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和“混血”的艺术巴西艺术家Adriana Varejao
2015-05-30李烟立木
李烟 立木
巴西为国际当代艺术界贡献了众多知名艺术家,其中我所熟知的艺术家AdrianaVarejao当属巴西艺术界的领军者。
Adriana出生于里约热内卢,在超过25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发展出了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主题。她的作品被包括伦敦泰特美术馆、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在内的重要艺术机构纳为馆藏,也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展出。巴西Inhotim当代艺术中心(The Centro de ArteContemporanealnhotim)更在2008年为她设立个人作品的永久展馆。她的作品在拍场上也收到了高度认可——2011年的伦敦佳士得上她的作品以180万美元创下了在世巴西艺术家的拍卖纪录。同年,巴西总统DilmaRoussef亲自为Adriana办法国家文化界最高荣誉——文化功绩勋章(Cultural MeritMedal)。
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立木画廊近期为Adriana Varejao举办了她在中国的首次个展,但其实她与中国的渊源却可以一直追溯到80年代——她年轻时跟随移民巴西的中国武术家练习太极和少林功夫,并且对中医文化也深感兴趣。巴西自1500年被葡萄牙船队发现并纳为殖民地后一直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因此在巴西的街头、教堂内饰等地可以随处见到中国元素,这给当时的Adriana留下了深刻印象。90年代初,已经开始从事艺术创作的Adriana前往中国游历了北京、上海、桂林等地。她曾和我特别提到在上海博物馆中,她被一件件精致的瓷器和山水画所吸引,据说她甚至因为在一件瓷器前驻足太久而引来了保安的驱赶和质询。
回到巴西后,1992年她首次创作了一系列具有中国元素的作品,而且在近期作品中又再次延续了这一系列的思路。艺术家在许多画作中采用中国水墨画中的扁平视角及想象中的景观为基础,通过加入巴西当地的教堂、奴隶等形象指涉中国与巴西的文化融合,自创出一种多元文化的“混血”。此外,Adriana在近期的作品中还首次借鉴了在博物馆中看到中国古代册页画,让画布采用了无花果的形状,进而又联想到巴西最为著名的芭蕉叶外观。
宋代瓷器也是Adriana最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她对宋瓷淡雅的颜色以及“开片”裂纹效果有着浓厚的兴趣,进而开发出自己独特的技法,为画作增加了一个新的层次。这种裂纹式的艺术效果在她众多作品中得以体现。除了创作手法外,宋代瓷器对她的创作风格也有着深远影响。Adriana早期的作品色彩鲜艳、视觉张力强大,她尽可能地运用夸张的图案来填补画作的每一个角落,而在深入接触到宋代瓷器后,她发现宋代的瓷器几乎都剥离了任何图像,以单色的表现形式呈现,这让她深受启发,转而寻求画作中的平静与质感。
多元历史观与文化观
中国与巴西的文化历史只是AdrianaVarejao广泛的创作主题中的一个,艺术家尝试通过艺术探讨巴西这个多元种族国家的殖民文化、种族混合以及人类学议题。Adriana常说到她的历史观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更关注不同文化与历史之间的影响。她认为我们所谓的“历史”只是基于某一个角度而书写成的某一个版本,普通人只是学习和逐渐接受这个版本的历史。因此艺术家在整个艺术生涯中,一直在寻求与研究大量的历史材料和文献,在蛛丝马迹中让各种元素互相交织,共同唤起那些或已被遗忘的故事和参照。Adriana也希望让观众关注非西方的意象和神话,其中许多不仅在西方的意象出现前就已经存在,而且更早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
美国达拉斯当代艺术中心目前也正在为Adriana举行大型个展,其中展示了她一系列全新的自画像作品。通过绘画不同肤色、发型、饰物和面部标记的自己,她试图提出文化是透过不同思想和文化交流碰撞而发展的,每一个人个人身份亦因此变得多重复杂。
纵观Adriana近25年的艺术生涯,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丰富得有时令人难以相信是出自同一位艺术家之手。不过,这也同时从侧面说明了她从未停止过对人类议题的思考与对自身艺术的创新,这是我觉得在当今最难等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