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进阶
2015-05-30
近日,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世洁透露,清华大学将在2015年利用MOOC平台,推出6门大学先修课程,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目,并将逐步推动先修课程与招生环节的衔接。
今年大一新生开学时,浙江大学就迎来了10名带着学分上大学的学生,他们已经获得了浙大物理学系教授盛正卯开设的《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课程的两个学分。
先修课程在经过多年试水后,正在中国高中慢慢扩展。从最初在北大等少数名牌高校与少数名牌高中之间“搭桥”,慢慢进阶为在全国高校与高中中间“织网”。清华大学MOOC的推出,更是让先修课程从教室走向了信息化平台。
先修课程的样本是美国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其肇始于上世紀50年代初期,是由三所顶尖高中(安多弗、埃克塞特和劳伦斯维尔)和三所顶尖大学(哈佛、普林斯顿和耶鲁),为充分利用好高中最后两年的学习时间,实现大学、中学教育有效衔接推出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AP课程目前已开设艺术、语言、人文、数理类等22个领域的37大门类课程。
2010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加强高中与大学间的衔接”“鼓励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共同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各阶段拔尖人才的培养”。先修课程由此进入国家决策层面。
先修课程不是大众需求,而是针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小众需求,让他们能够提前学习感兴趣的大学专业。同时先修课程也给了对某个学科特别偏爱和擅长的学生深入学习的机会。
事实上,中国对先修课程的探索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当时南京金陵中学与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的教改实验班(清华大学随后加入),就可以被看作大学先修课程在国内的“试水”。可惜实验后来夭折。教育部考试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参与的多所高校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手段,所学课程也没有完整、科学的体系”是失败的原因。
目前,不管是先修课程的课程、师资等内部设计,还是学分互认、招生路径、公平争议等制度建设,都还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