年前后,世界各国基本完成了战后恢复和重建,并先后进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建设的奇迹。许多中国建筑工作者,虽与外界基本隔绝,但科学精神不泯,探索出建筑的新形式:一是建筑标准化与装配化。二是薄壳建筑结构。三是悬索结构建筑。四是新结构的建筑物。[1]安化楼的设计者在那时便开始探索建筑的标准化与装配化,它的户型结构充分体现了“公社化”的特征:一层大开间,设公共食堂、公共水房等。每层还有活动室和小卖部,主楼顶层为供集体活动的活动大厅。也就是说,人们可以足不出户来满足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安化楼的设计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学习人民公社。安化楼正是这一模式的产物。安化楼相比其他“公社化”,建筑体量适中,建筑面积为2.03万平方米,共设有288个居住单元;布局为“U”型,主楼9层、附楼8层,每层的走廊内都装有5盏吊灯;入门的大厅则完全按照“公共建筑的标准”设计,门口3扇墨绿色木制大门,大厅有两根大红柱子,地上铺的是红花方砖。大楼的内部设计同样寄托着设计者们对于“共产主义生活”的期待,本着“大集体、小自由”的原则,主力户型为不设厨房的两居室。附楼的一二层是托儿所,三至八层为单身宿舍,也可以改为旅馆。主楼一层大厅是大食堂,大楼的最高层则被规划为俱乐部,将来可以在这里跳舞、开会。每户的厕所都配备有浴缸,设计周到。

2 隔而不绝的现代性体验

老北京人认为电梯就是一部会发光的梯子,然而这样一种从未在北京民宅中使用过的搭载工具也被专门从上海引入,在大楼中心的电梯间,有两座电梯,但因为“怕把人养懒了”,还特意设计为三层以下不停。这里最早的电梯与如今自动门的不同,它完全是单门开有拉手的,虽然这种单门手动电梯在现在看来十分落后,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住宅建筑中也算融入了现代化元素,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安化楼中的理性和功能追求与现代设计中的设计思维不谋而合。关于“理性的”和“功能的”是什么,我们大部分人都有十分清楚的概念。一个理性的人是那种在行动之前对事物进行透彻、冷静思考的人。他会将逻辑的思维应用于每一种情况,常常牺牲了自发性、直觉、感觉等。从另一方面,一个功能性目标会是一个简单而直接服务于其目的的目标。那么一个建筑是否具备功能性,还取决于人们的体验,体验是真实知识的唯一来源。①关于安化楼,作家史铁生在散文《九层大楼》里这样回忆当年老师在课堂上的描绘:“总之,那楼里就是一个社会,一个理想社会的缩影或者样板,那儿的人们不分彼此,同是一个大家庭,可以说他们差不多已经进入了共产主义。”

3 共生的秩序[2]——从“马赛公寓”看安化楼

在1952年的法国有一座与安化楼相仿的建筑——“马赛公寓”,是勒·柯布西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这种大型公寓式住宅以“单元”为居住单位,是他理想中现代化城市的第一次尝试。勒·柯布西耶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留高的人口密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居住环境。他理想的现代城市中心:有一个巨大的摩天大楼、住宅高层建筑之间有一个大的绿色空间建筑,现代、整洁的道路网布局在不同平面,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一个“居住单位”内设各种生活福利设施,一个城市就以一栋建筑为其基本单位,公寓可容纳337户约1600人居住。马赛公寓是第一座全部用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现浇混凝土模板拆除后,表面不加任何处理,让粗糙地表现人工操作痕迹的混凝土暴露在外,表现出了一种粗犷、原始的艺术效果。它的外观看起来虽不及安化楼的舒适,但它的建造理念却先于安化楼又同于安化楼。

安化楼在设计中或许不仅满足了人民公社的需要,而且恰巧巧妙地与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化城市住宅“居住单位”设计思维相吻合。同样是外观并不美观,但内部设计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普通人的观念中,它并不像一幢家庭住宅,反而更像是集体宿舍。然而这种“密集型”居住环境,反而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体现了人与人、感情与建筑的共生关系。当前社会人们忙于各自工作,家的感念已经越来越淡化,却忘了他们原先的奋斗目标便是求一份安定的生活。家只成为了旅馆似的住所,邻里之间互不相望,人情淡薄。实际上,在建筑师的眼里,建筑不是房子,而是一种承载着某种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

4 结语

当前,现代意义的城市是当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集合体,也是人类财富与智慧的集大成者。建筑作为凝固的艺术,用无言的诉说向世人展示着城市的品格,也展示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今天的中国城市,既包含了农耕文明时期的精神积淀,也更多地概括了当今时代的物质文明程度。精神的积淀和物质的积累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文化内涵,而建筑恰恰是以空间的形式展示这种蕴含,构成城市品格的最有力手段。那么安化楼这种建筑是否应该存在?我想它的存在正好论证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感知。

虽然现代意义的城市蕴含的提出晦涩难懂,安化楼类似建筑的前景难以展望,不过笔者以为仍有几点体会和确认:第一,住房建筑就是栖居,栖居就是存在。第二,住房建筑不仅仅作为一件作品而存在,它得存在于使用者的心里,即它具备满足居住者需求的功能性。第三,住房建筑可以不存在于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重要的是如何使它在社会中达到共生关系的平衡。

注释:①现象学方法,胡塞尔的描述法。

参考文献:

[1] 邹徳侬.一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一个甲子的建筑进步——纪念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Z].第6页.

[2] 黑川纪章(日).新共生思想[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邹德侬,王明贤,张向炜.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纵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中国现代建筑史》大事年表(1949~2009)[Z].

[5] 祁嘉华.冷眼看建筑[M].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共生集体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我为集体献一计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警犬集体过生日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