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形式化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5-05-30丁武东
丁武东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江苏省“科教强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以来,江苏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超越式、跨越式发展,为地方经济持续快速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知识贡献。课改作为提升教学质量重要手段,其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質量为目的。
关键词:课改形式化;分析;对策
1.“科研兴校 、课改驱动”战略已成为众多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谋求发展的永恒主题
“科研兴校 、课改驱动”已成为众多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谋求发展的永恒主题。江苏提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实现:在改革的方向、内容和目标上,向整体化、综合性、全方位的改革转变;如何真正有效体现高职办学优势,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全力培养综合素质高、“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需要我们凝练经验,创新思维,潜心探索、大胆实践。
2.当前职业院校课改形式化成因分析
高职教育正处在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全面提高质量转化的阶段性转折时期,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质量成了检验学校办学水平的试金石,而毕业生质量很大程度上又与教学质量分不开,因此只有参与教改所有人员真正搞清楚教学质量的内涵,才能针对课改的课程“教”与“学”主客体能动结构,精心设计,协同实施。教改人员必须实现思维走向的外倾化,通过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实施等一系列有效的关联活动,满足学生、国家、社会以及用人部门需要。
当前职业院校课改形式化及其成因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一是课改核心理念空心化。教师的某些行为使得课改核心理念空心化,客观上言不由衷的鼓励大行其道,课改缺乏系统性,以致根本就起不到提高改善学生学习质量等效果。课改只图课堂气氛改善,忽视对课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选择组合。二是合作探究、小组学习、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的确是行之有效手段,但不是课改探究的标签,应该区别课程进行有选择组合使用。三是注重所谓“双向交流”,简单地表现为改变课堂传统实施手段,用思维含量低的问题来以问代讲,一问到底。这种看似师生互动频繁,教材的知识点也都涉及了,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四是将改革简单地理解成改变传统手段,即用鼠标去替代粉笔,用投影仪大屏幕替代黑板。毋庸置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的确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非常有效,但一个知识点非得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分散教师的精力,甚至也可能导致学生视觉的疲劳,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
3.扭转职业院校课改形式化对策研究
(1)创新梳理教育教学监控体系,建立响应课改要求的全新质量监控机制。要强化改革点,创新梳理教育教学监控体系。教学质量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以横向比较为主体参照的纵向发展系统。传统监控主要以听评课为主,这种形式监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随意性大,相关听课人员前期准备不足以致听课与评课没有明确的目的,缺乏听课重点。二是习惯于对课堂做主观判断,不注意对所得信息材料和教学过程做深入细致的、客观的、有针对性的分析。
(2)建立以教师能力为本位的中心的全新课改质量联动机制。职业尤其要强调“以学定教”,“教师(媒体)的作用”即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就像教材、教法、环境等众多因素一样是“媒体”,是一种特殊的媒体,起着媒介作用。
(3)培育具有特色的教改团队,通过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实现教学改革效能的最大化。教学团队应该拥有彼此认同的课改目标,成员之间课改行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且能够融合在一起促成课改目标的最终实现。职业学院要通过学科组的建设,培育具有特色的教改团队核心竞争优势,促成团队谋士、推动者、挑战者、关心细节者、资源调查者、整合者、实施者、领导者等团队角色成长,扩大团队效力圈辐射面。
4.注重创新研究,打造开放、互动、对话、共行的教改情景与氛围
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推进离不开学校科研引领,要充分发挥学校科研的指导服务功能,打造开放、互动、对话、共行的教改情景与氛围,促进师生、学校发展,从而形成“课题从课改实践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的新氛围。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是课改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笔者以为,高职课改是一项繁重的工作,它需要学校和教师遵循教育科研规律,脚踏实地深入下去,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去研究课改实践中形式化成因,因势利导,用自己的智慧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去研究这一全新的工作,使高职校的课改工作水平实现新飞跃。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