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的《大好时光》论“海派”的复兴及电视剧江湖
2015-05-30牟燕红
牟燕红
大好时光:
王丽萍带动“海派”剧热潮
《大好时光》热映,带动了新一轮的“海派”剧讨论热潮,最后一天以CM50收视率1.446、收视份额3.98完美收官。而近日在日本福冈举行的“亚洲电视剧研讨会10周年纪念颁奖礼”上,该剧的演员胡歌和导演夏晓昀荣获“亚洲特别贡献奖”。一部成功的电视剧离不开台前与幕后的合力打造,就此,我们采访了《大好时光》的编剧王丽萍,并对以《大好时光》 为代表的“海派”电视剧进行探究。
什么是“海派”电视剧?其实电视剧的各个派系并没有准确的划分标准,正如张康尔所提出的,“海派”剧是一个脆弱的包装概念。在他看来,所谓“海派”,只是一种味道,一种从建筑物、人情和语言当中剥离出来的文化积淀。从受众角度来看“海派”电视剧,其实算是一个地域概念,主要是指以反映上海的“地域特色”和“都市生活”为中心,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的电视剧流派。
“海派”电视剧的创作,大都以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当代人的心灵为宗旨,以细腻、真切、流畅的笔触,既勾画出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恢宏轮廓,又展现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以及各个阶层人物的心态变化,具有强烈的市民文化气息。“海派”电视剧的典型代表作有《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孽债》《儿女情长》《婆婆·媳妇·小姑》等。
在《大好时光》中,胡歌骑着白马在黄浦江边求爱,胡歌和徐百卉分手的戏,是在高架上航拍的,还有胡歌向王晓晨在摩天轮上求婚等桥段,编剧王丽萍说,“我们尽可能地把上海拍得更美,我们在这三个地方的拍摄都广受圈内人和观众的认可,都觉得比较特别,做到了景色和情景的有趣结合。”这也是《大好时光》相对于其他“海派”剧的创新点。
现代都市情感剧中“婆媳家斗”、“姐弟恋”、“剩女”、“奶爸辣妈”等题材都被挖掘了,而《大好时光》关注的是“大龄剩男”问题,我们来看编剧王丽萍挖掘这一题材的灵感来源。
“对于一个职业编剧来说,我希望自己保持一种敏感和‘开机状态,就是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一种参与的热情,还有同情心、正义感,还有想去探究的好奇心。所以,常常在心里存着很多的念头,有的时候或许只是别人的一句话,却可以记下来,以后在某一天由感而发时,一下子都冒出来了。灵感也许是一时一刻的,但是写剧本需要源源不断的灵感的累积和叠加。主要是想到一个好的故事、好的人物。”
《大好时光》与之前播出的《辣妈正传》都可以算作是优秀的“海派”剧,但相对于《老洋房的笑故事》等沪语情景剧,它又显得不是那么纯粹。既然“海派”剧并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那么“海派”剧的互通互融是为了顺应全国观众的观剧需求吗?
编剧王丽萍如是说:“上海的城市精神里,就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我自己也是新上海人,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也许不一定会说上海话,但是我们没有感觉自己不是上海人。现在你去地铁上、公共汽车上、电影院里看看,都是南腔北调的方言。如果单纯把‘海派电视剧归于说‘沪语,那我个人感觉局限了。‘海派电视剧的精髓是‘精致,画质讲究,叙述手法娓娓道来,所以在《大好时光》里,既有像吕凉老师这样的老上海人,也有胡歌这样的年轻上海人,还有像陈鸿梅、徐玉兰演的老上海人,以及王晓晨等演的新上海人。”
《大好时光》带动了新一轮的“海派”热潮,有人认为,“海派”剧的黄金时代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围城》《孽债》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作品喷薄而出,那么新世纪“海派”电视剧是否已经迎来了它的“白银时代”呢?我们不做推测,而是通过梳理“海派”剧的发展路径,来探讨电视剧的地域文化流派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而以《大好时光》为代表的“海派”剧将是我们参考的切入口。
追根溯源:
“海派”电视剧的前世今生
人们对于地域文化流派的区分并不陌生,比如提起八大菜系,会不假思索地说出鲁菜、川菜、粤菜、苏菜……说起戏剧,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地域色彩浓厚的京剧、昆曲、黄梅戏……所以电视剧被划分为各大流派也就不足为奇。
那么提起“海派”电视剧,最让人瞩目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两座大山《围城》与《孽债》。它们至今仍被观众公认为国内电视剧中少有的高段位艺术精品。
上海导演黄蜀芹把《围城》搬上荧屏取得巨大成功,原因无疑是演绎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满足了观众对原著小说的期待,除此之外,早期的“海派”电视剧《夺子战争》《孽债》《何须再回首》《走过冬天的女人》等也擅长于“以小见大”——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洞见大时代的变革。乍看之下是在展现上海的市井风情,实际上是对一个时代的思考与总结。
《大好时光》编剧王丽萍说:“像早期黄蜀芹导演的《围城》《孽债》,石晓华导演的《儿女情长》等,她们娓娓道来说故事的风格让人记忆深刻。而讲究镜头的运用,细节上一丝不苟,严谨,注重逻辑,在我看来是‘海派電视剧的特质之一。”
那个时代的“海派”剧不光在现实主义题材方面取得了先机,也在古装神话剧方面取得了制胜先机。1985年古装电视连续剧《济公》红遍大江南北,这是由杭州电视台和上海电视台出品,与央视1986年版的《西游记》成为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最具想象力的影像作品。饰演第一部“济公”形象的游本昌今年已经83岁,但最近主打国内3D特效的古装剧《新济公活佛》依旧活跃在电视荧屏。套用一个被现在圈内炒得不能再热的说法:这也是打开了济公影视化的IP的大门,早期“海派”电视剧的影响力也可见一斑。
在2000年以前,“海派”电视剧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1995年《孽债》,1998年《婆婆媳妇小姑》等剧的热播,催生了长达数十年的婆媳剧跟风现象。
新时代的“海派”剧呈现出区别于其他江湖各派独一无二的风格,《蜗居》《双面胶》《杜拉拉升职记》等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折射了当代年轻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与《奋斗》《我的青春谁最主》《北京爱情故事》等“京派”电视剧有着鲜明的区别,相对于皇城根下的梦想,黄浦江畔更关注生活。所以说,地域文化对人的性格与秉性有着极强的渗透作用,而地域文化对区域文化精神的塑造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派”电视剧一直在市民文化、商业气息、都市时尚等方面展现出自己的独特气息。
2015年年初关于“海派”电视剧探索“复兴计划”,也代表了上海对于本土影视剧繁荣的重视,王丽萍也曾表态:“地方影视文艺创作不能囿于一方狭小空间,也需要借他山之石、集全国之力,形成大江南北不同文艺特点的融通局面,再推进影视文艺创作,将更上一层楼。这样的创作理念是如何体现在新作《大好时光》中的呢?
“我还是想认认真真把剧本磨好,扎实的剧本对一个电视剧的成功太重要了,这次的《大好时光》我觉得结尾还是松散了一些,当时拍摄很紧张,要去草原拍,我很赶着写,现在想来有点遗憾,应该更严谨些,更扎实些。在创作上,我跟不少北方的导演合作过,像阎建钢、刘江、汪俊等。跟优秀的导演合作了,就希望跟全国各地优秀的演员一起合作,这次《大好时光》我们请来了许亚军老师,他的京味给这部电视剧注入了很喜庆的元素。我们的美术指导是天津的吴凌云老师,他在北方生活多年,对色彩的感觉非常敏感。所以,一个团队只有强强联合才能做出扎实的作品来。”
在文艺创作主张“百花齐放”的当下,我们欣喜地看到电视剧各派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地域流派的区分也是为了鼓励更多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出现,希冀各方能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通的氛围中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
关于“海派”剧未来的发展趋势,王丽萍说:“目前来说,上海的创作氛围不错,有专门资助创作的基金会,关键是人才,需要创作的热情和努力。我从去年起,在上海做了个‘上海影视四季沙龙,就是为了汇集影视人才,给上海影视出谋划策。高满堂、郑晓龙、王宛平等都参加了我们的沙龙。我还是那句话,我不抱怨,专心致志做好我分内的事儿。”另一方面,一大批影视公司的崛起,如SMG尚世影业、耀客文化、剧酷文化等迅速发展,为“海派”剧的“白银时代”带来了强大的助力。
华山论剑:
江湖各派电视剧典型代表
近年来,“海派”电视剧呈“井喷”状,其他电视剧流派也“不甘示弱”,电视剧的地域流派划分不是为了分出伯仲,而是为了鼓励电视产业涌现出更多颇具地域特色的作品。本文试图从地域流派的狭义概念——体现和反映几省市或一省市文化和习俗的电视剧划分出目前活跃于电视荧屏的各大地域流派。下面以“京派”、“鲁派”、“粤派”、“陕派”为主要代表做简要介绍。
“京派”电视剧
北京作为首善之区,无论是刻画“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的电视剧,都具有鲜明的“皇城根”特色。传统的“京派”电视剧,就是指以反映北京的地域文化风情为主体,具有独特的京味语言的风趣与诙谐,着眼于历史与现代北京人生活和心理变化历程的电视剧流派。北京城的古老气息与现代气息在作品中展露无疑,我们会看到胡同、四合院、茶馆、琉璃厂等在“京派”电视剧的表现,也会看到基调高扬,表现主流价值观的作品,这与“海派”的基调是截然不同的。“京派”电视剧的代表作有《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大宅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五月槐花香》《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等。
“鲁派”电视剧
提起“鲁派”,或称“山派”不得不提的是刚刚播完的现象级电视剧《琅琊榜》《伪装者》《他来了,请闭眼》等,它们都来自山东影视集团。山东自古以来便是文化强省,电视剧也一样,“鲁派”电视剧在鲁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侠义传奇题材、历史正剧题材、儿童题材等多样化题材创作方面都有过尝试。齐鲁文化于历史发展中孕育了特征鲜明的农耕文化、沂蒙文化、儒家文化、移民文化、鲁商文化等各种文化类型,这些具体文化类型丰富了“鲁派”电视剧创作的文化内涵。以山东电影电视制作中心为代表的“鲁派”电视剧主要代表作有《北平无战事》《红高粱》《琅琊榜》等。
“粤派”电视剧
“粤派”电视剧,又称“南派”。主要是指反映岭南的地域文化和南国民俗风情为中心,着力于时代变革、历史变迁,以及倾力于塑造理想化、英雄化的人物形象为其主要结构模式的电视剧流派。因其如此,“粤派”电视剧的内在实质更多地把镜头聚焦在现实生活上,大多疏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和时代精神。“粤派”电视剧的代表作有《公关小姐》《商界》《外来妹》《情满珠江》《亮剑》《潜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
“陕派”电视剧
“陕派”电视剧,就是取材并反映陕西人民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的,一定程度上展现出陕西地区独有的生活习俗和地理风情,并能够在剧中体现出陕西人精神气韵与性格特征的电视剧流派。陕西丰厚独特的历史人文等资源成就了“陕派”电视剧的特有风格:展现三秦地区的社会生活,展现西部民众心路历程以及生活方式。此外,“陕派”电视剧对陕西黄土地文化、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等进行诠释。“陕派”电视剧的代表作品有《关中枪声》《关中往事》《关中刀客》《保卫延安》《西安事变》等。
此外,以地域区分,电视剧的流派还包括“关东派”、“津派”、“冀派”、“晋派”、“巴蜀派”、“藏派”等不同流派,有的是颇有历史的江湖老牌,如“京派”、“海派”,有的是新銳势力,如“浙派”。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电视剧各流派间呈现出百花齐放、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局面。电视剧江湖各门派的繁荣,为各个地域流派电视剧都将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将促进行业的整体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