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半农的《瓦釜集》
2015-05-30左希超
左希超
摘 要:本文试图结合中国民歌传统,具体分析《瓦釜集》这部独特的拟民歌诗集,由此展现刘半农独特的民歌情怀。
关键词:刘半农;传统; 《瓦釜集》
周作人曾在《新青年》八卷四号《诗》里提及“俗歌——民歌与儿歌,是现在还有生命的东西,他的调子更可拿来利用”,这是在声调上颇为刘半农所赞同的,同时,刘半农又从语言的角度指出了民歌中方言的魅力所在:“大约语言在文艺上,永远带着些神秘作用。我们作诗作文,我们所摆脱不了,而且能运用到最高等最真挚的一步的,便是我们抱在母亲膝上时所学的语言:同时能使我们受最深切的感动,觉得比一切别种语言分外的亲密有味的,也就是这种我们的母亲说过的语言。这种语言,因为传布的区域很小(可以严格的收缩在一个最小的地域以内),而又不能独立,我们叫它方言。……我们要说谁某的话,就非用谁某的真实的语言与声调不可:不然,终于是我们的话。”[1]
《瓦釜集》中所录,即是刘半农用江阴方言,依江阴最普通的一种民歌——四句头山歌的声调,所做成的诗歌十数首。集名叫“瓦釜”,是因为他觉得中国的“黄钟”,实在太多了。因此,他现在做这傻事,就是要试验一下,能不能尽他之力,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与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的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
《瓦釜集》里,这种“瓦釜”的声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社会民生与男女爱情。由于刘半农在这21首诗的标题上,都对其作了细目类分,因此我们可以很明晰地单从标题上就对该诗的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如第二歌(劳工的歌)、第十歌(船歌)、第十二歌(悲歌)、第二十歌(情歌)等等。
他赞美劳动——《第二歌(劳工的歌)》:尽管“人家说摇船朋友苦连天”,但是十多年的摇船生涯,看的是“青山绿水繁华地”,吃的是“青菜白米(勒)鱼虾垃圾也新鲜”;尽管“人家说打铁朋友苦连天”,但是没有“我”打出“天边月”的镰刀和锄头钉耙,“你里那哼好种田?”尽管“人家说磨豆腐朋友苦连天”,但是“我”磨出来的豆腐“好比姐儿格手”,做出来的油胚百叶“好供佛(勒)好齐天”。洋溢着一种昂扬的调子,尽管劳动万般辛苦,但是大有劳动最美、最光荣的自豪情愫。
他描摹农事——《第五歌(农歌)》:由一老人、一已婚中年、一未婚中年、一少年与一童子“分饰五角”,每人唱一节,首尾各有合唱一节,在拉长的“啊!车车夜水也风凉”中,频频发出不同人或担忧或凄苦或率性或纯真的心声。不仅从不同侧面刻画了下层百姓苦难的生活,而且展示了“劳动号子”是如何发生的。
他抨击社会险恶——《第七歌(女工的歌)》:一个肩负着一家六口生计的纺纱女工因从早忙到晚而憔悴不堪,还要因不从账房先生的调戏轻薄而面临被停工的困境。于是她凄惶悲愤地反问:“他起仔哈哄(来)想要停我格工,停仔工(来)我一家六口只好吃西风!我勿晓得为啥靠仔十只指头要无饭吃?为啥(来)要碗饭吃就要动面孔?”
他同情受苦儿童——《第八歌(悲歌)》:“只有狠心格老子无不狠心格娘,你看看金根汝全格好晚娘:晚娘打得金根汝全一块红(来)一块紫,他老子还‘家有贤妻‘家有贤妻口口又声声”。(作者注:格,即“的”;无不,为“无有”;晚娘,所谓“后娘”)
《瓦釜集》中,描写男女爱情的有三、四、六、十四,以及十六至二十一,共计10首,占了全集的半数。这些爱情歌,多热烈直白、自然率真。例如,第三歌(情歌):“郎想姐来姐想郎,同勒浪一片场上乘风凉”;第四歌(情歌):“姐园里一朵蔷薇开出墙,我看见仔蔷薇也和看见姐一样”等等。这些情歌一方面自然是乡土民间纯洁男女互诉衷肠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刘半农自身对于“爱情是什么”的标准和考量。
事实上,劳动与爱情是我国民歌民谣由来已久的两大母题。我国古代歌谣异常丰富,远在两三千年前既已产生许多优秀作品。古代歌谣多保存在《诗经》《乐府诗集》《古谣谚》等总集中。[2]有生动活泼的劳动歌,如《诗经·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这篇妇女采芣苢时所唱的歌,开始泛言往取,最后满载而归。不仅生动地描述了采野菜的种种动作,而且满溢收获后的喜悦之情。
载于《吴越春秋》的《弹歌》,仅有八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却生动详尽地描述了制弓打猎的过程,或为原始社会渔猎生活的反映;《诗经》中的《七月》则很像后代的长工歌,具体描述了奴隶一年中的劳动生活;宋代民歌《月子弯弯照几州》:“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他乡?”更是深刻揭露了南宋初年民不聊生、流离失所之苦。
此外,古代歌谣中还有大量优美的情歌,《诗经·国风》中的《静女》《蒹葭》《木瓜》以及南北朝乐府中的《折杨柳枝歌》《子夜歌》《西洲曲》等都属此类,清新可喜、朴素健康,生动地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纯真感情。由此可见,一方面,民歌民谣历史悠久,成果斐然,对我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另一方面,刘半农从民歌中汲取营养,实则无形中也有着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艺术手法上,民歌的描写是高度集中而概括的,往往几句歌谣就能表现一个深刻的思想和一个生动的艺术形象。赋比兴的手法是远古流传下来的极富于艺术表现力的传统手法。[2]
赋,即是白描。《瓦釜集》中的赋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物,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描写,朴素自然,毫不雕琢。有时是概括的叙述,如《第八歌(悲歌)》中对“只有狠心格老子无不狠心格娘”;有时讲究细节的描写,如《第十七歌(情歌)》里“五六月里天气热旺旺,忙完勺麦又是莳秧忙”;有时注重心理的刻画,如《第十五歌(失望的歌》唱:“尖尖楚楚数铜钱,我一五一十数得一年共是三百六十日,一半苦来一半甜”;这些描写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朴实动人,充分反映了现实,表达了劳动人民深刻的爱憎感情。
比兴手法是民歌最常用的形象化手法,朱熹在《诗经集注》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关雎》篇注)它用兴辞以引起后面的诗句,一般只有感情上的关联而不一定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中论:“比显而兴隐。”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民歌中,比兴手法都是广泛应用的,是我国歌谣擅长的诗化艺术手法。它一般是通过人们熟悉的自然景物,把人引入民歌的意境,使人触景生情,受到艺术的感染。[2]在刘半农的《瓦釜集》中,《第二十歌(情歌)》即是这种比兴手法融入的典型:
“第二十歌(情歌)
你乙看见水里格游鱼对挨着对?
你乙看见你头浪格杨柳头碰着头?
你乙看见你水里格影子孤零零?
你乙看见水浪圈圈一幌一幌幌成两个人?”
在艺术结构方面,民歌民谣既是单纯的又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民歌短小精悍,不少只有四句,有的两句一首,在艺术上也相当完整,有独立的思想和形象。为了反映更多的内容,民歌有多段体,可以叙事,可以表现种种复杂的生活……通过词语反复使感情步步加深……按自然界的次序一段段地唱下来,使民歌结构在多样中趋于单纯。这些形式适应人民生活的传统习惯,易于为人们举握。[2]刘半农非常注意民歌的各种体式,像《瓦釜集》第十一歌《人比人来比杀人》,就用了很长的句子:“人比人来比杀人!人比人来气杀人!你里财主人闲空得生起懒黄病来末还有铜钱买点梨头吃,我里穷人吃力仔要死末只好送把阎王伯伯当点心!……人比人来比杀人!人比人来气杀人!你里财主人死仔末还好整千整万带到棺材里去开三十六爿钱庄七十二爿当,我里穷人死仔(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无不私佣送把阎王小鬼末只好自家爬到热油锅里去必律剥落寻开心!”刘半农在该诗注释中称,“这章歌中所用的很长的句子,是自然诗歌中一种滑稽的方法”。[1]其实乃通常所谓的“垛子句”,吴地又称“急急鼓”,也是出自民间。
除了特殊的句式,《瓦釜集》在形式上,还多次运用衬字、造韵、叠字、反复等,都起到了使诗句更为口语化、更为生动的效果。
刘半农在《瓦釜集》代自序中预料:“瓦釜集出版,我应当正对着一阵笑声、骂声、唾声的雨!但是一件事刚起头,也总得给人家一个笑与骂与唾的机会”。[1]其实他自己,着实“从茅塞粪土中”,[1]“开发出”了一条好的道路来。他的诗,是感动了人的,他“没有失败”。[1]
参考文献:
[1] 刘半农.刘半农的瓦釜集[M].北京:北新书局,1926:4,6-7,34.
[2] 段宝林.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8,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