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畲族及其凤凰崇拜的一些思考
2015-05-30雷慧珍
雷慧珍
摘 要:众所周知,凤凰图腾是畲族文化的象征,它所蕴含的文化和内涵无疑是畲族独有的,了解其独特的历史演变和形成过程,对畲族的起源进行探究,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学习畲族文化。从凤凰图腾切入,对畲族文化的渊源和发展进行全面地分析,对我们当代进行艺术创作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畲族;服饰图案;凤凰崇拜
[本论文系《畲族传统图案元素在龙泉青瓷装饰上应用研究》(丽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号 LC201311)课题的研究论文]
一、引言
畲族之所以为“畲”,与“僮”“峒”“蛮”“僚”一样,此为汉族对其称呼,一直沿用至今,作为一个族群的名称固定下来,畲族人自称“山客”、“山哈”,意为时常迁徙之意[1]。“畲”字本身体现着一种粗放的耕作形式,即用火将田地的野草烧过后开始种植农作物,待几轮耕作之后田地的肥力耗尽,再转移到别处。畲族以这种游移耕作的方式,辅以狩猎来维持生活。了解这样一个少数族群的文化及其生活方式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意义?如果说历史学可以鉴古知今,那么了解异文化也就是为了更清楚地认识自身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这种认识会在文化比较中深刻起来。凤凰崇拜是畲族祖先崇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值得现代学者们深入研究。下文从凤凰崇拜的起源和进一步的演化来研究畲族文化及其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启示。
二、凤凰崇拜的若干表现
畲族人对凤凰的崇拜和信赖源远流长,从表面形态到精神层次,无处不在。比如畲族人的服饰,常以优美的凤凰为图案,凤凰装、腰间扎飘带、头饰凤冠,等等,其色彩五彩斑斓,其图像栩栩如生,丝丝绣出精美之致。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畲族妇女的凤凰装:头戴凤凰之冠,身着斑斓的凤凰装,现身于喜庆之日,尤其是在罗源、福安、霞浦,那里的凤凰装更是夺人眼球、千姿百态、美轮美焕。在这些喜庆之日或民俗纪念时,畲族人还常常在屋正厅、床后壁贴上吉祥话语,像“凤凰来仪”“麒麟至此”“凤凰至此”等,在床后壁则贴上“凤凰朝牡丹”或是“丹凤朝阳”的彩色图画,在衣橱、笼箱以及婚嫁物品上刻印上凤凰图案,新娘出嫁之时必携凤凰蛋,等等,不一而足。“凤凰”二字和“凤凰”精神,充斥于畲族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灵魂的丝丝缕缕。
通过深入了解,我们能感知畲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源于一首历史叙事诗,它是长达三百多行的七言诗句:当初出朝在广东、敕令圣旨送潮州,文武官员都来送,送落凤凰大山宫、广东路上去安葬、凤凰山上去葬埋[2]。畲族人敬仰这位官员,进而敬仰其安葬之地凤凰山,凤凰便成为人们追思和寄托的载体和象征。代代相传,锦延不绝,直至成为畲族人的信仰,并形成畲族独有的文化形态。
还有一种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山上的一只金凤凰,吃了一颗白玛瑙,之后三天不能飞,到了第四天就生了一个凤凰蛋!蛋里是一个胖男婴,他的后代便是畲族的先民。
这种种美丽传说,种种感人的故事,都在说明一件事:畲族对于凤凰的崇拜和依赖已然成为其民族的灵魂,其文化和生活都离不开凤凰,他们以凤凰为传统文化,以凤凰为艺术的表现题材,以凤凰代表一切的一切。
三、凤凰崇拜的历史渊源
畲族这种极致的对凤凰的崇拜与中华民族的凤凰图腾有什么样的渊源关系呢?散布于全国各地的畲族为什么都将潮州凤凰山追溯为祖居地?要解答这些问题,要弄清楚什么是图腾,它的功能及其演化轨迹,也即图腾崇拜如何转化为祖先崇拜,又如何成为凝聚起族群认同之标识;信仰这个图腾的族群生存环境、生计方式、社会组织、迁徙的路线以及与之接触的其他族群,因为这些都有可能改变图腾形象。
人类原始之初,对于自身的进化过程尚未明了,更谈不上科学技术,无法论证人的起源在何处,原始人眼之所见,皆动物或植物,于是他们认为自己也是源于其中一种,并将这种动物或植物认定为自己的祖先,图腾信仰也就自然而然产生。比如《史记》中有记载,上天命一只玄鸟降落凡尘,后来他的后代便是商族,于是“玄鸟”就作为商族的图腾而得到信仰;又如鄂伦春族对公熊的称呼:“雅亚”(祖父),而对母熊的称呼是“太帖”(祖母);鄂温克族对公熊的称呼是“和克”,也是祖父的意思,对母熊的称呼是“恶我”,祖母的意思。更有一些神话般的传说:据《魏书·高车传》,匈奴的单于生有两个女儿,其美貌动人,惊为天人,单于也不得不承认这两个女儿如此貌美,人间哪有男子配得上她们呢,只能把她们婚配与天了。于是单于筑高台,修亭阁,把两个女儿放在里面,欲请天来迎娶。过了三四年,来了一匹老狼,守着这高台日夜嗥呼。单于的小女儿就想:我父亲让我们在这里,是想将我们许配于天的,但是现在狼来了,难道这是上天安排的神物么?遂下嫁此狼为妻,后来产下儿子,慢慢开枝散叶,人口众多,成了一个国家,而这国人爱好引沆高歌,颇似狼嗥[3]。另外侗族也有传说,他们的始祖父是一条大花蛇,他们的祖母生下后代,渐渐繁衍,这条大花蛇就成为侗族的祖先。
凡此种种,原始人认为自己的祖先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有亲源关系,从信仰动物或植物,演化为图腾崇拜,其实质是信仰自己的祖先。
图腾产生伊始,有标识社会群体的功用,在地域的空间范围中起着聚合某个群体的纽带作用,而在时间范畴内又强调着该群体的历史延续性,那么图腾为什么要以动植物为表现形式呢?马林诺夫斯基的解答是,人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用关系,且动物处于人与自然之间,对人来说具有某种亲合性、渗透性,时常让人们感觉到通过控制该动物能驱使某种神秘的力量,最终形成巫术和与之相关的图腾制度[4]。涂尔干则给了另一种解释,认为图腾是人们将某种动植物的具体形象象征化,用以团结集体,当这种动植物的形象成为某个部落的标识之后,即经历了神圣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们结成群体的社会集体文化需求成了图腾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列维斯特劳斯则把图腾看成人类心智结构投射出来的幻象,反映着人们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人们在对立的区分模式中认识自然界。
动植物成为某个部落图腾的原因都有哪些呢?按照里弗斯的图腾制度理论,某些动植物之所以为图腾,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一是社会因素,即自然物质的分类体系与社会群体组织之间的存在对应关系;其二是心理因素,即该社会群体组织认为其与该动植物存在神话型渊源关系,并将其视为祖先;最后是仪式因素,也就是存在某些日常禁忌。按照这个理论的三个方面,凤凰作为畲族图腾崇拜是毫无疑问的。
盘瓠图腾是畲族最原始的标志,并非凤鸟图腾,东夷部落的族徽才是这凤鸟图腾。凤鸟图腾与盘瓠图腾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传说中找寻。传说盘瓠是高辛帝后在掏耳朵时挑出的一条小虫,后来慢慢长大成为龙犬,在平番时又立了功,于是娶了高辛帝之女,生下四个子女:盘、蓝、雷、钟,这四人便是畲族祖先。这个传说表明高辛与盘瓠之间是始祖和后裔这样一种血亲关系,或许也可以认为这是氏族分化与整合的隐喻,也就是说信仰盘瓠图腾的和信仰凤鸟图腾的两个族群可能存在着血亲或者联姻的关系,进一步推断下去,就有这种可能:凤鸟属于主图腾,而盘瓠乃是次图腾。也就是说,凤鸟图腾这个氏族发生动乱变化之后,分出来的支系中,以盘瓠作为图腾,以示与主系的区别,他们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族群,自然次图腾盘瓠也上升至他们主图腾的位置,成为他们的标志,并渐渐凝聚族群,在祭祖仪式等重要场合时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而最初氏族的鸟图腾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但是,万事万物总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在明清之后,这个被淡化了的凤鸟图腾,随着汉文化对畲族的影响加深,又重新发展起来,“凤凰”已成为畲族族群记忆的一个重要意象符号,其重要性毋庸质疑,不仅出现在祖居地的名称中,并作为妇女的衣饰称呼……总之“凤凰”对于畲族来说有着特殊意义。“凤凰”如今又是中华民族象征吉祥如意的图腾形象,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凤凰”主要以鸡这种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禽为原型,集百鸟形象之精华演化而成,从“凤凰”与“日”“鸡”的关系可以探索到其渊源。畲族与汉人一样共同尊“凤”,实际上可以从“凤凰”—“鸡”—“太阳”的脉络来思考,这应该是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自然环境对“凤凰”图腾崇拜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其实这与龙王等神灵形象的产生大致一个道理,只不过后者经历了“神”的人格化,而“凤凰”则仅仅是图腾形象演变的结晶。
那么畲民对鸡的图腾崇拜是如何产生的?是鸡形象本身,还是某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通过鸡的形象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上述图腾理论,“鸡”作为“凤凰”图腾的原形,其产生并非偶然。在以农耕劳作为主要生计方式的社会类型中,太阳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且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界于人与自然之间,作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禽,又鸣啼报晓,与太阳这一自然事物紧密联系。于是对于从事游耕的畲民来说也是如此,根据互渗律,鸡与左右人们日常生活劳作的太阳存在着某种亲合关、渗透关系,具有神秘性,通过鸡这一动物形象,或者可与太阳这一自然事项发生联系。
由上可知,“凤凰”的意象始终深深存在于畲族人的脑海里,充斥于他们的生活与文化里,不管盘瓠信仰曾在畲族信仰里有过多久的记忆,凤凰崇拜一直是畲族不灭的信仰。不论是通过裂变分化还是汉文化对其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明清之后汉族与畲族互融互动的进一步加深,汉文化中凤凰所象征的神圣与高贵,与畲族脑海里深深的始祖记忆相契合,自然受到畲族的重视,作为畲族的图腾信仰,口口相传,并载入畲族的史册。
四、结语
本文详细总结了凤凰崇拜的若干表现:畲族精品常以凤凰为图案的刺绣工艺、斗笠上系象征凤凰翎羽的穗珠以及关于金凤凰的美丽传说。从中可以看出,畲族有崇信凤凰的传统心态。回顾了畲族凤凰崇拜的历史渊源,畲族的凤凰崇拜与中华民族的凤凰图腾的渊源关系和畲民对“凤凰”的原型“鸡”的图腾崇拜的产生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畲族文化元素的演变。对我们保持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关注民族性,增强民族文化艺术作品艺术感染力、文化震撼力和历史穿透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立汉.浙江畲族民间文献资料总目提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2]雷恒春.畲族传统文化构筑的探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3]饶宗颐.畲瑶关系新证[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4]雷志良.畲族服饰的特点及其内涵[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
作者单位:
浙江丽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