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形态金融主体的风险控制:对策与趋势

2015-05-30朱利霞袁平张锦灿

金融发展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资产负债负债定价

朱利霞 袁平 张锦灿

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金融体制逐步趋向成熟的必备条件。2015年10月23日,人民银行宣布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推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创造了外部条件,但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脱媒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更增加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压力。如何提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有新思考与新对策。

一、对利率风险的基本认识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早在1997年9月就发布了《利率风险管理原则》,并于2004年公布了修订稿《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以下简称《原则》)。《原则》共15条,涵盖了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特别回答了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有效计量、监测及控制利率风险的必要性问题。根据《原则》,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户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与市场风险主要衡量交易账户的潜在损失不同,利率风险衡量的是银行账户面临的潜在损失。

从风险来源看,利率风险包括利率重定价风险、基准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重新定价风险也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利率风险形式,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就固定利率而言)或重新定价期限(就浮动利率而言)存在的差异。基准风险也称为利率定价基础风险,在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变动不一致的情况下,虽然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的重新定价特征相似,但因其现金流和收益的利差发生了变化,也会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收益率曲线风险是指由于收益率曲线的意外移动而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价值产生不利影响。期权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如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贷款的提前偿还等选择性条款。

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衡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较为直观的指标为净息差,近年来商业银行净息差波动较大且在部分时段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如中国银监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2.75%,到2013年一季度则下降18个基点至2.57%,但2014年四季度又上升至2.7%。驱动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利率变化以及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这些因素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有以下特征:

一是基差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较大利率风险。基差风险主要存在于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定价基准变动的不同步。尽管“金融脱媒”加剧,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仍以存款为主,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的各项存款占负债的比为73.34%,其定价以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为主,但资产端中以人民银行基准利率为主的贷款占比仅为50.3%,大部分资产如债券、贴现或同业资产的定价均以市场利率为主,资产与负债的定价基准存在差异。此外,即使存贷款业务均以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利率为定价基准,但存贷款利率的非对称调整也产生了基差风险。如2012年7月5日人民银行宣布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直接导致2013年一季度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的下降。

二是2011年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错配现象明显,导致重定价风险较大。经过2011年以来同业业务的快速发展,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占比约25%左右,较2009年已上升达一倍,而同业负债以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为主。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非标资产多为3—5年的长期项目资产,造成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的不匹配。当利率上升时,贷款、非标等长期资产的利息收入相对固定,而同业存款等短期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当然随着货币政策目标由“防通胀”转向为“防通缩”,基准利率短期内不会上调,因此部分商业银行会有意识地增加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缺口,以提高净利息收入。

三是相比大型银行,中小型商业银行面临更高的利率风险。大型银行由于网点较多,经营更为扎实,沉淀的储蓄存款等稳定负债较多,资产负债的管理难度较小。相比之下,中小银行同时受到大型银行竞争和金融脱媒的影响,经营发展面临的压力更大,往往需要以更高的成本吸收负债。从经营模式看,大部分中小银行是市场中的追随者,在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方面不及大型银行,综合化经营优势尚不具备,盈利来源中对利息收入的依赖性更高,因此更容易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

四是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与信用风险关联度较大,为控制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需要承担较高的利率风险。随着金融脱媒和理财业务发展,商业银行负债成本增加,但经济下行环境下商业银行为防控不良贷款倾向于选择优质客户开展业务,从而无法向借款人转移负债成本。此外,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出于资产安全性考虑,在信贷业务上出现“惜贷”,资产方以票据贴现或转贴、同业业务为主,票据贴现利率或同业拆借利率受市场流动性影响较大,在流动性充裕时上述资产收益下滑,从而出现付息负债成本不变或增加但收息资产收益下降的风险。因此,经济下行期间商业银行在平衡信用风险管理和利率风险管理时面临两难选择,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较强且具备议价能力的银行更容易转移资金成本并管理利率风险。

三、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是定价基准仍以存贷款基准利率为主,尚未形成市场化的利率曲线。尽管货币市场利率已经市场化,但受到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定价空间仍相当有限,几乎所有的存款都执行人民银行的利率上限,优质客户的贷款都执行人民银行的利率下限。存贷款利率盯住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商业银行在内部进行资金转移和产品定价时缺乏客观反映银行资金机会成本和机会收益的市场收益率曲线,使得主要产品的定价与市场的资金价格脱节,并且具有一定的刚性。另外,各个商业银行由于业务之间的同质性,在利率市场化初期维持资本监管要求就仍然需要大量吸收存款,在确定市场化利率水平时更多需要参考同业水准,而非真正的市场化利率水平,这也是2012年人民银行不对称调整存贷款利率后大多数商业银行在短期利率上均保持相同浮动水平的原因。

二是盈利来源仍以利息收入为主,盈利水平受利率波动影响较大。当前我国银行业仍明显依赖利息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率市场化全面推开,商业银行面临利差缩窄,净息差降低的局面,而国内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于利息收入,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积累能力。

三是未形成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往往关注流动性风险,由于职能和手段的缺乏,忽视对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造成利率风险管理滞后。如部分中小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结构配置缺乏前瞻性考虑,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计划时较少考虑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调整及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未来收益的影响。此外,部分银行对分支机构的资产负债业务缺乏统筹调配。总行不能通过有效手段引导并监督分支机构按照全行资产负债管理思路调配资产和负债,在最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同业业务中部分银行的总行甚至对系统内各经营单位开展的同业资产和负债业务底数不清,造成期限错配风险普遍存在。

四是风险计量与监测的技术手段不足。巴塞尔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的附录4中提供了一个标准框架,供银行和监管机构在计量利率风险时参考。该方法体现在银监会1104报表的G33报表中。除了提供标准化框架外,巴塞尔委员会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积累历史数据并开发模型用以计量利率风险,目前大多数欧美商业银行有专门计量市场风险的管理工具,如基点价值(PV01)、风险价值(VAR)、净利息收益敏感度分析、收益模拟以及经济价值模拟等,我国商业银行中拥有类似管理工具的银行较少,对利率风险管理仍仅限于满足监管要求,例如采用按季向监管机构报送200个基点的利率平移对其净利息收入及机构净值的冲击分析来计量重定价风险,难以针对自身情况进行有效管理,对于基差风险与期权性风险未予考虑。风险计量技术的缺失使得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限额设定与监测也存在不足。普华永道2013年对全球43家银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实践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调查对象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频率至少每月一次,部分欧洲银行每日计量,但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基本按季分析利率敏感性缺口。限额管理方面欧美银行通常按日设定利率敏感性限额(PV01)和银行账户VAR限额,我国大多数银行尚未设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限额,无法准确反映和监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水平。

四、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对策

一是要引导商业银行强化资产负债管理。首先,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稳健利率风险管理的第一项原则就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各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切实发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决策与引导作用,持续关注利率风险状况,及时敦促高级管理层获取利率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其次,资产负债委员会和相关部门应充分重视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资产负债管理纳入全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完善资产负债配置策略,强化资产负债配置的前瞻性,形成对利率风险的研判,主动实现对全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统筹管理,确保资产和负债之间在总量、价格和期限上匹配。最后,加强对分支机构经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确保全行范围内的资金成本可算、收益可测。

二是加快经营转型,拓展多元化营业收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银行业资产和利润的增速回落也成为常态,银行业要积极适应新常态,通过经营转型,主动管理利率风险。首先,要通过资源倾斜和管理政策引导,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强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其次,要向管理要效益,强化精细管理,重塑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推动银行制度与流程改革,强化“统一银行”、“流程银行”的理念和意识。建立相关制度与流程设计来保障各个条线都在推动、深化改革。最后,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延伸,改善客户体验,培养客户需求,提升忠诚度。

三是加快建立利率存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发展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在拥有更多的利率自主权后,存贷款业务的竞争方式将由非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价格竞争为主。因此,应尽快明确利率定价的原则和考虑因素,以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为核心建立利率定价模型,完善产品定价机制。首先,应进一步改革内部成本管理体制,使运营成本尽量低于同行业标准,为市场竞争赢得先决条件。其次,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定价机制应当基于对国家“基准利率”走势的准确预测,提升产品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构建有效的利率风险规避、分散、转移和补偿机制。最后,加强对基准利率的研判并开发预测模型,加强行业研究和对于非系统性风险的识别能力,在排除行业风险的同时,甄别客户类型并给予合理的风险成本叠加。

四是加快系统建设和数据积累,着手相关模型的开发与研究,同步开展系统相关计算模块的研发工作。目前计量技术和手段的单一与数据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数据积累较少有很大关系,要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及时完善系统访问控制和访问权限管理。

五是监管部门应注重对利率风险的监管。相比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监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监管需要提高,进一步丰富利率风险监管指标体系,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更好引导商业银行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此外,要形成相关政策支持,帮助中小商业银行培养优势业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应该引领中小商业银行利用地域优势及对当地企业的信息优势,为当地企业和居民提供金融服务。加强与其他区域中小型金融机构间的协作,发挥协同效应,共同抵御风险。

(责任编辑 王 馨;校对 GQ,XS)

猜你喜欢

资产负债负债定价
本刊2020年36卷第12期版权页定价勘误
银保监会加强保险资产负债管理
你的负债重吗?
基于分层Copula的CDS定价研究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未来我国对外资产负债的规模与结构探析
帮爸爸定价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自主定价基本不可能
加强公立医院负债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