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会》叙述视角的探究
2015-05-30余玲玲
余玲玲
【摘要】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是20 世纪初英国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而《园会》是其较著名的一部短篇小说。本文将选择性全知视角和人物有限视角两个方面来解读《园会》,从而揭示叙述视角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意义和增强审美效果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园会》 选择性全知视角 人物有限视角
一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骨架,而叙述视角是组成故事情节重要的叙述技巧之一,因此小说质量的高低主要在于小说家采用何种叙述视角来构建故事情节。叙述视角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叙述者可以在叙事中表明身份, 也可以隐藏身份; 叙述者若出现在叙事行动中, 该叙事为同故事叙事(如很多第一人称叙事), 若没有出现在叙事行动中, 该叙事为异故事叙事(如很多第三人称叙事)(唐伟胜 3)。无论是在文字叙事还是在电影叙事或其他媒介的叙事中,同一个故事,若叙述时观察角度不同,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申丹 88)。第一人称叙述能拉近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更容易使读者与叙述者产生共鸣。因为是以“我”来叙述,相对而言叙述面有些狭窄。而第三人称叙述虽拉开了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但第三人称叙述则可以让读者更全面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第三人称叙述都有所描写,扩宽读者的知识面。在《小说技巧》一书中,卢伯克说“小说技巧上错综复杂的问题, 全在于受视角的支配, 即作者同故事之间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小说复杂的表达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视点问题。因而视角的选择在构思小说时是不可忽略的叙述技巧, 有时甚至成为小说魅力的关键所在。《园会》自1922年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其中一个关键原因就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采用了最佳的叙述视角。通过描写劳拉在举办园会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使她对人生产生了思考,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
《园会》主要采用的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有限”二字包含着两种不同的“限知视角”:其一,全知叙述者“选择”仅仅透露主人公的内心,对其他人物只是“外察”,所谓“限知”,是叙述者选择性的限制自己的“内省”范围,这种模式可称为“选择性全知”。其二,全知叙述者用人物的意识替代自己的意识来聚焦,人物的感知本身来构成叙述“视角”,所谓“限知”,是人物自己的视野有限,这种模式可称之为“人物有限视角”。(申丹 163)在《园会》中全知叙述者的“内省”范围基本局限于劳拉,对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只是“外察”,因此属于“选择性全知”。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又常常换用主人公劳拉的有限视角,让读者直接通过她的观察来感知故事情节,从而就出现了这两种“限知”视角的交互作用,全知叙述者和故事主人公交替充当“观察之眼”。这种视角的运用有利于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意义和塑造人物形象。
二
以作者作为叙述者意味着叙述者不参与小说的事件中去,即所谓的“外视角”。在“外视角”中,选择性全知视角是指全知叙述者选择限知自己的观察范围,往往仅揭示一位主要人物的内心活动(申丹 95)。在《园会》中,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主要揭示了主人公劳拉的内心活动,而对于小说中其他人物如谢尔登太太,哥哥劳里、妹妹乔斯以及父亲等,作者仅仅描写他们外在的行为并没有透视他们的内心活动。
当劳拉手里拿着抹着黄油的面包遇见花园里工作的工人时,作者对劳拉的心理描述为“劳拉多希望自己没拿黄油面包,但是现在没地儿放它,她又不可能把它给扔了。在走向他们的时候她尴尬地脸红了,并且试图让自己显得很严肃甚至有点儿跟近视眼儿似的。”
作者用第三人称的方式准确表达了当时劳拉羞愧尴尬的内心:手里拿着面包显得自己太随意、没有教养和在家里的权威性了。因为母亲之前说过:“我打算今年把一切都放手给你们孩子做”。而且对劳拉母亲的期待也很高,“看来只有你去了,劳拉,你是个有艺术天赋的人。”此刻劳拉想挽回她的形象,因此尝试“让自己显得很严肃”。但这种行为好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劳拉“有点儿跟近视眼儿似的”。从作者对劳拉内心想法的描写,读者仿佛看见了一个天真可爱又有点可笑的小女孩。这一描写塑造了劳拉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作者还描述了劳拉其他可笑幼稚的行为。因为谢尔登太太操持着家里的大小事件,所以劳拉也想像母亲一样能干。进而出现了劳拉和工人打招呼时努力模仿母亲声音的画面。因为她年纪不大,可以说一直生活在家庭的庇佑之下,思想简单,想法单纯,她认为只要声音和母亲差不多,工人就不会小看自己。但结果是“听起来非常做作,连她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而且还结结巴巴像个小女孩儿。”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小女孩,模仿大人的声音自然做作。其实在读者看来这是个愚蠢可笑的行为,人的成熟绝非声音、说话语气的成熟,而是内心的成熟。而恰恰就是这可笑的行为则暗示了劳拉将来肯定会有心里的成长,也为后来的故事情节埋下伏笔。
作为一个全知叙述者,在《园会》中对于车夫斯科特的死,作者描写了家里人不同的态度。劳拉坚决停止园会,因为她觉得车夫家里人可怜,而且他们还是近邻,“在那个穷女人耳朵里乐队有多刺耳啊”。虽然叙述者不参与小说事件中而且远离他所叙述的故事中的人物, 即叙述者跟他作品中主人公在情感上或道德上不一致, 但在《园会》中,对于车夫的死,作者的观点和主人公劳拉的观点是相同的。对于车夫的死,乔斯认为要是停止了园会,生活就会“无趣”。而在谢尔登太太看来车夫的死是偶然听见的,“我们当然应该继续茶会”。虽然这些话不是出于叙述者之口, 但实际上也表明了叙述者的立场:上层贵族社会的自私自利以及对弱者和贫穷者的冷漠无情,并为整个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三
在以作者作为叙述者的小说中, 叙述视角往往可以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不断地转换视角。多视角的运用对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能起到一种立体的效果, 从而更有深度地表现人物,和增添故事的真实性。在《园会》中,除了全知视角外, 作者还运用了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视角。这是“内视角” 的一种即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在《园会》劳拉探望死者家属的那一片段中,叙述者采用了劳拉这一故事内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她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歪扭的低矮小厨房,里面还点着充满黑烟的灯。”这是劳拉对车夫家里厨房的观察。她用三个形容词“低”、“矮”、“小”来描述厨房,而且厨房的灯是充满黑烟的。通过劳拉的视角,读者感受到了穷人的生活状况。因为劳拉本是贵族家的小姐,当她看到和她平时生活不一样的场景时,她必然是如实讲述。所以这一点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劳拉走入卧房,她看见了躺着的年轻人,“他快睡着了,睡得那么香甜”。在读者看来是多么荒唐的描写,把可怕的死亡居然简单的比作睡觉。其实不难理解一个富家小姐为何如此轻描淡写死亡,劳拉一直生活在家庭的大牢笼里,在她的世界里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通俗点讲“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劳拉不能理解生活的本质:生活是一枚硬币,有美好富有的一面当然也有贫穷困难的一面。所以叙述者劳拉的观察是讲的通的。但劳拉仔细观察,发现“永远不要再叫醒他。他的头陷在枕头里,眼睛紧闭,在紧闭的眼皮底下永远的沉睡了。”这种状态似乎不像睡觉,此刻她内心收到了触动,她“响亮地哭了出来”。或许经历这么多她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人生有喜悦也有悲伤。因为是劳拉自己观察的,所以得出的结论对读者来说自然而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人物有限视角的运用有利于深化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
四
同一故事情节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会达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它有利于深化主题意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而本文正是通过不同视角的转换来解读《园会》,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无忧无虑的劳拉在心理上慢慢走向成熟,慢慢了解生活的本质。
参考文献:
[1]Percy Lubbock.The Craft of Fiction[M].London: Jonathan Cape,1921.
[2]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体: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3.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