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渤海国皇家园林景观形态分析

2015-05-30谭红毅

艺术科技 2015年11期

谭红毅

摘 要:从中国的历史来看,自从稳定的权力集中与稳定的聚居群体出现以后,皇家园林的规模及形态逐步发展和完善,尤其在秦汉以来,皇家园林的造园格局有了深刻的变化。自秦汉“一池三山”的造园模式形成以来,各朝代皇家园林的规模和艺术形态,有着不同形式的表现。唐代边陲地方政权渤海国的皇家园林的形态及园林景观形态,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时与中原皇家园林的造景手法又血脉相连。

关键词:渤海国;皇家园林;景观形态

1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皇家园林概述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皇家园林现已成为废墟,但是遗址轮廓还隐约可见。上京龙泉府皇家园林是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文化的产物,同时也体现了渤海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和稳定的政权体制。从苑囿到园林经历了较长的时间积淀,从最初的原生态的山林到具有诗情画意的园林过程,融入了社会的文化发展和农业的进步。综观中外园林发展,稳定、发达的农业产生为园林的规模建设提供了人力、物力,社会文化、艺术、技术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为园林诗情画意的表达提供了智力支持,构成了皇家园林特有的艺术形态。

皇家园林遗址在宫城遗址东侧,现存有土丘三座,础石若干,水池遗迹等。渤海国都城的平面布局与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相对照,有些相似之处。唐长安城的曲江池建在城的东南部,而渤海皇家园林也设在宫城东部偏南。在园林的设计及格局上,传统的园林景观形态与艺术表现手法,深深地影响着渤海国园林的建设。

2 中国传统皇家园林景观形态分析

中国传统皇家园林的构景要素有山水、树石、建筑、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周边景色等,景观形态由此展开。

在秦汉时期,皇家园林以“一池三山”为基本的景观形态构架,在自然山水的大构架下,依据需要挖池筑山,以象神山仙海。山水、树石以自然形态为主,模拟“三山”形态的仙岛,在体量上与真山相比并不是很大。在构山方面,《三辅黄图·苑囿》记载:“茂陵富民袁广汉,藏镪巨万,家童八九百人。于北氓山下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东汉桓帝时期,外戚大将军梁冀有“广开园圃,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奇禽驯兽,飞走其间。”“构石筑山,高十余丈”“十里九坂,以象二崤”都是以象为手法的构山形态,以象的意境表达景园的山水意境。

北京的皇家园林的建设可追溯到金代,金大定十九年,在都城东北建离宫,利用原有水面加以疏浚建设,湖中建岛,名“琼华岛”,岛上假山,传为汴梁艮岳万寿山的奇石。山上有殿,名广寒。因此,皇家园林在形态上有山水池沼、石、岛、建筑等主要要素。另一方面,奇兽珍禽也是皇家园林的主要观赏景观之一。秦汉至唐代,苑囿园林主要以自然山川为基础建设,面积广阔,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可以在苑囿中饲养“白鹦鹉、紫鸳鸯、牦牛等。在汉代上林苑中“奇树异草,糜不培植”。“鸟兽草木,皆移入上林苑。”

隋唐皇家园林,宏大而具有诗意情怀。诗歌画境融入园林,人的主观细腻情感多于园林本身,唐大明宫太液池遗址的勘定与考古成果的发现,阐释了唐代皇家园林的造景要素以及皇家园林的造园形态和整体布局。首先,弄清了太液池周岸的结构,证明各岸有所不同,或为夯筑斜坡岸,或为垂直驳岸和自然生土岸。其次,人造园林景观遗存多处,如砖砌小池、假山、叠石、卵石浅滩、平桥、亭子、曲水等,表现出唐代高超的造园技术水平。再次,搞清太液池中应有三座岛屿,岛屿上有建筑。

在皇家园林的构景上,采用散点式构图手法,写意性的景观造景形态,富于诗意画意的山水格局。占地面积广袤,园林色彩四季分明,亭台楼阁高低错落,周边山色借景掩映。中国的皇家园林以自然风貌为原型,融入理想的景致,或求仙通神,或享乐隐逸,或借景抒情。不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自然园林都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的探求和追求,它既有自然景观之胜,又有人工造景之美。园林中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榭、廊、轩、桥等,已经是园林造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因此说,园林是立体的画,山水画是案头上的园林。

3 渤海国皇家园林的景观形态分析

渤海设五京十五府,分别是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渌府。都城初驻旧国(今吉林敦化),742年迁至中京显德府(今吉林和龙),755年迁至上京龙泉府(今黑龙江省宁安市),785年再迁东京龙原府(今吉林珲春),794年复迁上京龙泉府。渤海深受唐朝文化熏陶,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在渤海国五京之中,上京龙泉府为都时间最长(约160年左右),遗址保存最完整。

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考古发掘中,已经勘定都城范围和基本形制,发现在宫城东部偏南位置,有水池遗迹,又发现有土丘及建筑石础石。根据朱国忱、朱威先生对宫城的考古绘制图,略知皇家园林平面的构图和景观要素的构成。

渤海国皇家园林的平面布局与中原的“一池三岛”格局相同,在遗址上有三个大小、高低不同的三个土堆,在土堆上发现了石础,推测为亭榭遗迹,为园林的构景增添了观赏要素,同时在不同的角度也会起到借景的作用。在岛与岛之间,会有桥相连,桥的造型很多,在唐代园林中,石桥、曲廊桥等形式较多,在此处园林中,木材料桥的可能性较大。

园林中的建筑有在岸边建造,考古中发现有火炕遗迹,周边有鱼骨遗物,可见当时渤海皇家园林的游园活动比较常态,园林的春、夏、秋、冬之景与园林的游园活动相辅相成。亭榭在赏景与休憩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是亭榭本身成为园林中的景观节点,起到了视觉空间的过渡作用。二是在亭榭中可观赏周边的美景。在空间的布局上,有避让、有借景、有虚实。

在植物花卉的种植上,渤海人已经掌握了牡丹等名贵花木的种植。受地域气候的影响,景观植被季节分明,品种相对单一。在园林的控制上采用散点透视法,通过这种方法,创造了中国园林中“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自然景观。园中有园,景中有景,虚实相生,创造了似近未尽的画境之美。

4 结语

渤海国是唐代东北边陲的地方政权,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自身的经济、文化等方面也未能达到高度统一,因此在园林的建设上,不能与唐代的皇家园林相比。但是作为渤海国自身来说,在学习中原政治和文化文明的同时,也学习了中原的园林艺术,给渤海国带来了诗意化的园林布局。尽管园林的建设是农业文明发达的标志,也代表着稳定的政治统治。然而在学习先进的文明时,难免会被那些安逸、享乐的气氛所吸引,在一定的条件下,会有模仿的冲动,试图以此宣告自身的强大和繁荣。

参考文献:

[1] 朱国忱,朱威.渤海遗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 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建筑遗址保护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34).

[3] 农业文明背景下的唐代渤海国皇家园林探析[J].农业考古,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