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儒家思想应持取精去糟的扬弃态度

2015-05-30

中国广播 2015年12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儒家思想中国化

最近,某高校一次考试中有这样一个题目:结合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其考查重点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题目有现实意义,也有知识含量,然而评分标准却误将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简单地平行论述,没有突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或许是出题人的疏忽,但这种疏忽恰恰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包括部分理论工作者,对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这样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近年来,社会思想意识领域存在夸大儒家思想地位和作用的倾向。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积极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养分非常必要和重要。但是,将其过度拔高甚至欲以其作为社会指导思想则是严重偏差。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思想意识是一定生产方式和社会存在的产物,而儒家思想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封建专制社会的产物。对儒家思想应持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将其与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相提并论。应该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糅进儒家思想中,而是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吸收儒家思想,这里面的主次关系不能颠倒。

从该事例可以看出,在思想越来越开放、价值越来越多元的当下,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刻也不能放松。思想开放,不等于没有主导;价值多元,不等于没有核心。在推进思想开放的过程中充分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借鉴中必须防止出现反客为主的倾向。例如,在大学教学中,外国原版教材的引入和运用是教改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但部分人产生了原版教材崇拜甚至唯原版教材的倾向。尤其是社会科学领域存在一些原版教材被拔高使用的问题,把原版教材的理论视为最高、最时髦的东西,而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看作过时的教条,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相关领域的指导地位。

(孙力文,摘自2015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原题《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一刻也不能弱化》)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儒家思想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略论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