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统筹城乡就业问题研究

2015-05-30郗雯

经济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城乡居民就业山西省

郗雯

摘 要:城乡关系近几年来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实现城乡结构均衡发展。但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山西省城乡市场分割,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整体经济的增长。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开发潜在的就业机会、统筹城乡就业,是再造一个山西城乡结构新格局的关键举措。

关键词:山西省 城乡居民 就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1-035-03

一、山西省城乡就业状况分析

就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统筹城乡就业是缓解城乡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城乡同步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山西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对统筹城乡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山西省城乡就业人数基本情况分析

近年来,山西省城乡就业人数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态势。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1年—2010年,山西省城乡就业人数除2007年略有下降外,在其余年份总体上都呈增长趋势,并在2010年城乡就业人数的增长率达到了4.09%。具体来说,山西省城镇就业人数在这十年间除个别年份略有下降外,整体呈上升的趋势,但尚未突破600万人;而农村就业相比城镇就业形势而言,其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并且在2010年山西省农村就业人数达到1100万人。即便如此,从增长率来看,农村就业人数的增长率普遍低于城镇就业人数的增长率。2007—2010年的四年间,山西省城乡就业人数增长率差距更加明显,2007年山西省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为7.3%,而同年山西省农村就业人数增长率却为负,二者之间的差距高达11.3个百分点;到2010年,山西省城镇就业人数增长率达9.13%,是农村就业人数增长率1.67%的5.47倍。

(二)山西省农村劳动力第一、二、三产业分布情况分析

山西省矿产资源丰富,依靠煤炭资源的比较优势,山西省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开采、加工煤炭为主的粗放型经济模式。但目前煤炭经济遭遇寒冬,市场对煤炭的需求量降低,从而也导致了对煤炭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也有所下降。近年来,山西五大煤炭集团纷纷采取“减人增效”的方式来压缩成本,应对“煤炭寒流”。长治某大型地方煤企的人工工资下降了50元/吨,人数也比之前下降了30%。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在2005—2013年间有所变动。2005年山西省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依次为6.2%、55.7%、38.1%;2012年三次产业比重为5.8%、55.6%、38.7%,2013年三次产业比重为5.9%、53.3%、40.9%,第一产业占比有所下降,第三产业略有上升。而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与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重相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平衡特征。从图1可以看出,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分布人数远远超过了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2010年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最多,达1432人,2012年降至426人,降幅高达70.25%。2005年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在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分配为64.7%、15.0%、20.3%;2012年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为67.0%、22.2%、10.8%;2013年的占比为56.7%、19.8%、23.5%。与2005年相比,2013年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分布占比有所下降,第三产业有所上升,但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在第一产业分布仍旧太多,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较小,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二、山西省统筹城乡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山西省城乡产业布局存在差异

山西省的城镇主要以工业、第三产业为主,而农村主要以农业及比例较小的副业为主,由于产业布局在城乡之间不断发生变化,客观上要求资金、人力等要素在产业之间合理配置,城乡之间达到均衡布局。但是,不同的产业对劳动者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城乡产业布局的不同最终导致了城乡就业上的差异。在对劳动力的需求上,农村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对劳动者的体力要求较高,而对教育文化水平及劳动技术能力不作过多要求;相反,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却呈现出明显的梯度性特征,城市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对就业者也提出多样化的要求,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使得就业层次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教育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村居民不能在城市提供的更多的就业岗位上有所选择,劳动力不能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不能自发就业,农村就业人数的增长率远低于城镇就业人数的增长率。

(二)山西省城乡人力资本投资存在差异

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多年来一直受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小富即安,稍进则满”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图2反映出山西省城乡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情况,由图可见二者之间相差悬殊,城镇人口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上的投资远远超过了农村人口,二者的差距在近年来呈现出急剧扩大的趋势。2006年山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1007.93元,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339.75元,城镇居民的该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97倍。2013年,二者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本年度内城镇居民的该项支出较2006年而言,增长了104.92%,农村居民的该项支出增长了55.47%,城镇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上的投资是农村居民的3.9倍。2013年山西省农村家庭文教卫生业总收入274441元,人均收入31.07元;总支出为52821元,人均支出5.98元。这使得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难以适应城镇中知识、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此外,农村孩子从上学到毕业后就业的整个过程,教育投入几乎就是其人力资本投入的全部;而城镇居民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就业指导以及劳动技能的学习,这使得城乡之间人力资本投入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但农村教育投入水平低不单单是文化观念等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城乡之间客观经济条件的差距也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通过图3可以看到,山西省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在2005—2013年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在拉大。2005年山西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3.08倍,2013年二者的差距扩大到3.14倍。山西省城乡之间较大的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二者之间人力资本投资的悬殊。

三、山西省统筹城乡就业的制约因素

(一)户籍制度的影响

1958年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管理条例》,该条例将城乡有别的户口制度固定下来,形成了二元户籍制度。2015年3月9日,山西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山西正式进入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阶段。到2020年,山西将实现360万农村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的落户,基本建立起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但是,实施了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制度很难立即退出历史舞台,城市和农村居民享有的就业机会及劳动报酬仍存在较大差别。为了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附上一些附加条件,如需有城镇户口,拥有××市户口的优先录用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居民在城市就业的难度,不利于城乡的统筹发展。这种制度性的制约使得农村居民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不能真正摆脱他们“农民工”的身份。不完善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多,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劳动力不能流向城市,这就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及优化配置。特别对于一些现有的劳动力早已不能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城市来说,这不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城镇的技术性人才不愿到农村就业,这使得农业缺乏技术上的指导,农村的劳动效率难以提高,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导致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

(二)劳动力素质局限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及劳动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长期以来,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在劳动力市场中缺乏明显的优势,缺乏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农村居民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这就决定了农村居民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这些工作又具有很强的替代性,这使得农村居民难以形成固定的收入来源,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同时,农村居民自身素质低下,不利于农村新技术的推广与运用,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目前,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山西省第一产业就业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例稳中有升,这对劳动者的教育文化程度、技术能力等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居民长期以来受到文化生活、价值观念等的影响,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实现新技术的推广运用。

(三)服务机制及扶持政策缺失

目前,山西省的城镇中拥有一定数量的就业服务机构,这些机构可以及时地为城镇劳动者提供用工信息。相比之下,农村却很少有这样的机构,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农村居民就业服务体系,农村居民无法及时获知相关信息。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无疑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的难度。此外,用人单位在培训员工时,从长远角度考虑更倾向于培训较为固定的从业者,而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其流动性大的特点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与城镇劳动力一样享受到相同的培训待遇。

四、山西省统筹城乡就业的政策措施

做好山西省统筹城乡就业的工作,对于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面对山西省城乡劳动力市场存在的问题,要实现统筹城乡就业,就要推进户籍改革,彻底消除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以产业促就业,拓宽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一)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对于居民而言,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而要想生存,就业是第一需要。要解决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就应当采取措施消除制度性因素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使城乡居民享有公平的就业权利,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剥离与户籍挂钩的福利制度,将户籍功能简化,取消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关系,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就业、教育、住房、社保、土地等制度。这样就可以让进城的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居民享受同样的待遇,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不再受限于户口,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上享受公平的待遇,取消城乡居民因户籍制度而导致的地位及待遇上的差别。

(二)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体力劳动已经不符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要求。而农村劳动力由于观念、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受教育程度普遍比较低,这成为制约其能否就业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的教育投入。由表2可以看到,近年来,城镇地区的学校数量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而农村地区的各类学校却在逐年递减。与2008年相比,2013年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数量减少了13.62%,小学学校的数量减少了60.13%,中学学校的数量下降了48.56%。2011年之前,农村地区的幼儿园数量及中学学校的数量均远远超过城镇地区,但自2011年开始,乡村地区相关教育机构的数量已降至城镇地区之下。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同时加强校舍及其他硬件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投入。农村教育的缺失使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较低,而后期从业技能培训的欠缺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更大的阻力。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建立定向培训体系,定期为农村居民举办职业技能培训讲座,向他们宣传科学文化知识,以培训带动就业,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也为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奠定基础。

(三)开辟农村第二、第三产业

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增长缓慢,增长率低于城镇居民,但若能通过引进先进技术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就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首先,要因地制宜,实地考察后,开辟预期效益好、未来潜力大的农村第三产业。例如,可以在资源条件好的乡村开拓旅游市场,充分发挥农村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区位优势,开发乡村避暑、自驾车旅游、农家乐、农耕会展等乡村旅游新产品。充分发挥旅游业资源可持续、就业广、带动强的优势,通过发展观光、探险等乡村旅游活动,带动更多的农村居民就业。其次,以农村服务业与农产品加工业为着眼点,加快发展农村的乡镇企业。选择贴近民众的服务性行业,如餐馆、商店、旅店等可以吸纳较多就业人数的农村服务行业,这些行业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不是过高,对资金需求量也不大,通过发展这些行业可以解决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工后的农产品输入城市市场,一方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就业是增长之源,是民生之本,是稳定之基。统筹山西省城乡就业事关城镇化建设进程,事关城乡结构均衡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要实现山西经济社会结构的“再平衡”,就必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构建相对平等的制度环境,使得城乡劳动力资源有效结合,实现就业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基金项目:2014年山西省社科联重点课题“山西省城乡结构演化与均衡发展研究”(编号:晋社联字[2014]11号)]

参考文献:

[1] 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 李文星,袁志刚.中国就业结构失衡:现状&原因与调整政策[J].当代财经,2010(3)

[3] 王云珠,黄桦.山西劳动就业比较分析及扩大就业的对策[J].经济问题,2013(7)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经济系 山西太原 030000)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城乡居民就业山西省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