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爱好,大艺术Im prov, orA C appella !

2015-05-30顾闻

财富堂 2015年11期
关键词:沈飞阿卡贝拉

顾闻

飞来的创意,演绎即兴的故事

沈飞

一场完整的话剧需要由什么元素构成?剧本,导演,演员,道具……这些似乎都缺一不可。但如果今天告诉你,这些其实都没有那么重要,只要两个人站在一起,就能演一出剧了。你会不会觉得有些天方夜谭?将颠覆传统的话剧形式引进国内

即兴戏剧是一种没有剧本的表演,演员在舞台上,通过与观众展开多元化互动,引导观众“创造”命题,从而在简易的舞台上现场加工一段未经“打磨”的小品。从创作到表演,一切都发生在观众眼前,也因为剧情无法提前预知,即兴剧又经常偏向喜剧风格。它起源于西方,在国外非常流行,“飞来即兴剧场”创始人沈飞,也正是在美国接触到了这个非同一般的表演形式,并将它引进了中国。

“我第一次看即兴喜剧的时候,就立刻被震惊了,剧情的流畅和演员之间的默契让人不敢相信这是临时编出来的。”当时的沈飞在美国早已有了主持、播音、脱口秀喜剧等相关表演经历,但在看完演出后,还是对这个颠覆传统观念的表演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剧本的演出一般是按计划执行,是一种靠熟能生巧而达到的表现力;但即兴喜剧却不一样,它完全是将注意力聚焦在当下的时刻,更多依靠的是联想和配合来进行表演。”

沈飞在美国就读的“The SecondCity“(第二城市剧院)以即兴喜剧创作、表演及教学而享誉北美。在学习过程中,他愈加感受到了即兴喜剧的魅力:“我觉得这更像是在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他谈到自己曾听过斯坦福大学Dr.Tina Seelig的演讲,其中就有提到如何让人变得更有创造力。“她认为练习创造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创作喜剧,因为喜剧是一个既有结构,又要打破结构、既要出人意料,又要在情理之中的东西,它的变化空间十分丰富。”这对沈飞的触动很大,在他看来,即兴喜剧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超越了普通表演,更像是创造力的碰撞。

带着这份热爱和理想,他学成回国,并希望在中国引进这种有趣的表演形式。“刚回来时国内还没有即兴喜剧,于是我就把自己在好菜坞剧场学到的相关知识翻译过来,召集一些人共同来做这件事。”起初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当时从来没有人看到过中文的即兴喜剧是什么样的,所以很多人就觉得这不可能实现。”但沈飞没有放弃,在他的不断努力下,渐渐有了第一个团队、第一场演出、第一个剧场,中国的即兴喜剧文化也就这样慢慢诞生了起来。

提倡大众参与,让更多的人感受即兴的魅力

如今,“飞来即兴”已经是一个非常完善的组织,吸引着许多白领前来参加培训。“我们每年基本上都有200个学员,在经过6-10节课的培训后他们就能参加表演了。”有趣的是,学员中不仅有因此而爱上表演的,更有因为热爱而将此作为职业的案例。

其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认为自己没有表演天赋,觉得舞台遥不可及。但“飞来即兴”鼓励每一个学员上台表演,尽情地展示自己,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信。

不同于传统的戏剧,对于演员而言,即兴喜剧最大的好处就是:每一个人都是导演,能够主导剧情的走向;也没有主角与配角之分,人人都能拥有“闪光”的时刻。这种“分享控制权”,让演员们不会有压抑感,从而激发出更多的热情来参与表演,形成一种“没有中心,但都很活跃”的状态。

在沈飞看来,“即兴喜剧”诞生的初衷就如同奥运会一样,真正关注的是事物最初存在的意义:“它并不是为了让某个人显得特别牛,引发大众的崇拜,而是强调‘重在参与。希望能够通过那些有天赋、很努力的人在镜头前或舞台上所散发出的光芒,来唤醒普通大众的参与热情。”因此即兴喜剧就是希望能够打破传统,让观众不仅仅是坐在台下看,更能时刻与演员进行互动,并最终达到自己来演出的目的。

“我每次回母校都会发现,排队买票的观众越来越多,因为大家都是这个文化的重度爱好者。”沈飞说道,“虽然在国内还并没有达到那么火热的地步,但是我觉得那些经常来看表演的观众,并不只是为了娱乐,而是希望最终有一天自己也能上台演出。”他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向美国学习,打造更多的“社区剧场”,让每个人都能有上台展示自己的机会,如此才能成就一种可持续性的文化发展。因此,沈飞和他的团队正在计划明年举办一届“剧场运动会”,把体育竞技、即兴的创造和舞台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号召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大家都感受到即兴喜剧的魅力。

其实随着这几年的发展,国内的“即兴喜剧”行业已经初具规模。北上港澳等地每年都会举办相关的戏剧节,许多专业演员也被吸引来学习,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在前年就成立了首个“高校即兴戏剧社”。沈飞说,“专业演员有很强的表演力,但业余演员的生活素材更丰富,所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会擦出更多的火花。”

超越表演,将“即兴喜剧”理念运用到生活中

谈到即兴喜剧最大的益处,沈飞毫不犹豫地说,它培养的是“每一个人接受别人灵感的能力,和自己去帮助成就他人的能力”,因此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Yes and,即不管队友在台上和你说什么,你都要先接受,然后再以此延伸出自己的想法。这其中不仅包含着相互的信任,更强调了合作意识。

“现在的人们活得很浮躁,无法静下心来去倾听别人的需求,这样其实达不到合作的效果。虽然很多企业渐渐都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却没办法很好地去训练‘倾听这项技能。”沈飞说道,“通过演即兴喜剧,你会发现如果在舞台上没有好好听别人说话,就会接不上戏,呈现不出一台完整的剧。这会逐渐引起人们的反思,提醒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从而在生活中更好地倾听他人的声音。”其实,学会接纳别人的想法,本身就代表了开拓自己的思路和内心。因此,与其说“即兴喜剧”是在训练人们的大脑应变能力变得更快,倒不如说更像是在培养一种开放的意识。

另一方面,由于在舞台上并没有那么多时间给演员思考,所以就令脑海中迸发出的第一个灵感显得尤为珍贵。“人每天都会有很多的灵感,但我们会建议大家采取第一个,它未必永远是正确的,但却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和肯定自己的方式。”沈飞提到很多人在工作中会否定自己的想法,或是去评判它们,但在舞台上所追求的精神就是:每一个想法都是珍贵的,它们没有好与坏,对与错,关键看你怎么去运用它。就如同在舞台上也会遇见冷场的尴尬,但演员们通常会运用幽默感和团队的合作力来化解。“在这种创作的过程中,总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这就是‘合作和幽默感所产生的魔力。”沈飞认为,这种技能是现代白领们所缺乏的,而“即兴喜剧”恰恰能够弥补这一空白。

国外有一种观点Life is improvised(人生就是即兴的)。每个人在无形中其实都有一张“即兴演员”的标签,在一个名叫“生活”的舞台上,应付着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状况,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对于沈飞而言,他如今所做的事就是在推广“即兴喜剧”的理念,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不仅在舞台上,更在生活中感受到它的魅力,并真正明白它的意义所在。

阿卡贝拉,“唱在一起”的生活方式

顾寅

与顾寅的采访约在他的排练间歇中。才刚出电梯就先听到了一阵美妙的歌声,精致的嗓音配上b-box与贝斯的伴奏,和谐至极。循着音乐找到了他给的门牌号,还想着见面时称赞一下他对音乐的好品位,谁料一开门映入眼帘的却是摆满话筒的茶几,随意散落的曲谱,以及略显专业的音响和录音软件。我这才恍悟原来刚才听到的并不是CD中的歌曲,而是真正的live版排练 这种冲击不禁让我对眼前的顾寅的和他的团队充满好奇。

“这是我所喜欢的演绎方式。”

顾寅的团队演绎的并非是传统的合唱,而是起源于西方的阿卡贝拉(ACappella),即不用乐器的纯人声合唱。这种演唱方式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当时的教会音乐只以人声清唱,并不应用乐器。虽然在17世纪后,由于西方乐器的飞速发展,阿卡贝拉也曾经历过消退期,但也许是物极必反的缘故,到了20世纪初,人们又开始怀念起和谐的纯人声合唱。阿卡贝拉这才重新流行起来,并发展出近现代的版本。

区别于传统定义中的合唱,运用“乐器编奏法”,将人声定位为音乐制作的工具,挖掘人声潜能,实现胜似乐队的音效。这阵“ACappella热”,先由欧美开始,再逐渐蔓延至世界各地。

谈起第一次接触阿卡贝拉,顾寅说道:“那时候在复旦大学有一个阿卡贝拉社团,毕业之后那群人想组织独立的社会团体,我当时就被了招进去。”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从小就有合唱团背景的他,拥有良好的声乐基础,很快就感受到了阿卡贝拉的乐趣。“传统的合唱团演绎的歌曲都太单一了,我还是对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但又不想放弃自己那么多年的合唱经验。”因此能够巧妙结合这两点的阿卡贝拉,让他的业余爱好得到延续。

六年前,他和初中同学一起创建了自己的阿卡贝拉团队,取名为“寻声人声乐团”,用人声诠释纯粹的音乐,如今,这个乐团已经拥有了7名团员。相同的爱好让这群年轻人愿意利用业余时间聚在一起排练交流。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乐团已经有小型演唱会和商演的经验,并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检验自己的水准,也让更多人了解阿卡贝拉的魅力。

民主的音乐形式,每个人都是主角

原本以为阿卡贝拉的演出在筹备方面,相比那些需要现场乐器伴奏的合唱要简单许多,但顾宣告诉我们,其实它对场地的要求更高。“首先必须人手一个话筒;每个麦克风可以独立接入调音台进行调音,保证有音量、EQ、混响等基本调节功能;在舞台上还要有返送(监听)音响,保证演员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因此在每次演出之前,他都要抽出时间先去评估场地,以求达到最完美的演出效果。

不同于传统的合唱团庞大的人数,阿卡贝拉通常是4-6个人进行演出,除了1-2名队员模仿鼓或低音贝斯之外,其余的成员还是以唱为主,因此它对个人的唱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招募新团员时,首先考量的就是他的合唱与独唱能力,当然如果能有点乐器背景的话就更好了。”谈到能够加入乐团最基本的要求,顾寅说道。

而谈到阿卡贝拉最吸引自己的一点,顾寅说是因为它拥有丰富的层次感。初听时,和声的部分能给人带来很大的冲击力;待细细品味之后,又能听到每个人音色的特点。“合中有分,分中有合,对于听者来说可谓是极大的享受。”

顾寅甚至认为阿卡贝拉是一种民主的音乐形式 它让人人都有成为主角的机会。“大家各自控制不同的声部,个人的声音不会被淹没,这种展示方式没有着重点,却能让大家更有动力地去训练自己的技能。”如此一来是否会更夸大个人表现力?对此,顾寅给出了比较玩味的答案: “一开始练习大家各顾各的,表演只注重自己的部分,感觉不像一个团队;等练习一段时间后,大家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注重团队的默契度了,学会收起一点自己的锋芒;待真正彼此很交心很熟悉的时候,反而会更加收放自如,通过彼此的配合将个人的表现力更为极致的展现出来。”

至于选歌方面,顾寅也坚持一贯的民主原则。“一般我会先选出几首歌,由大家讨论是否适合乐团的风格,再投票选出。”这样每个人的参与感都很强,排练时也更得心应手。“包括在编曲时如果遇到瓶颈,也会召集大家过来训练,往往唱着唱着就会找到感觉了,再一起探讨该怎么编曲。”顾寅笑称这更像是一个集体创作的过程,在排练时也没有指挥,大家都可以发表意见,没有对与错。“国外一些优质的乐团会靠即兴发挥,一般只有框架谱,每个人在现场直接填旋律演绎。当然这需要很高的音乐素养,要懂得编曲,和弦走向等基本的技能,我们目前还没有那么专业,希望以后可以努力发展到这种程度吧。”

国内的“阿卡贝拉”文化也正在发展

相比欧美国家的发展,国内的“阿卡贝拉”算得上是刚刚起步。2012年深圳卫视推出一档高端音乐类选秀节目《The Sing-off清唱团》,源自美国NBC的《The Sing-Off》。这档节目即是由人声来制造旋律和节奏,打造丰富的层次感,突破对原有声音的想象,可谓是阿卡贝拉在国内的首次正式登台。

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如今“阿卡贝拉”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吸引了更多人的参与。“我们刚组团的时候,国内只有不到30个的乐团,但现在光是高校里的阿卡贝拉乐团就有100个了。”顾寅说道。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认为目前阿卡贝拉在国内的发展相对有限,需要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可能是因为“寻声”乐团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当时一些港台地区和海外大师的帮助,因此如今的他们更希望将自己收获的这些宝贵资源回馈给更多还在起步阶段的乐团。目前,顾寅与一些北上广地区的阿卡贝拉活跃分子一起发起了“阿卡中国”这个联盟组织,举办了一些线上和线下的交流会。“有些乐团或老师真的很不错,愿意将他们的经验和方法都无条件地分享出来,希望以此帮助更多的乐团快速成长起来。”

但如果你没有达到那么专业的级别,或是没有能力组团也没关系,顾寅介绍说,现在在上海就有一个名为“上海Mono”的组织,面向的就是阿卡贝拉的爱好者们。顾寅说这是由一些上海阿卡贝拉乐团的团长们自发组织起来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从中再寻找到新鲜的声音,组建更多的乐团来发展“阿卡贝拉”这一音乐文化。

在顾寅看来,阿卡贝拉的发展和国家的基础音乐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西方国家非常注重孩子的音乐素养,从小就会开展合唱的兴趣班,每个大学都有数个合唱团,在校内和社会上也都有表演,十分活跃。”他认为这为各种音乐形式的普及和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好处。

关于未来是否还会继续将乐团发展下去,顾寅坚定地说道:“那是肯定的。我觉得挺幸运的,能将自己的爱好坚持下去,并不是说要把它职业化,而是延续初心,为自己保留一片净土,也让这种多元化的音乐形式能够丰富普通人的生活。”

猜你喜欢

沈飞阿卡贝拉
“骑士春晚”:给700 万骑手 办春晚
带700万骑手办春晚:有一种野心叫灵魂有火
山脉是怎样形成的?
老狗贝拉
冬天来了!
大自然的一年四季
一家四代都是航空人工龄累计已达700年
四十九条围巾
中航沈飞在上交所正式挂牌
雷贝拉唑联合替普瑞酮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