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民艺江西婺源甲路油纸伞可持续拓展
2015-05-30刘鹏
刘鹏
摘 要:受工业化进程冲击,传统民艺的价值被忽视。本文以江西婺源甲路油纸伞为切入点,从消费主体的嬗变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两方面浅析传统民艺的现代延续,并基于以上方面对甲路油纸伞技艺可持续拓展展开研究。
关键词:传统民艺;婺源甲路油纸伞;可持续拓展
民艺的构架基础生活形态(人)、技术形态(技)、审美形态(器)三个方面中,技术形态和审美形态是价值的体现,是对生活状态需求的满足,而生活形态促使民艺的价值不断变化发展,使之不断出现新的面貌,换言之,传统民艺必须适应当代的消费需求。江西婺源甲路油纸伞技艺技术形态注重体悟合一、现场制作,尊重偶然的劳作过程。审美形态突出对自然的体验和体现,是油纸伞工艺作为大众文化消费时代发展的价值基础。通过对目前甲路油纸伞的实地考察,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它的发展主要依附当地旅游业,以半机械化生产和廉价材质的替代等方式(如绸布)进入市场,带有明显的“功利性”。一项民艺的延续若抽离了当代价值的内涵,只剩下肤浅的商业目的和拙劣的操作手段,它必将走向了庸俗化。作为一项成熟多样具有丰富历史渊源的手工艺项目,传统油纸伞的拓展如果丢掉它所独有的技术形态和审美形态,这必然会导致工业化、形式化,削减了它丰富多样的地域性以及地域差距带来的不同的内涵,从而脱离生活,失去了本该有的价值与真正意义。
1 传统民艺消费主体的嬗变所带来的机遇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开篇就宣布:“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物质财富的迅速增长以及大量游客拥入带来的各种文化消费,带动了滇西北地区传统民族民间工艺以从未有过的规模和速度再显、传承、变异和发展。与赣东北各民族的生活、文化相互结合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在短暂的20多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实用性为主的消费开始向审美、装饰性消费转化。消费主体逐渐从在地群体转向外来游客,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本质性的转变。在当今大众旅游消费的影响和作用下,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具有大众消费文化产品的属性,体现出类型化和趋同的明显特征。但是,这种从“实用”向“审美”的转化,从“生活器物”到“形式”的转化尽管不可能是整体性的但就部分具体工艺而言却是明显的。甲路油纸伞不可能整体转化为“艺术”,工匠艺人们也不可能成为艺术家,但至少可以说,不少具体表现形式或部分传统民族民间工艺在从“实用”到“审美”,从“生活器物”到“形式”的转化过程中,已包含有“工艺”向“艺术”转化的因素。
消费文化突出产品的商品属性,追求最大经济附加值的特征,必然深深烙在工艺的设计、制作、生产、销售过程之中。但是,这种对商品属性的突显,对最大经济价值的追求,并非划分非艺术和艺术的绝对标准,尤其是在大众文化消费时代,复制、生产也并未意味着艺术或传统民艺就会完全丧失对艺术的个性和差异性的追求。
从当下甲路油纸伞技艺的生产主体看,其主体构成也日趋复杂,形成了传统民艺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生产主体和间接生产主体。直接生产主体包括对传统工艺有不同理解和目的、功利的生产个体,即结构日渐复杂的工匠艺人群体。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认同,从自己的利益和功利角度去理解传统民艺的商业价值和文化意义,在生产过程中将自己个体的意愿熔铸到传统民艺的设计、制作、生产之中,在实现个体的意愿、满足大众消费的过程中,不断重构着当下的传艺。间接的生产主体包括传统民艺的市场组织者、传统民艺的合法性规则的制定者,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但却通过政策、权力、资本、消费、购买导引着传统技艺的发展,也不断将他们的意愿与功利融入传统民艺之中。
与大部分的处于市场态的传统民艺相似,油纸伞的主要消费群体是以大众市场为主,在创意产业文化背景下,适应这样一个市场不能削弱地域文化性特征,纯粹把自己定位于以价格优势作为营销的手段吸引大众的旅游纪念品模式。只有展现出油纸伞技艺中对于自然的审美情趣和具有亲和力的技术形态,引导大众介入到这种文化体验,才能使得手工艺在当代的价值得到彰显。根据对婺源旅游景点的观察,每个景点主要街道分布着几十所旅游纪念品店铺,但是由于商品存在着与国内其它景点趋同化的特征,因此缺乏吸引力。我们可以通过甲路油纸伞的品牌,打造前店后坊式的模式,让消费场所成为民艺文化体验的场所,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手作制品的自然审美品质以及物品凝结着造物行为种种生命的迹象,对于在匠人的指导下能够比较快速掌握的技艺单元可以设置成体验式的平台,让消费者更好地获得心理和情感认同,这是批量化的重复与复制式的旅游纪念品所散发出来的疏远感和冷漠感远远不能达到的。民艺的当代价值在获得认可的同时成为一种有历史感的、身体和精神的联系中介;千百年来民艺传承过程中群体意识也将获得很大程度上的共享状态,并使之得以良好地维持下去。
我们可以建立一种类似油纸伞技艺体验式的文化生产空间,通过文化效应带动传统民艺发展,借助现代管理手段和营销手段来进行定位、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的生产,体验手工劳动的乐趣。在这种体验式消费(交互式)的模式下,传统民艺的拓展不再是漫无目的地根据泛市场进行生产、复制,而是能快速根据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在保留油纸伞当代价值的基础进行设计、工艺调整。另外,发扬传统民艺特有的“工匠精神”,对工艺的精益求精、对制作的一丝不苟以及对完美的孜孜追求,让消费者从单纯的旅游商品导向转变为对传统民艺的鉴赏,追求民艺的原始生态和器物文化,让民族传统工艺的价值重新获得挖掘。
2 复制与定制:传统民艺的现代延续
复制作为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产物,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文化显现,渗透到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的各个角落。事实上,复制是人类的模仿天赋在具体生活中的体现。复制伴随着人类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人类的造物过程就是一个复制过程,只不过这种复制不具有当下社会中的这种规模化和标准化、大工业社会的机械化、批量化复制的特性,不具有当下社会复制领域的全方位性而已。本雅明在其著名的《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就曾说。从原则上说,艺术品从来都是可以复制的。所有人做之物皆能够被人模仿。在艺术中,学生们为了练习进行这种模仿,工匠们为了传播作品进行这种模仿,最后还有牟取利润的第三者进行这种模仿。而与此相比,艺术作品的技术复制却是新鲜事物在历史上,它以很大间隔断断续续地进行着,却又凭日益增强的力量获得成功。
人类的造物过程就是一个复制的过程,而复制的真正动因生于人的模仿天赋,在对自然形态和自然物的特征、功能的模方中,人类开始了最早的造物实践。复制是工业化、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提出了生产过程中的规模化生产和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在现代和后现代时期,艺术生产也具有了明显的复制性特征。在传统民艺中所谓“艺”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工艺和艺术,工艺和艺术的区别在于工艺强调的是“工”,艺术强调的是“艺”,工艺强调“制作”,艺术强调“创造”,工艺并非不要创造,而是先“工”然后才是“艺”,反之,“艺术”也不是不要“制作”,在“创造”的基础上,还应该追求“术”,即制作。在艺术追求其纯粹精神性和个性化的同时,工艺的群体性、物质性和满足其具体环境、生产、生活的实用功能使工艺继续保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从文化学的视野看,工艺由此具有了地方性知识和群体性生活意义的历史和传统。传统民艺的定义,工艺和艺术的关联、区别和文化学角度的简单分析,不难看出,传统民艺在具有精神意义和地方文化意义的同时,本来就具有复制生产的属性。
要满足特定地区民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就只有在手工,或借助简单机械、工具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规模的复制和生产。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社会里,这种一定规模的复制和生产大多具有“在地性”,即在特定地区或区域附近进行复制、生产和流通。但是,在大众文化消费的今天,传统民艺的生产复制出现了工业化时代艺术复制的一些基本特征,开始了规模化和跨地域的生产、复制和流通。在历史上,赣东北地区是江西省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除了赣文化以外,吴越文化、徽文化也同样是这里的本土文化,并且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漫长的文化碰撞、交流、融合,也使该地区的地方文化具有了包容开放的特征。21世纪年代以后,赣东北地区作为江西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一个国际性旅游目的地,海内外大量游客的涌入,新的文化传播形式、技术和跨地域的市场使该地区的文化具有了全球化、现代、后现代的文化特征。传统民艺在几近崩溃的土壤中得到恢复和再显,携带着浓厚的地方性知识和当下社会遭际。大众文化消费带来的艺术复制现象也在这个地区的传统民艺中得到了非常明显的体现。例如,油纸伞、制瓷业等等和其他一些世居民族传统的民艺随着大量游客进入赣东北地区后,这几种古老的民族工艺得到发展,开始了规模化的复制和生产。规模化的复制带动了地方传统民艺的发展,也使传统民艺从工艺的形式、技艺、功能以及凝结在具体工艺符号中的地方性知识和文化意义发生了相应的变异,对地方传统文化价值系统带来了相应的影响和变化,同时也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文化因子,是现代化进程中面向现代社会的一种延展。
通过规模化复制生产的传统民艺,当逐渐失去传统实用功能之后,其功能的变异也是二种现代化带来的必然。当下甲路油纸伞在复制生产中,其工艺产品功能的转化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第一,面向旅游游客的油纸伞工艺在强化其装饰性功能、追求形式美感、民族文化纪念的过程中,其实用功能逐渐消解,逐渐转化为提供给游客收藏、纪念和对本地域文化的想象功能。第二,既保有部分传统民艺的实用功能,又提供给外来游客实用想象的功能和纪念意义。这种传统民艺功能的增加是由于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异文化的追逐带来的一种文化功能增值现象,这在大众文化消费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消费现象。追究其消费心理,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游客在满足其实用功能之外,还把这些产品作为自己曾到过婺源旅游的纪念品,作为一种对异文化消费的文化符号。第三,油纸伞产品的功能在生产制作过程中并未被改变,但是当它的使用、搁置环境发生改变后,其功能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甚至被赋予了收藏的功能。随着功能的转化,自然催生了婺源甲路伞在基本完成自在性的复制和生产,转向规模化复制的同时,呈现出来定制的明显发展趋势。
如果要给传统民艺生产和复制中的“定制”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表述为:在大众文化消费时代,艺术生产者在生产复制艺术时不是根据泛市场进行生产、复制,而是根据特定的订户进行艺术的批量化、规模化生产复制。独特的油纸伞技艺具有无法用语言表达地材质美感,是具有地区文化差异性的文化产品。通过它的当代价值合理地设计并进行复制生产,以满足当下的消费市场,是甲路油纸伞现代延续的关键所在。只有价值和设计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唤醒手的触觉与高情感的记忆,从而延续传统价值的现代性运用。独特的油纸伞具有无法用语言表达地材质美感,是具有地区文化差异性的文化产品。如何将它的当代价值和设计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唤醒手的触觉与情感的记忆,从而延续传统价值的现代性。从“油纸伞技艺”的传承到“油纸伞文化”的开发,实现手工技艺的特殊定制性,是甲路油纸伞提升附加值的关键。
我们可以注意到,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影响,纯艺术领域、工艺美术领域与设计领域已经互相渗透,一种以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图形作为元素,在此基础上“再造想象”、“二次原创”组构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新的图形,并结合现代设计加以恰当地运用,这也是“新民艺设计”的基本思想。“新民艺”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民艺,它是现代专业艺术家作品的风格特征。民艺新作或新民艺的形式语言、风格特征取自传统民艺,但并不是传统民艺自身形态的发展与创新,而是现代艺术家追求民间美术精神的结果,也是许多专业艺术家向民间美术学习的结果。在“新民艺”发展的过程中,一批从高等艺术院校毕业后进入社会的艺术设计人才们,是学院精神和传统文化传承与推广的主要力量,较之传统手艺者更为追求独立思维和艺术个性地表达,有着较强的创新和发展意识。
我们可以以婺源地区相邻的文化重镇——景德镇作为参考,通过近年来景德镇制瓷技艺在“新民艺”运动的冲击下所呈现出来明显的活力,给传统民艺油纸伞的现代拓展作为参考。与过去传统制瓷行业设计观念老旧、沉迷于对传统的复制不同,随着近几年大批艺术家、设计师以及艺术学院学生的涌入,他们的到来带来的是全新的创作理念、设计思维和景德镇的制瓷行业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呈现出来明显的发展趋势。在这里的艺术家、设计师们在制瓷的创作过程吸收了传统民艺的质朴、纯真的风格,又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观念,表现出了艺术创作的全新意向。就其创作主体现代陶艺来说,作品不仅脱离了传统民间的生活环境,而且文化教育、艺术修养以及审美观念等也不具有相同性。这些创作群深受时代的影响,不受传统文化和生活环境因素的深刻影响,无论是艺术修养还是创作心态都区别于传统的民间工艺创作。传统制瓷的创作注重其物质及精神的双重功能,注重精神的审美性,也不忽视实用性,而民艺新作因为脱离了传统的创作背景则以审美性为主要功能。注重形式语言、艺术风格,或从造型的基本要素,或从色彩的观念语言,或从意象的表述中体现传统制瓷的影响。
3 结语
我们必须坚持的是对于传统民艺中的“定制”化设计生产。首先是以传统民间技艺为源泉的创新,这种创新是牢固地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的。民艺的传统是乡土文化积淀的结果,是民间生活、民族心理和审美价值的共同要求,也是文明赖以延续和升华的基础。这种传统表现在诸多方面,民艺创作观念受传统文化及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这种观念其实就是民间文化观念在审美活动或造型艺术中的作用和表现。这些传统都是我们在讨论传统民艺的现代发展中所要了解、研究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 克莱尔·库伯·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李炎.再显与重构——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当下性[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
[3] 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4] 陈述.伞行天下[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1.
[5] 潘鲁生.民艺研究[M].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