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历史街区更新设计模式

2015-05-30陈莉

艺术科技 2015年11期
关键词:乌镇场所历史

陈莉

摘 要: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那些有着文化保护价值的历史街区处在了尴尬的境地。作为反映城市文化与历史的沉积的名片,作为有着说不完故事的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作为记录着城市的延续和发展的长者,他们破败的居住生活环境急需得到修复和更新。相比城市其他地区而言,历史街区对在这座城市土生土长的人们感情上的影响更大,更具有特殊性。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这种区域的改造与更新应从风俗和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结合现代区域设计,置身于旧城更新的总体趋势中加以研究。

关键词:历史街区;人性空间

城市里的老居住区是城市文化历史的沉积,历史街区的房子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而这些深处闹市的“世内桃源”往往都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残忍的拆除再按照原始的建筑样式重建,或保留一个空壳但却失去原有功能。这样的保护性改造实质上是对区域文脉的破坏。而历史街区的更新特别需要关注传统世俗生活景象和场所精神的延续,即对建筑对居民的尊重,又要顺应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即让场所适应历史变迁后所可能有的新的功能新的使用群体。

1 历史街区发展中的矛盾

(1)人与空间的矛盾。人口变迁所导致的人与场所空间之间的矛盾:大多数历史街区,由于年久失修,居住人口结构复杂化等原因使它处于恶劣的生活环境状态下。场所内建筑的陈旧腐化,道路的毫无尺度感,模式化和种类单一,不仅建筑的功能变得模糊,就连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差别也消失了,这样没有明确的归宿分区的状态使得街区的内部结构混乱不清。

(2)人与人的矛盾。由于子女外出读书与打工上班,大部分历史街区的原始居民的家庭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很多家庭逐渐从三世同堂变为两世同堂,又因为老人的过世,变为单人独居一栋建筑,这也导致很多原始居民居住房被用来出租,租客带来更多的外界信息,从而使得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区域的市井生活气息浓厚。老人们喜欢坐在巷道观望交谈,儿童喜欢在空地玩耍追逐,原始居民邻里关系融洽。而外来人口的进入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区域的生活氛围。我们希望生活气息得到延续和改善。

2 国内历史街区的改造案例分析

2.1 “三坊七巷”模式

福州三坊七巷地段的命运转折在1994年,港商看中了这块宝地进行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除了保留几栋保护建筑外,其余全部拆除。之后却由于资金缺少周边一些建筑未按照原始设计完成,最终的三坊七巷变成了不伦不类的街区。大规模商业性开发以及其带来的经济利益破坏了这里曾经宁静的生活。罪魁祸首不单是设计或规划者,还在于腐败的政府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2 “桐芳巷”模式

位于古典园林狮子林南部,占地3.6公顷的苏州桐芳巷作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试点于1992年实施了改造修建。该地段采用了土地全部出让,商品房开发的模式。保留了部分质量较好的建筑,强调“再现和延续”古城历史风貌特色,道路系统在保留了原有的“街、巷、弄”的传统格局的基础上加以拓宽打通,新建建筑也有严格的体量控制。但是改建后桐芳巷的居住者的大多是外来的富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依然破坏了这里的历史脉络,继承传统也变成了对城市传统特色的简单模仿。

2.3 “新天地”模式

香港瑞安集团在很多城市做的“新天地”项目都很成熟很成功。这些项目采用了“存表去里”的方式,对保留建筑进行维护和修缮,保留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对内部进行全面更新,给他新的功能,把原来的居住功能变成了经营功能,把整片居住区变成了商业、文化、娱乐、购物的场所。经过一番整治,这些老房子里面的设施都已经现代化了,外边的风貌却还保持着老样子,里弄的街巷情趣还在,传统的氛围也得以保持。上海“新天地”和“武汉天地”的成功在于都是保留传统形式、改变原有功能让区域得以再生。有学者认为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来讲,“新天地”有缺陷性。

2.4 “乌镇”模式

乌镇的保护与更新是由桐乡市政府直接领导下和乌镇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和管理下采用了“修旧如旧”的方式,让乌镇的建筑面貌回复到100年前的模样,保持江南水乡古镇乌镇的“原生态”面貌。同时适应现在生活和旅游的需求,综合治理环境。以乌镇为代表的江南六镇在保护古镇方面的实践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赞扬,每年不计取胜慕名而去的游客也为这些地方带来了丰富的商机和发展潜力。当然,乌镇的成功更多的来源于政府对区域的管理和主导作用,相关的政策保证了以商品房开发为目地的大规模土地开发不会出现。设计者们“修旧如旧”的场所规划方式决定了这里不会出现大拆大建的现象。场所内部一些不适应保护或旅游需求的建筑进行了拆迁,适当的扩大绿地空间。对于大部分的建筑还是予以修缮为主。

从以上的案例对比来看,对老街区的保护更新的评判不是单方面的标准,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只有因地制宜才能为急需改建的老区域引导正确的出路。

3 历史街区的设计原则探索

3.1 场所设计原则

历史街区的空间改造设计就必须尊重场所空间到时间上延续与发展的脉络,强化街区的传统空间的层次性。整体格局和体量关系都上应严格控制,以继承原有地段特有的城市历史风貌,在道路格局上保持原样,保护市井生活景象。

区域的设计将会在保护传统建筑空间感,细部保留传统建筑形式突出区域特色的背景下通过房型和主次巷的改造和规划设计来创造一系列有层次的交往空间,形成原始居民与租客、区域内老年人群和年轻住户的和谐关系。与此同时要注意到区域内部的居住和活动空间的不同的尺度对人们心理的感受和对行为的引导、提供集中的绿色景观道、棋牌室等休闲和运动的场所满足现代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

3.2 区域改造步骤探析

规划出需要着重保护的区块的范围并提出具体保护要求。对需要设计的地段内现有建筑要具体到每一类每一种户型提出具体而又详细的设计意见。保护区内将要新建的建筑需要有包括高度、体量、形式、色彩和材料在内的控制要求和相关明确规定,使得新建建筑体与真正的历史建筑在识别上保持差异的同时又能保证整个区域的历史风貌的和谐统一。

设计历史建筑体在结构和空间上的具体改造的方案,与此同时对道路、绿化和设施的设计提出相关要求,最后结合区域内社会关系认真考量和预测改善后的公共空间利用率和户外生活质量。这些条件直接影响改造后区域内人们交往活动的范围和形式,而人们在户外的交往生活中不同层次上的相会机会是形成和保持邻里友情,社会关系最好的保证。

调查设计区域的相关硬件资料、并对核心保护区的用地使用情况、建筑保护程度,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程度、建筑修建年代、层数与细节的装饰形式进行详细的测绘和汇报。与此同时做好软件信息的采集,社会调查包括实际使用情况、家庭收入、人口结构、居民意愿等的调查和信息综合。深入分析和研究能反映出历史居住区当地传统文化内涵非物质层面的文化遗产的特征,同时思考可能的保护方法。

4 总结

随着人们对老城区价值认识的加深,现今政府和设计者已对区域的保护的重视程度加强。对于它们的保护与更新的评判不是单方面的标准,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问题,只有因地制宜,做到不但保护其中的建筑更要保护历史脉络,或找到新的存在方式才能为这些急需改建的老区域引导正确的出路。

猜你喜欢

乌镇场所历史
听的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乌镇
新历史
恋爱场所的变化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在乌镇做一场戏剧的梦
乌镇,来过便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