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前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历程研究
2015-05-30步峰峰王福瑞
步峰峰 王福瑞
摘 要:从文化交流互动的视角对改革开放前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历程进行整理分析,研究发现此时期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处于被动输入阶段,此阶段又细分为萌芽期和成型期。
关键词: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历程;研究
从中西体育文化交流、碰撞的视角探析本土传统体育面对西方先进体育文化的冲击,处于全面的被动接受状态,这种被动的局面在萌芽期和成型期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萌芽期(民国时期—1949年)
1.历史背景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的入侵激化了民族矛盾,迫使一些有志之士开始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之风,加速了促进人民的觉醒,使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体育方面,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分子,以“科学”和“民主”为武器,逐步建构了新的体育价值观念。
2.竞技武术套路的演变分析
谈到中国武术的改良,就不得不提及马良的“中华新武术”。1914年,马良创编和推广他自己的武术体系,并命名为“中华新武术”。为扩大“中华新武术”的影响力和能使之进入教育系统,他主动与当时的教育界名人接触,以达到推而广之的目的。
1915年,出台了有关军民教育的施行方案,方案规定“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令“各学校教科书,宜揭举古今尚武之人物……随时讲述其功绩”。随后,1917年,马良编定的《中华新武术》系列教材陆续出版。先后问世的《摔角科》《拳脚科》两种,被教育部接纳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参考教材。1918年初,众议院又通过了议员王讷提出的《推广中华新武术建议案》。到1919年,教育部召集召开中学校长会议,进一步议决通过《请全国中学一律添习武术案》。中华新武术的热潮迅速在社会上蔓延开来。
现在看来,马良创编的“新武术”具备现在竞技武术套路的最初形态。首先,在技术和训练上,马良参考了西方体操的编排和训练方式,对传统武术进行了改良,使原本朦胧、复杂的武术技术与训练变得简单、直观。其次,马良对“新武术”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印刷教材,打破了传统武术的门第之见,促进了武术在社会的传播。再次,“新武术”进入教育系统,打破了传统师徒传承的狭隘,使更多的人去接受武术教育,大大扩充了武术存在的基础;最后,社会名人的参与,让新武术得到了更多的曝光率,无意之间增加了新武术的影响力,对“新武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当然,马良的做法上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但客观地说,马良对民间武术的改良,并推陈出新,编排出与西方体育分庭抗礼的本土体育,本质上具有传统武术向现代转型的试验性质,开启了中国近代武术走向科学体育化的起点。
二、成型期(1949年—1978年)
1.历史背景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由于长期战乱,我国急需一大批健康、有活力的建设者、劳动者,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不久,党和政府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者代表大会”,提出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应当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为人民的健康、新民主主义的建设和人民的国防而发展体育”。1952年,毛泽东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上题词并指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事业的任务和发展方向。
2.竞技武术套路的演变分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于本土的民族传统体育,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朱德表示支持发展武术运动,并强调“要重视祖国几千年的传统”。1953年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武术在散手和短兵上进行了竞赛尝试,拉开了武术竞技化的道路。1956年举行的武术表演大会,对评议项目试行了评分标准,这对武术的科学化、武术量化、武术的健身价值提供了技术理论依据。
但是,武术作为一个长期的历史产物,内部派别林立,套路繁杂,这给裁判的评判带来极大的困难。1959年实施的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借鉴了体操的评分标准,此规则的出台,是武术开始走向竞技化的重要标志。1960年,又编制了5个项目的“武术竞赛规定套路”,这一规则和评判标准的出台,虽然造成了竞技武术向单一性发展,但是同一套路在比赛中更能体现公平、合理,对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普及,以及日后竞技武术竞赛的成熟打下了基础,竞技武术开始形成了以套路、器械为主要内容的技术体系。1973年,竞技武术新规则的出台,增加了难度评分的标准,鼓励运动员动作创新,明确了竞技武术高、难、美的发展方向。
在此时期,竞技武术规则制度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竞技化道路。固然,这些规则还有许多有待改进和商酌的地方,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竞技武术套路体系已基本成型。
竞技武术发展的历程也是中西体育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过程,中西文化不同的文化属性,肯定要经过阵痛、碰撞,改革开放前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也是遵循着这一规律。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编辑委员会.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2]洪浩.竞技武术的概念界定与本质新论[J].体育科学,2005(09).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