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分析及其控制措施

2015-05-30周梦同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信贷

周梦同

我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市场的开放性上有了明显的提升,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也变得更加的复杂。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仍然以银行为主,银行的收入中信贷收入则占到了最大的比重,通常占到总资产的近70%。与高比例的收入相对应的就是高系数的信贷风险。要获取高额的经济收益,商业银行就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商业风险。为了有效的控制信贷危险,商业银行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信贷风险的控制。信贷风险的控制质量之间关系到一个商业银行的经营效果。本文就将从信贷风险的定义、分类、特征等角度,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探讨。

1、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起步较晚,真正开始认识到信贷风险管理重要性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促进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在1998年,商业银行纷纷进行资本的增加、资产负债比率的调整等。从商业银行开始进行信贷风险的管理至今,我国在信贷风险的管理方面仅仅经历了不到20年的发展历程,与西方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具有以下特点:

起点低,起步晚。国际上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发展主要经过了五个过程。首先使负债管理,也就是拉存款的阶段。其次是资产管理的阶段,这一个阶段主要进行的是信贷风险的管理。第三个阶段是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主要采用的是比例管理的形式。第四个阶段是资本充足率的管理,主要内容是《巴塞尔协议》的产生。第五个阶段以全面的风险管理为标志。现在除极少数的发达国家外,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第四个阶段,而我国当前仍处于第一个阶段,信贷风险管理的主体仍以存款扩展为主,只有极少数的商业银行已经达到了第四甚至第五个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与国际存在明显的脱节,尤其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规模扩张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矛盾冲突。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存在重视规模扩展而轻视风险控制的误区。银行的发展计划通常是以规模的扩展为根本的目的,评价一个银行成功与否的标准也通常是其规模的大小。但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金融市场监管力度的扩大,银行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大,许多银行都开始逐渐重视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但对于扩张规模的理念仍没有从根本上转变。部分商业银行为进行规模的扩张和眼前利益的获取,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风险性高的项目中,并且单个项目的资金期限长、资金量大,没有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散和限制。这与国外商业银行的运行模式截然相反。

风险控制体系不完善。我国的商业银行当前大多采用法人管理的结构模式,没有形成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并且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业务都是纵向设置的,与之相对应的,审贷序列也是纵向设置的。当前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是没有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门负债风险的管理的人员。银行的风险管理任务通常是由内部监察部门、信贷部门或资金管理部门兼任的。而这些部门自身的工作任务也较为繁重,并且没有进行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技术,在风险管理的效果上并不尽如人意。

2、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中的问题

信贷相关部门职能不清。我国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前台业务管理、授信业务管理和风险投资管理。但这三个方面的管理内容与银行内部组织的分工和职能并不是完全匹配的。在一些银行中,主管经营管理的部门有时也兼任风险管理的任务,这事实上是与这一部门的属性和职责相冲突的。而让原本不管理该项业务的部门负责管理风险业务,也会导致风险管理水平的下降。

信贷决策缺乏专业性。信贷决策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综合的过程,需要有专业的分析能力和管理经验。按照常理,银行的信贷分析需要由专业的信贷风险管理专家来负责,但我国的商业银行一般由行政人员进行信贷决策的制定,因而极大的影响了信贷风险管理效果的提升。

审贷不分离,缺乏独立性。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权、审批权、贷款权、人事任命权等都集中在一起,导致了审贷不分离的问题,银行的授信审查没有独立性,使得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对银行的风险控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普遍存在重规模、轻质量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普遍存在重视规模扩展,轻视经营质量的问题。银行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规模的扩展中就会忽视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经营风险的管理。这种现象的直接结果就是风险成本的增加。这对于我国银行的长期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但在长期的发展中可能产生更大的风险,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3、完善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按照权力制衡原则建立起完善的信贷组织结构。在进行信贷组织结构的设置时应当遵循专业化、垂直化、独立化的三项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信贷部门的横向发展。此外,在信贷部门的建设过程中,还要遵循相互制衡的原则,使得商业银行各部门之间能够形成一定的牵制作用,在工作过程中相互监督。其次,信贷部门的建立应当遵循程序定位的原则,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工作过程中所有部门处理好自己部门的事物,不对其他部门的工作进行干预。最后是遵循系统协调的原则。各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要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在完成自己部门工作的基础上,实现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增加信息的共享与交互,对信贷风险进行全面的管理。

以成本收益最优为准则,建立全新的信贷运作流程。风险的预期具有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来源包括负面的效应和正面的效应两个方面。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承受较大的投资风险就是因为风险的正面效应能够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一般来说,投资的风险越大,收益性就越高。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的办理时,不仅要考虑到收益的问题,还要采取各种措施将风险系数降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风险收益最优。

为达到风险收益最优化的目标,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制订能够实现风险收益最优化的业务战略和营销目标。信贷业务要实现低风险高收益的目标对银行的业务策略有极高的要求。银行必须遵循风险收益最优化的策略,制订合理的业务战略和营销目标。第二,制订全行统一的以现金流分析为核心的信贷分析政策和工具。新型的信贷业务需要以现金流作为分析的依据,对现有的信贷分析进行系统化的升级。商業银行需要建立统一化的信贷分析策略,引进先进的分析工具,为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建立起良好的技术支持。

以系统、人员等为支撑,建立完善的信贷支持体系。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尽快建立起管理会计系统,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技术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客户价值的判断、贷款定价、利润分析等过程都会影响到信贷业务的开展效果,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从会计职能建设的角度,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此外,商业银行还要加快系统化信贷培训机制的建立。信贷培训是提高信贷业务开展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当首先做好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对各个岗位的信贷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且定期进行培训内容的更新,使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银行内部建立起高素质的信贷人员队伍,从根本上确保信贷业务开展的质量。最后,商业银行应当提高数据的质量,加强信息技术在信贷流程中的使用。客户信息在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则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我国的银行必须关注数据质量,将数据的管理作为日常工作中的重点环节,并采取有效的管理机制对数据质量低下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猜你喜欢

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信贷
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
中国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信贷业务尽职免责规定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外债及其他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业务模式和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