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式英语及中国英语的思考
2015-05-30甘丽莎
甘丽莎
【摘要】中国式英语与中国英语先后出现在中国对外交流的舞台之上。对于两者,学者普遍贬前褒后。而在了解两者出现的时间、地域环境、时代局限性等诸多因素后,我们应承认其优劣比较的必然性。在充分肯定中国英语的同时,也不应抹杀中国式英语的先驱作用。
【关键词】中国式英语 中国英语 发展 思考
一、 引言
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字一样,语言在表达和交流、记忆历史、承载文化方面的作用无可否认。语言符号不是从人类一出现就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们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能被普遍接受的表达方式的系统概括。语言存在地理性差异。因为各地各国风俗习惯的差异,造成了对同一意象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世界上存在不同语系,甚至是同语系中的不同语族差异也很大。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处于相对独立隔绝之时,本国、本民族或本部落的语言起到了重要、相对唯一的交际作用。即便如此,也还是存在着临近地域融合交流时语言的妥协。语言学家考察不同民族之间交往的行为时发现:说不同语言的民族在交往时总是使用一种不同于母语的通用语言。例如在非洲西部,一些部落之间使用一种加杂着土语的英语互相交流。而在中国这个方言众多的国家说不同地方方言的人互相交流时就常使用带有各自方言发音特点的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相互渗透,有范围局限性的语言不能再完成相互沟通的交际功能,所以随之而来的就是语言的相互渗透。而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告诉我们:语言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将决定一种语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及影响的持久力。例如汉语对于日语的影响就及其深远。而在这里就不得不联想到几个世纪以来英语的崛起及它作为世界最大通用语言地位的奠定。在这过程当中,它与其它语族的交流也出现了磨合的过程。中国式英语及中国英语也就应运而生。
二、中国式英语的产生及其发展
中国式英语是指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受汉语语言、文化的影响,硬套汉语的规则和习惯而产生的中介语变异体,虽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过渡现象,但确实是“死译、硬译、字字对译”的结果,在对外交际与文化交流中起阻碍作用。例如在英语交际中套用汉语交际习惯使用Teacher Zhang(张老师)作为称呼语;或使用中国式的问候方式:Have you eaten up?(你吃过了吗?)作为打招呼用语。类似这样的句式虽然没有语法错误,却不合英语文化习惯,让对方无法理解其实际含义。
中国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早已有了与欧美国家的往来贸易、文化交流的历史,亦应运产生了相关的语言交流先驱。然而英语真正意义上的流入中国是在帝国主义侵华的十九世纪中期。由此产生港式英语(Hong Kong English)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亦属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姚公鹤先生在《上海闲话》一书中是这样对洋泾浜英语下定义的:“洋泾浜话者,用英文之音,而以中国文法出之也(姚,P18)。”二十世纪初以后,一方面随着留洋学生的大批归国,另一方面英美传教士的涌入并兴办多所外语学校,中西文化交流得以进一步深入,它已成为沪上人士形容不伦不类的人或事的代名词,带有明显的贬义,洋泾浜语在文化层次高的群体中逐渐消失,但仍在部分文化层次不高的群体中使用,并流传至今。解放后的中国伴随着十年浩劫的结束及改革开放浪潮的掀起,再一次对欧美先进的文化科技引起了重视。在学习借鉴的过程当中,英语的重要性又再一次被体现出来,同时也掀起了学习英语的持久浪潮。但中国式英语却没有停止其脚步,虽然有别于洋泾浜英语还带有方言发音的影响,但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不断出现、搭配不当、修饰词和拟人法在汉语中过多使用等原因,又导致一批中国式英语的出现:
1.中国特色词汇及中英文化差异翻译。“五讲、四美、三热爱”曾被人直译为“five stresses,four beauties and three loves”,这样的中国式英语会令英语读者对中国竟然提倡“四个美人三个情人”感到费解,闹出笑话。应采用增译法译为:“We advocate five stresses on decorum, manners, hygiene, discipline and morals; four points of beauty of the mind, language,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three aspects of love of the motherland, socialism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2.意义直译。
(1)在中学生中常常流行这样的语句:“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I will give you a color to see(我要给你点颜色看看)”
(2)I hope that you wont pull my leg.我希望你不要拖我的后腿。pull one's leg 是“愚弄某人,开某人的玩笑”的意思,相当于 make fun of sb.。英语中与“拖后腿”相对应的表达是 hold sb. back 或 be a drag on sb. 等。应译为:I hope that you won't hold me back.
3.用词或搭配不当。Everyone doubts that Tom is a spy.大家都怀疑汤姆是个间谍。应正确选词译为:Everyone suspects that Tom is a spy.
4.拟人法的影响。
(1)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空前活跃。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Chinas diplomacy is most active.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s progress.
由上述示例,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式英语的产生,是由其特殊的地域局限原因、与纯正英语语言环境相脱离的原因、母语模式迁移影响原因及思维定式原因等造成的。其译文生硬晦涩、让人无法理解,甚至有时会产生歧义或侮辱的含义。正如前文所提及的:中国式英语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过渡现象。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化,这种畸形的语言会日趋减少直至消亡。但不可否认,如同日式英语、印式英语都独具特点一样,中式英语这种现象背后的独特创造性及语言魅力如得到正确的发展与延伸,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亦应肯定这样的价值。有人认为:“中国式英语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方式。一开始肯定会在使用范围上受限制。是语言随着不同地区人群的交流,会产生融合,能够不断地实现自我升级。也就是说,随着中国人和外国人交流的不断频繁和深入,中国式英语能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和知晓。达到了‘我懂你也知道的地步,就不影响沟通交流,那么广义上的英语也完成了对自身的又一次升级,来扩大它的使用范围和普及性。虽然这个过程需要一个时间段的积累,但是它能够让中国特色在英语使用中得到体现。” 关于这一点,人们又着持续的关注及愈加深刻的思考。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国英语。
三、中国英语的产生及其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葛传椝先生在《漫谈汉译英问题》一文中率先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他指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使用英语,应当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用法。不过,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就中国而言,不论在旧中国还是新中国,讲英语或写英语都有些特有的东西需要表达,如Four Books(四书)、eight-1egged essay(八股文)、May 4th Movement(五四运动)、Xiucai(秀才)所有以上表达都属于中国英语。葛老先生对中国英语的定义被认为是中国英语研究的开端。在此基础之上,许多学者也对中国英语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既相互联系,但又有着实质性的差别。两者出现都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语无法表达一些中国社会文化中特有的事物与现象而出现的空词项;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然而中国英语是在首先注重英语规范性的前提之下,生动贴切地完成了语言的表达功能,使外国人对其的理解更能贴近汉语本身的表层及底层含义。其主要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几种方式构成,使汉语进入英语交际。例如:
1.音译(transliteration):Putonghua(普通话)、taiji(太极)、gongfu (功夫)、mahjong(麻将)、cheongsam(旗袍、长衫)等;
2.译借(translation):laid off worker(下岗工人)、construct clean politics(廉政建设)、macro economic control system(宏观调控体系)、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等;
3.语义再生:Great Wall(长城)、hundred flowers(百花齐放)等。
而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出现在网络上的中国英语更是妙趣横生,贴切地反映了中国特有的热点事物及现象。例如:
1.网络类。
笑而不语smilence(smile+silence)围观circusee(circus+see)
偷菜 vegeteal(vegetable+steal) 给力gelivable(geili+vable)
2.时事类。
在国外疯狂购物的中国人chinsumer(Chinese+consumer)
躲猫猫suihide(suicide+hide)动车don train(dont train)
随着《牛津英汉汉英词典》在线版将“囧”(Dumbfounded),“山寨”(Knock-off),“剩女”(Old spinster),“愤青”(Angry youth),“房奴”(Mortgage slave),“自由行”(Free individual travel)等词收入词条,越来越多中文热词得以海外流传。但这仍仅仅占了较小的比例。更多的中国特色词汇仍期待着人们的智慧。
在1600年前,仅有typhoon(台风),Japan(日本),li(里),litchi(荔枝)等6个中国制造的词汇被收入牛津,现今已达上千。总部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督机构”发布报告称,自1994年以来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的数量独占鳌头,以5%~20%的比例超过任何其他语言来源。该机构长期扫描网络以发现突然冒出的英语新词汇,并且跟踪它们的主要用途与使用频率。据说平均每天将14.7个“新词”收进英语家族,折算一下,平均每98分钟就有一个英语新词问世,平均每天有一个中国英语杀入“标准英语”家族。
四、结论
语言的发展及其相互之间的融合都是受到文化、习俗、特定的时间、地域环境及其自身特点影响的。中国式英语由于受到特定环境的制约,虽是一种畸形的语言现象,并将随着英语的普及及英语学习者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消亡,但它的出现也是语言交流的一种必然,并且为后面形成的中国英语奠定了相应的基础,使其能做到“去伪存真”。而更为符合中国国情民俗及遵循英语应用规则的中国英语的成熟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对外的宣传及交流,而中国日益强大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也将提高中国英语的世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万鹏杰.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比较[J].上海翻译,2005,(2).
[3]李中文.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育与研究,1993, (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