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山珍海味到家常便饭

2015-05-30龙春霞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12期
关键词:山珍海味大众化

龙春霞

摘要:中国的志愿文化,既融合体现了传统文化,还吸取借鉴了外来文化,是社会主义道德融合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结晶,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对社会这个机体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志愿文化就像是营养丰富的菜肴,使志愿从少数人、特别时间段才能享用的山珍海味变成处处可见、时时可得的家常便饭,才能更好地滋养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成长发展。志愿文化的发展深层力量在民众中,促进志愿文化的发展必须使志愿文化为民众所理解、接受和实践。志愿文化的发展最主要的是志愿文化的大众化,而要实现志愿文化大众化就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途径来培育志愿文化,使志愿文化成为社会认可并践履的行动。

关键词:志愿文化;大众化;山珍海味;家常便饭

志愿文化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以志愿精神为核心,以志愿者和接受志愿服务的人为直接主体,以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符号标志为载体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近年来,随着中国志愿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志愿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号召,党的十八大报告又重申了十七大报告中的相关精神。这是对我们志愿者文化事业发展的极大支持与鼓励。本文试图从中西方对比中找出中国志愿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并探索找寻中国志愿文化发展的有效道路。

一、在中西方比较中认识中国志愿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新世纪开始之后,党和国家提高了对志愿文化的重视程度,从2005年 提出“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7年提出“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8年由中央文明委牵头,团中央、民政部配合,共同建立志愿服务的新机制,逐渐取得成效,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积极评价。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志愿文化存在的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滞后等缺陷不可否认。

(一)发展的周期角度

世界上的志愿文化起源于19世纪初的基督教博爱思想和救世情怀,从那时起,一些西方国家便出现了比较大规模的志愿性质的慈善活动和慈善组织。二战后,出于对社会发展需要的回应,志愿文化扩展到调整社会关系领域,并且志愿文化走向规范化,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当前,国外志愿文化已逐渐步入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运作机制和国际惯例。

中国的志愿文化虽然也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儒家文化就强调与人为善、舍己为人、和平和谐等思想,与志愿文化中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相吻合。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活动在中国的出现却迟至20世纪90年代;到2008年前后几个重大赛事和严重灾难才促使中国的志愿文化事业出现高速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中国的志愿文化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体制机制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等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

(二)民众认知角度

一些发达国家的民众参与志愿事业的程度极高,志愿组织多而有效,居民可以选择合适的志愿组织加入并参加多种多样的志愿活动。如1988年,美国约有1.09亿成年人参与了志愿者活动。超过半数的妇女每周奉献3.4小时、接近半数的男人每周奉献3.6小时从事志愿服务活动。

中国志愿者群体主要是大学生或者是专门志愿组织的人员,一般成年人和居民参与率极低。在一些落后地区,特别是在偏远的乡村,很多成年人一辈子都没参加过志愿活动甚至听都没听说过;大部分普通市民也很少有過志愿活动的经历。人们对志愿事业的认识也参差不齐,有些人甚至对志愿事业抱着一种不解、漠视、嘲讽的态度。可见,中国的志愿事业仍是少数特殊群体和个人的专属品,中国的广大民众对志愿事业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程度亟待提高。

(三)政府管理支持角度

西方国家的志愿组织是政府的合作伙伴或民间的维权力量,志愿组织的功能是政府功能的让渡。大多数西方国家认为发展志愿文化是民众的权利,大部分志愿文化事业都是民间团体自主组织和发展起来的,这些组织和团体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主体,国家对志愿组织的工作采取不干涉政策。但是,政府对于志愿文化发展的关注和支持程度却毫不降低。例如,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为志愿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或减免志愿组织和资助志愿事业的企业的税款,或委托项目给志愿组织,或直接投资志愿事业等。

中国的志愿组织多为政府的助理或延伸机构,志愿组织的功能职能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民间的志愿组织发展面临的资金、人员等困难较多,志愿组织数量不足、规模不大、力量不强,不能满足社会和民众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普通民众加入志愿者组织的要求较为严格。但是目前并没有一套统一的立法保证志愿文化的发展,志愿活动参加者的权益没有得到可靠保障,政府的支持性的政策措施也少儿无力。志愿文化发展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四)企业角度

国外志愿文化发达的国家,企业是志愿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企业认为支持志愿文化发展是天经地义的事,企业预算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是留作志愿基金的,企业文化活动中也有一份是志愿活动,企业家和员工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高、合理有序、持续长久。

而在中国,大部分企业认为志愿文化的发展于己无关,企业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而非社会利益。也有一些企业参与志愿文化发展,但是参与动机多源于企业家个人情感和道德,或是迫于社会舆论压力,或是作为一种手段为提升企业形象而为。这种情况的存在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发展观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企业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

(五)学校角度

西方国家的学校是志愿文化发展的重地。志愿文化教育属于学校的社会教育之列,一些学校将志愿服务纳入必修课,学生的志愿服务关系到学分和学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志愿活动计划和行动规范及必要的活动经费,给校园志愿文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而且西方学校的志愿文化发展从中小学就开始,学生从小就培养了志愿文化意识。

在大部分领域志愿文化力量都很弱小的环境下,中国学校里的志愿文化成为其中相对较强的一块阵地。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学校里的志愿文化仍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校园志愿活动一般从大学才开始,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学校迫于升学压力而把精力集中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志愿文化方面基本处于空白。

二、志愿文化发展的家常便饭式对比山珍海味式的优点

由于珍稀难得,山珍海味出现的频率不会太高,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山珍海味永远只能是一部分人生活的调剂品而不是必需品。家常便饭是家中日常的饭食,比喻极为平常的事情。家常便饭也可以做得精致美味、营养丰富。家常便饭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没有它,生活便无以生存。家常便饭相对于山珍海味来说,具有成本低廉、简单易行,高效好用,普及率高、影响持久等优点。

(一)成本低廉、简单易行

山珍海味的食材是山野和海中出产的各种珍异食品,因为原料的难得,成本必然很高;而且由于食材的不一般,烹饪的方法也不同寻常。如此做成的食物必然不是普通人所消费得起的。

而家常便饭的食材都是随手可得的,作法也灵活多样、简单易行,人人都可以享有,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加以创新塑造,使普通的食材融入个人情感和智慧,变幻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发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志愿文化发展之初是山珍海味式的,只有少数人在少数特殊的时刻才能享有;慢慢地,山珍海味式的志愿文化开始向社会的普通公民蔓延,志愿文化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接受和实践,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珍海味式的志愿文化向家常便饭式的志愿文化转变。志愿文化也因此增添了不少人气和活力,成为志愿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有利于志愿文化走下单纯神圣崇高的“神台”,进入平民百姓之中,成为日常化、持久化的行为习惯,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效用好、作用大,影响广泛而持久

山珍海味的营养丰富而特别,对特殊情况下的特殊个人会产生特殊的功效。但是并非人人都需要这种营养,山珍海味的群众基础是不牢固的。很多情况下,它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一种营养不如说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有时,山珍海味对人们的消极作用甚至超过积极作用。这些特点决定了山珍海味永远不能发展到一种较高的普及度,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山珍海味了;同样也将山珍海味的影响力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家常便饭也可以营养丰富、多姿多彩,家常便饭给人们提供生活的燃料和动力,人们在对家常便饭的消耗中得以生活下去。因此,人们凭借较小的投入获得了进行一切低级和高级生存活动的资本和基础。家常便饭对于广大的民众来说是人人不可少、天天离不开的,它已经融入普通民众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家常便飯式志愿文化深入人心,得到普遍的认可、支持。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不计报酬、不辞辛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感动受助者、感染周围的人们,参与者和受助者乃至旁观者都在其中获得心灵的成长和道德之化育。在志愿文化实践中,人们感受到志愿文化不可阻挡的魅力,不知不觉受到志愿文化的熏陶塑造。“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成为人们思想人格的一部分;志愿服务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们的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志愿文化获得牢固的生存根基,志愿文化的发展得以持久,影响愈加广泛而深刻。

三、家常便饭式志愿文化发展之路

志愿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实现志愿文化的大众化、公民化,使志愿文化成为每一个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使志愿参与成为“公民”的题中之义。但是,目前的现状是志愿文化却并不与我们的愿望完全吻合,问题较多、缺口较大,志愿文化发展的任务较重、工作较多。我们必须沿着志愿文化普及发展之路不懈努力。

(一)加大宣传、加强培训、提升意识、提高技能

志愿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很多人对志愿文化不了解,宣传教育活动必不可少且迫不及待。学校、社区、企业和新闻媒体都应成为宣传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向学生和知识分子宣传,还要向成年人宣传,向体力劳动者宣传,向妇女儿童和老人宣传;要在学校开展志愿文化宣传教育培训活动,还要在企业和社区开展志愿文化宣传教育培训活动;新闻舆论是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新闻舆论的积极有效的宣传将对全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在进行志愿文化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教育,把志愿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共同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要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志愿文化的作用及其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让他们从心里面认可和接受志愿文化,使志愿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不仅要使人们在意识层面得到认可和信仰,还要开展专门的志愿知识技能教育,包括普通教育与专项教育,让志愿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社会实际需要选择接受相关的志愿技能培训,提高其参加志愿活动的能力。

(二)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中国的志愿文化领域仍没有一部统一的可操作的规范立法。一些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活动的过程中,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一些人出于一时冲动或作秀而承诺援助志愿活动,但实际不能落实,使志愿活动陷入困境等。因此,要加大立法,明确志愿文化领域中的有关权利、义务和责任,保障相关人员的权益,为志愿文化的发展提供规范和指导,减少志愿活动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减少避免因不规范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

社会生活领域有时是政府所力所不能及的,这时就需要政府以一种开明大度的胸怀把相关职能让渡给社会、让渡给民间组织,而政府需要做的更多的是支持鼓励。志愿文化发展需要政府放权,需要政府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范围内给予志愿组织以独立行动的权利,激发志愿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志愿组织能轻松灵活地活动,促进志愿组织更好地生长发展。

猜你喜欢

山珍海味大众化
拔牙
原来古人吃这些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山珍海味”营养价值几何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浅谈新闻语言的大众化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罹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