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鲁巴语声调特征的实验分析
2015-05-30刘飞
摘 要:约鲁巴语是广泛分布于非洲赤道以南地区的代表性语言。随着非洲来华留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开展约鲁巴语母语者汉语声调习的研究具有实践价值。本文从约鲁巴语声调的声学特征出发,对语音样本的基频数据运用归一化法进行归纳和概括,揭示其声调格局的特征,并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比对其汉语声调特征,提出了对约鲁巴语母语者开展汉语声调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约鲁巴语;声调;实验语音学
1 约鲁巴语的语言学描述
约鲁巴语(Yoruba)属尼日尔——刚果语系的贝努埃——刚果语支,是广泛分布于非洲赤道以南地区的代表性语言,在西非地区有2500万人以其作为母语,在全球范围内约有1亿人使用这种语言,因约鲁巴民族人口的广布性而在其分布区域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作为形态学上典型的孤立语,约鲁巴语也是通过严整的声调体系实现语义功能,在这些方面与汉语具有较高的近似性。主谓句采用SVO的结构,词汇在形态上缺少显著的变化,“性、数、格、时态、语态”等语义功能均借由发达的助词系统和声调曲折得以实现。
传统的语言学对约鲁巴语声调的描述为“具有低、中、高、三个调态,声调通过音节中的元音基频变化实现。”约鲁巴语中双音节和多音节词汇占主导,缺少复合元音,音节中的每个元音均承载着实现声调的语音学功能,间接实现语义、形态和语用功能。
2 约鲁巴语声调格局的实验语音学描述
约鲁巴语不是任何一国的官方语言,缺少官方引导下的标准化的演进过程,通常将其视为一种方言连续体,也就是说语言互通性随着地域上的距离增加而降低,实际上西非和中部非洲的约鲁巴语在语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故从严格意义上讲,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西非地区尼日利亚境内的约鲁巴方言语音,笔者选取的五名男性发音者均来自尼日利亚西南部城市奥约(Oyo),在历史上奥约曾经是由约鲁巴族建立起的规模最大的城邦,奥约地区的约鲁巴语音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互通性,更是作为英国BBC约鲁巴语广播的语音范式。因此,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显著性,但并不能从广义上适用于整个约鲁巴方言连续体。
本实验选取上述以约鲁巴语母语的男性留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别对他们的母语发音和汉语普通话发音进行录音。母语语料为包含三个调态的单音节词6个,双音节词6个,三音节词3个;汉语普通话发音选取了含四个调态的例字24个,使用MINI-SPEECH-LAB软件进行基频提取,并运用由石锋先生提出的V值法进行归一化,并最终呈现两种语言发音的声调格局。
约鲁巴语的三个调态,呈现出彼此平行的分布特征,调形平直持续,从低调到高调的值域范围在三度以内,各调态基本呈现等距分布,近似于自然音阶do-re-me的频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双音节或三音节词汇中,会因相邻两个音节调态不同,而形成上升或下降的调态,其形态近似于汉语普通话中的阳平和去声,但发音时长较短,基频曲线的斜率较高,变化的速度远高于汉语中的升降速度。此外,在实验中,笔者还发现,受试者的约鲁巴语各调态发音时长较为接近,平均发音时长为400ms,与他们发出的汉语阴平调平均时长非常近似,但相较于汉语母语者的普通话阴平调发音,其平均时长缩短15%,这一特征也是约鲁巴母语者汉语发音听感不够自然的主要成因。
3 约鲁巴语母语声调对汉语声调习得的迁移作用分析
如上文所述,约鲁巴语虽然是一种形态孤立且具有声调特征的语言,但其调形和调态相对单一,可以看作是一种调形在不同频率上的体现,形态平直的三种声调均在不同程度上接近汉语普通话的阴平声调,这对其学习汉语普通话的阴平具有较大的优势,即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作用。
此外,根据约鲁巴语声调格局的特征分析,也证实了约鲁巴母语者对声调的上升和下降并不陌生,能够较为准确地感知升调和降调,但由于升调和降调并非独立的超音段音位,仅以语流音变的形式普遍存在其语音系统中。因此,使得约鲁巴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普通话阳平和去声时具有一定听感层面的敏感性,但发音时无法找到升降的起点和终点,往往通过母语中的低调为前导,在升调达到高点后又受到母语的影响进一步延续高点的频率,这使得他们的阳平和去声的发音时长比汉语母语者整体延长20%。除此之外,由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产生的前导和延续依赖低调和高调或高调和中调得以实现,如前文所述,约鲁巴语的三种调态值域在三度以内,故其升调和降调的变化范围仅为13、31或32,远远小于汉语普通话的35和51,故直观的听感就是发音不到位且拖沓。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以母语中的声调为参照引导汉语声调发音的习惯在上声的发音过程中更为突出,由于约鲁巴语中缺少先降后升的曲折调态。因此,在实现汉语上声的过程中,更加依赖于前导和后续声调的参照作用,即先发时长为80~100ms的平直高调再缓慢降低到低调,低调同样平直的持续100~150ms后再缓慢抬升至高调。在五度标记法中看这个动态的音程可简记为313,这与汉语普通话上声的214差异显著,虽然发音存在声调的曲折,但是基频的值域变化范围狭窄,并且整体发音时间过长,全部受试对象的汉语普通话上声发音的平均时长达到550ms,远高于汉语母语者的普通话发音。更为显著的特点体现在声调拐点的位置——约鲁巴母语者的汉语上声拐点,即基频最低点出现在整个声调动程的中点,升、降调的时长均等,这也是他们的上声发音听感不自然,接近阴平或阳平调的主要成因。
总体而言,约鲁巴语母语者的汉语声调呈现如下特征:阴平发音平直持续,听感最为自然,静态声调非常接近汉语普通话的阴平,但在整体四声的格局中音高仅为33,基频偏低;阳平和去声变化幅度狭窄,阳平接近13,去声接近31,基频变化速率低,发音时间长;上声同样具有变化幅度狭窄,发音时间过长的特点,值域变化接近313,并且基频拐点显著居中。笔者认为,这些特征可能的成因是母语中的负迁移作用,即约鲁巴语声调整体格局值域在三度以内,平直调为常态,缺少具有音位属性的声调升降曲折,汉语发音时过度依赖母语声调的引导作用,导致发音不到位、持续时间过长、听感不自然。
4 约鲁巴母语者汉语声调教学的思考
笔者在教学和研究中发现,尼日利亚及贝宁等西非地区的约鲁巴语转写系统对这些汉语学习者的声调习得构成一定的影响。由于历史上,约鲁巴语并未形成文字,15世纪后受外来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开始使用阿拉伯字母转写约鲁巴语。到17世纪随着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和贸易活动不断在西非扩展,又引入拉丁字母的转写系统,这也成为日后西非地区约鲁巴语的通行文字形式,在这种转写系统中,分别用“ˊ”表示高调,“ˋ”表示低调,不标注符号表示中调。在学习汉语声调时,汉语拼音方案中阳平和去声恰好与约鲁巴语拉丁字母转写体系中的高调和低调在形式上重叠。如上文所述,约鲁巴语的高调和低调都是平直的调态,学习者看到这两个注音符号后会优先反应出母语中的高低两个平直调而非汉语中的升调和降调,在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发音时容易造成混淆,导致发音错误。
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教师能够更多地向学生展示汉语普通话四声的基频曲线,特别是四声间的格局图示,笔者认为,汉语的声调符号与声调格局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符号形态与实际声学形态高度吻合。因此,充分利用这种关联性强化学生对汉语声调4个调态的认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区分约鲁巴语声调符号和汉语声调符号的差异,辅以充分的跟读操练,能够较好的克服母语转写系统带来的干扰。
针对上文所述的约鲁巴语母语者的汉语发音特点,在对其开展汉语声调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平调的训练。受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影响,约鲁巴母语者可以发出平直的调态,这对学习汉语普通话阴平调很有帮助。但当四个调态同时呈现时,其阴平调的调值显著偏低,对此可在学生三度调态基础上增加一个音高参照系,利用其母语近似音阶do-re-me的特点,训练学生扩展声调音程为do-re-me-sow,这种具有音乐性和歌唱性的训练方式,能够较快地使学生建立汉语阴平调位于四个调态音高首位的认识,更好地保持阴平的调值。同时,为了防止矫枉过正的音高出现,必须结合其他各声调开展阴平的训练,避免听感不自然的发声习惯形成。
第二,升降调的训练。约鲁巴语母语者的汉语阳平和去声的共同特征就是升降幅度过小,升降部分的发音时长不足,但又增加了低平调的导入部分和高平调的延续部分,从而导致总体发音时长过长。对此,笔者建议利用汉语中的语气词,将表示疑问和感叹语用功能的单音节词“咦”、“嗯”等以独词句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利用语言的共通性和体验性,利用个人的语言经验,引导学生揣摩声调的升降,进而更快地找到升降调的起始点和终点,运用带有鲜明语气的简短的独词句能够促进学生迅速做出反应,克服以母语声调为引导的发音习惯,缩短整体发音时长。
第三,曲折调的训练。上声的曲折调态一直是留学生汉语声调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针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界更多地集中在四个声调的教学次序上。笔者认为,上声的形态特征主要通过较低的拐点音高得以实现。因此,上声的教学关键是强化学生对“低”的理解,约鲁巴语母语者容易找到较低的拐点位置,但是必须引导他们克服低平调发音时长过长的习惯。对学生强调拐点的位置也非常重要,上声中的升降过程速率和时长都不同,下降的速率低时长更长,上升则较短较迅速,笔者建议可以通过音强的辅助训练实现二者的区分,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降调过程大声,升调过程小声,利用强弱对比形成长短有别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沈炯.北京话上声连续的调型组合和节奏形式[J].中国语文,1994(04).
[2] 石锋.论语音格局[J].南开语言学刊,2010(01).
[3] 时秀娟.语音样品的选取和实验数据的分析[J].语言科学,2007(02).
作者简介:刘飞,沈阳建筑大学国际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实验语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