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前三分钟演讲
2015-05-30陈丽君
陈丽君
[摘要]一节回味无穷的语文课,需要丰富多彩的三分钟演讲来奏响课堂教学主题曲的前奏。课前三分钟演讲,增加了语文课堂空间的趣味性、生动性,给学生以新意,激活学生的思维,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它可以克服学生胆怯脆弱的心理,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语文学习辅助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三分钟演讲表达能力丰富积累学习热情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1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个活动,为让学生在演讲中有话可说,兴趣持久,笔者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演讲的内容和形式。比如,讲演本节课将要学习课文的作家、作品或背景资料;诵读课内外积累的优秀诗文,并进行简要的评析;讲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神话故事、童话故事、中外名人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发布一个新近发生的校内外或国内外新闻,并对其发表自己的看法;结合生活实例进行名言警句赏析。此外,还可开展辩论赛、课本剧表演、主题演讲、即兴演讲等。在教师的引导、组织和鼓励下,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教学效果良好。
一、演讲准备阶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实践中
开展活动之前笔者先布置学生找资料,写稿子,演讲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否则会冲击了语文课堂的主体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所讲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在这个过程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语文实践能力,同时有效积累了写作素材,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综合能力。
1.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洞察能力
生活是情牵辞发的源泉。笔者引导学生用心生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经历、见闻是演讲的最好素材,容易讲出真情实感、深刻见解,也容易引起同学的共鸣,而且这些是源源不断的演讲、写作素材。
学生蔡琦芬讲到,有一次妈妈出差了,早晨她自己睡眼惺忪起来做早餐,这才感受到每天丰盛的早餐饱含着妈妈无尽的关爱。妈妈多不容易啊!学生都陷入了沉思,都在寻找着父母给予自己的点点滴滴的爱,有的甚至还泪珠晶莹,或感动,或惭愧……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也加深了一层。
学生陈桂忠讲到,有一次上体育课,他谎称自己肚子疼,跑回教室写作业。这时候值日老师看到了,就拿了万金油给他,他不好意思欺骗老师,只得说了实话,值日老师不留情面地批评了他,还把他“赶”回操场,因为学校规定体育课无故不要跑回教室。他说:“同学们,上体育课是为了使我们有更加健壮的体魄,而且跑回教室也会影响其他班上课。但这时我在教室里安静地学习,多么希望值日老师能变得有人情味些,破例一次让我犯一次规。但是我转念一想,无规矩不成方圆,值日老师是多么负责任啊,我应该向他致敬,并以老师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全班学生都向这位能积极思考生活、能自我反省的同学投来了钦佩的目光。
2.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化社会要求当今的受教育者要有很高的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前三分钟演讲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为了写一篇让人耳目一新的演讲稿,演讲者往往要查阅很多资料,做一些卡片,有的还请教同学、教师、家长,甚至专家。陈沛春为了做关于“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演讲,光在网上、报刊等媒介上摘抄的文字资料就有十几页,之后他再对这些资料进行学习、筛选,整理出自己所确定的演讲主题所需要的资料,最后再进行撰稿。郑苗苗为了介绍潮汕功夫茶,走访功夫茶爱好者和茶馆就不下五次。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组织能力
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堂演讲时以脱稿的形式,并且时间控制在三分钟内。这就使得学生在撰写演讲稿时,得对准备的资料进行理解,结合生活体验内化为自己的见解,并且组织成文时不得不做到语言表达力求简练。这就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对事件或知识体系等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演讲过程中,听说读写之间有机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他还说:“语文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读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效亦将减损。”语文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作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
1.学生上讲台演讲,锻炼胆魄,提高演讲技能
有的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跟教师说话时词不达意,甚至不敢抬头,声音颤抖,更不用说上讲台演讲了。很多学生第一次上讲台时手足无措,语无伦次,经过第二次、第三次锻炼以后都有很大的进步。陈思敏同学第一次演讲时慌乱异常,声音小得几乎没人能听得清楚。当同学评价她的演讲不知所云时,她几乎是哭着说:“不好意思,我太紧张了。”她在课后的随笔中写道:“尽管我花了近两个星期去背那篇稿子,但在演讲时仍大段大段地忘记了,最后只得读稿。”但后来,通过学习其他同学的演讲、自己的多次锻炼,在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她逐渐变得勇敢大方了,演讲也变得流畅而声音响亮。
语言是一种形象符号,包括声音语言和肢体语言。肢体语言,简单讲就是学生的仪表和站姿。开始时,有些学生不注意,或卷了袖子上台,或双手撑桌,弯腰低头,或东瞅西望,看窗外,看天花板,或用脚不断地踢讲台。这时,笔者就及时提醒他们,要抬头挺胸,注视大家,眼神与听众交流。经过训练,大家的台风都合格了,仪表也过关了。
一般一个班级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之后,学生都变得越来越勇敢自信,越来越敢于表现自己的演讲才能,就连普通话水平都逐步得到了提高。
2.开阔学生眼界,丰富积累
学生准备自己演讲稿的过程,是一个开阔视野、深入生活和知识的过程,而在每个课前三分钟活动中,更是一个丰富自己知识积累的过程,这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灵感和写作素材。所以,笔者要求学生课后每人准备一个练习本,用自己的语言积累同学的演讲内容,并在后面写上简单见解。
3.完善学生的人格
语文学科是极具魅力的人文学科,语文的特点决定了演讲训练必须把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实践证明,演讲过程可以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演讲时间虽短,但多样化的题材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激烈碰撞,一场场不露声色的人格教育课在这里悄然上演。在悲、喜、爱、恨、怒、骂之后,学生思想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人格得以进一步完善。
陈超在讲台上跟同学们说:“天气越来越冷了,希望大家要注意身体,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一句话带来了一片温暖,充盈了整间教室。晓妍呼吁大家一起去关注那些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奉献爱心,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更值得一谈的是班长旭涛仿照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也做了同题的演讲,号召同学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整洁、优雅的学习环境,博得了阵阵掌声,把一学期的演讲推向了高潮。
三、演讲之后的师生评论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考、辩论能力
在演讲之后,笔者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从演讲的内容、主题、口语、仪表等方面进行评价,以肯定、鼓励为主。学生大多能做出恰当的评价,并能深层次挖掘拓展演讲者的话题,从更高层面更广视野指导演讲,让演讲者在满足于同学、教师给予的肯定的同时,真正意义上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提高了演讲能力。
整个评价过程教师只当主持人,适当给予点拨,如果学生无法评价,才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还请演讲者进行反思。有一次,陈钒涛说:“某老师因学生犯错误而破口大骂学生,有这样行为的某老师素质极低,没资格当老师!作为学生,我抗议!”顿时,教室里掌声响亮。评价中,黄壁豪说:“钒涛讲得好,我有同感。”覃燕说:“钒涛讲的内容经过精心的准备,讲得声情并茂,有主见。但我认为,某老师是个尽职尽责,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只是他性子急才骂学生。”王媛说:“某老师确实是位好老师,但他教育学生应注意方式。”笔者赶紧把握时机:“钒涛敢于把自己所想的表达出来,而同学们也能做出适当评价。覃燕和王媛说的没错,我们应真诚地尊重老师,如果觉得老师方式欠佳,也可善意地、委婉地向老师提出来,像邹忌讽齐王那样,我相信这位老师一定能诚恳地接受你们的意见的。”学生频频点头,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种对于生活现象或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的争论,加上教师适时点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才、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又使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了提高。
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少不了引人入胜的前奏;一场扣人心弦的晚会,少不了妙语连珠的主持语;一节回味无穷的语文课,也需要丰富多彩的三分钟演讲来奏响课堂教学主题曲的前奏。经过几届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尝试,笔者发现它增加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给学生以新意,激活学生的思维,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它可以克服学生胆怯脆弱的心理,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它让学生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也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语文学习辅助手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