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视角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5-05-30周志男
周志男
【摘要】教育生态学理念的影响和渗透,促进我国教育生态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本研究将生态理念引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分析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所呈现的“非生态”现象。本文结合初中英语生态课堂应遵循的生命性原则、生活性原则和生长性原则,从构建探究式课堂、开放式课堂、以人为本课堂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初中英语生态课堂的建议,为系统实现初中英语生态课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性素材。
【关键词】生态 英语课堂 课程 人文
生态课堂是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共建共生和谐相处的生态学原理,尊重所有生命自由生长,引导每个学生健康生长,在师生与学校、师生与社会互动中实现生活交际与学习体验的一种形态。 但是经过审视我国现行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就会发现“非生态”现象比比皆是。
一、我国初中英语课堂的“非生态”现状
尽管新的课程标准颁布多年,但中学英语教学依然“新瓶盛旧酒”,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还存在以下“非生态”的现象:第一、师生关系的“生态失衡”。这表现在:在教学目标方面,强调统一要求、统一步调,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否定学生的独立性和不同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方法方面,使用“注入式”“满堂灌”,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被冲散了,创造精神被湮灭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压抑;在课程方面,单一的、一刀切的课程结构严重失调,难以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的需求和多样性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的发挥。而多数学生也习惯了以书本为上,以教师为准,缺乏主动性和批判、创新意识,这种学生主体性的“生命在场”缺失的教育结果必然是:课堂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生生之间也缺乏广泛的交流,师生关系处于一种生态失衡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课堂的共生性和动态平衡性被破坏,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限制课堂活力的限制因子,使课堂生态因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成了失落的“花朵”。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失衡。《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当今的初中英语课堂知识目标至高无上,功利性凸显,教师将学生当作机械的记存器或蓄库,考试分数的高低取决于英语单词和语法的单纯掌握程度;课堂教学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英语课堂简单处理成纯知识体系记忆的课堂,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成了课堂教学被遗忘的角落,难以体现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和对其文化个性的尊重。第三、课堂学习与课外应用失衡。生态学“花盆效应”认为,花盆是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首先,它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人工控制温度和湿度,在一段时期内,作物和花卉可长得很好。但是它们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在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料,就经不起风雨考验。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如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中学生)整日生活在“四角式”的天空下,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与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生活脱节,他们的生活范围相对锁闭,认识视野相对狭窄,这种封闭式的教育,必然理论脱离实际,学生的探索和体验、个性的发挥、实践精神和创造性研究能力的培养被抹杀和泯灭,无法适应未来多种多样的复杂环境,也没有能力应付知识领域的千变万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二、初中英语生态课堂建设的基本原则
中学生态课堂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生长需要,是师生共建的、生态的、在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教育效益最大化最优化的课堂。为此,我们在生态课堂的实践上提出下列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美国教育家杜威阐发了“教育即生长”的深刻内涵:教育为了促进人更多更好地发展。基于这样的出发点,生态学视野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发展为第一要务,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本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所有活动必须符合学生这个主导因子的精神、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关注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把学生当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来对待,追求生命实体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2.生活性原则。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的开放性,生态系统只有开放才能与外部环境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实现与外界不断地互动,才能良好地生存与发展。生态学视野下的英语课堂教学也可看作是一个由多个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系统,各生态因子彼此依存、相互关联,不断与外界保持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实现人本、文本、与生活之本的统一。生态课堂的创建应走出封闭的课堂、教室、校园小天地,注重课堂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积极互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走向无限的课外世界。
3.生命性原则。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如何全面看待英语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矛盾和冲突,如何使两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著名教育学家袁振国先生曾精辟地诠释两者的特点,认为我们要“重视学科学习的科学方法”“以人文精神进行文科教学”,他特别指出文科教育应当“让学生享受精神价值,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体验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感悟人的自由精神”,对此笔者是这样理解的:英语课堂并非完全的知识课堂,不应沦为封闭的“工具性”学科,而应用人文意识承载我们的课堂,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构建人文化英语课堂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情感,关注生命成长,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
三、初中英语生态课堂的实施策略
英语课堂是一个由学生、教师、课堂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四个要素组成的动态平衡、开放有序的生态系统,而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又和周围环境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因此它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心理环境的综合制约,同时多种因素并存并相互影响,通过彼此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流通,各生态因子有机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课堂教学生态系统,各自在维护教学生态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因此,生态学视野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探究式课堂。在生态学视野下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平等的生态主体。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彻底解除,教师的“权威地位”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共生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最优的课堂设计,有效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有益的发展。而自主探究式教学情境的设计,则可以行之有效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构建探究性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资源(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和环境的保障,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在和谐中自然地生长,教师的主导精神和学生的主体精神都得以充分地展现。
2.构建开放式课堂。什么是教育?美国的一位教学法专家说过“生活的世界就是教育的世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联系生活,建立“开放式”课堂,才能迸发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因此构建生活化的生态英语课堂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教材知识与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周围生活、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等紧密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事件融入课堂教学内容,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洽,充分体现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统一。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Public Signs》这一知识点时,可以这样导入新课:We can see public signs in many places. What do we use these public signs for? What do they mean? (可在课前要求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公共标识拍照带入课堂分享,并且小组讨论这些标识有什么共同特征,以及其对人们的警示作用是什么)。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让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一方面使学生能从身边熟悉的环境中体验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现实体验,这样学生不难理解本文中A1部分的听力内容,通过有效预测,听力难度可有效降低。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教师有目的地导演“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波动,让学生如临其境,引发运用英语表达的浓厚兴趣。以译林英语《How to make a fruit Salad》为例,这个课时以制作水果色拉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听力学习,获取相关信息,能用英语叙述DIY水果色拉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让学生准备各式水果以及汤匙等必备工具,四人一组,其中,一名小组记录员负责英语记录制作步骤以及选材制作注意事项,一名小组成员代表进行英语解说。通过这样的情境化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投身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英语。
3.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具体到英语教学上,就是指教师不能贪图眼前的利益,只盯着英语考试得高分,而是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组织教学活动,在关注学生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同时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成为人类文明之火的传薪者。构建人文化课堂,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呢?首先,挖掘英语教材的人文内涵。《译林牛津英语》教材中不少阅读材料渗透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教育内容,力求实现英语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例如介绍西方国家的礼仪(8B Unit5 Good Manners)、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区别(8A Unit2 School Life)以及文学名著《格列佛游记》选读(8B Unit4 Gulliver in Lilliput)等等,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熏陶。以8B Unit5 Good Manners为例,学生进行短文阅读技巧的训练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对比中英礼仪,分组讨论下列话题(1)How do we greet each other in China and in the UK? (2)How do we start a conversation in China? (3)Do we say “please” and “thank you” at home like people in the UK? 引导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不但要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也要了解本土文化,并自觉将两者进行比较,鉴别异同,形成跨文化意识。其二,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空间,拓展课堂空间视野,构建开放、自主、充满人文气息的英语课程空间。可以走出校园,走入多元丰富的生活,利用综合性英语教学活动和一切社会现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例如,雅安地震发生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相关新闻报道,要求学生用英语讨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帮助雅安灾民。学生结合8B Unit7 Charities的一些话题语句畅所欲言,既进行人文意识的渗透,又操练目标语言。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培养人文精神为目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做人的基本品质。总而言之,将人文教育融入英语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修养。
四、结语
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课堂更加人性化,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致力于创建和谐、互动、共生的课堂生态系统,彰显师生主体生命的本真,激活学生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体现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无疑为新课程改革开辟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吴鼎福.教育生态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44).
[2]张必忠.互动 和谐 共生[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