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和谐课堂的构建
2015-05-30王浩香
王浩香
[摘要]当前的课堂,教师仍占着主导地位,师生之间仍不平等,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利用学科优势,构建和谐课堂,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语文课堂活动中轻松地学习。
[关键词]和谐课堂师生平等以读促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07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和谐的语文课堂,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和谐的前提是师生平等。但很多时候,“平等”“民主”还只生活在提倡里,“和谐”成了空谈。那么,如何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课堂, 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语文课堂活动中,轻松地学习呢?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奏响语文课堂的和谐乐章,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一、师生平等,以诚待人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在平时就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坦荡的胸怀,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倾听学生的声音,进行心灵的沟通。有时教师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给学生留下的回味比教师教给他们的知识都要深远得多,这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二、以读促学,创设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是学生求知解惑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展现自我的重要舞台。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编排的一些特点,选好阅读课文的切入口,以打造和谐课堂。
1.从学习重点入手
如果在教学中将每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实实在在地解决了,那么这一课的教学任务也就差不多完成了。如在教学李白《行路难》一诗时,抓住“行路难”引导学生阅读,体会诗人内心的矛盾,他希望能建功立业,却屡遭挫折,虽然不知道出路在哪里,却不愿意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2.从课文结构入手
在学习高尔基的《海燕》时,笔者这样设计学习程序:作者是怎样把海燕放在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中进行具体刻画的?引导学生研读三个场面中有关海燕、乌云、狂风、雷声、闪电描写的语句,体会暴风雨来临前黑暗的环境气氛越来越浓烈的特点以及海燕的雄姿,从而归纳出海燕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关键词的作用,如“卷集”“暗”等。精读、研读交错而有序,师生活动和谐进行。
三、浓妆淡抹,动静相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土壤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具体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每篇好文章甚至每句话、每个词,都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所以,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上,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对词句进行品味,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1.读议交互——自在娇莺恰恰啼
在语文课上,用纯粹欣赏的心情去阅读、去感悟。文章不是无情物。好的文章自会教育学生什么是真善美。教师善于用好文本资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融入和谐的学习情境中,与文本产生强烈的共鸣,唤醒学生内心真善美的情感,语文课堂也因此多了一份智慧交融的和谐之美。如《紫藤萝瀑布》文中写道:“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通过品读,领悟作者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以及过去遭遇的回忆,由眼前所见的花,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永恒。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读懂了一种达观,读出了一种人生境界。
2.静思默想——此时无声胜有声
如果说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是语文课堂“浓抹”的美,那么,默默地读,静静地想,则呈现出“淡妆”的美,它让语文课堂别有一番滋味。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自由驰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想象词所描绘的“把酒问青天”“起舞弄清影”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显然,在静思默想中,语言文字已化作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面面。学生认真思考,自由表达,一静一动,一张一弛相辅相成,和谐之美在课堂尽情流泻。
3.真诚评价——一树春风千万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无论是激励的赞赏,还是婉转的批评,都要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应尽量从正面引导。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不仅在真诚地评价学生,还在巧妙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联系上下文,联系课文插图理解等。显然,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充当润物的细雨,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去感受语文的魅力。
和谐的语文课堂如美妙的画,让人赏心悦目;如甘醇的酒,让人回味无穷。如果教师能运用教学艺术,有效整合并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就能让课堂尽显和谐之美,让学生徜徉其中,轻快地学习语文。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