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木板年画的现状及保护
2015-05-30薛锋
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民间艺术瑰宝——木板年画的调查、分析、研究,深入了解、分析了木板年画艺术的文化底蕴,希望唤起人们对木板年画这一濒临灭绝的画种的重视,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挖掘、保护、研究工作中去,使木板年画这一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源远流长。
关键词:木板年画;民间艺术;传统文化
在一个民族所走过的发展轨迹中,每一点、每一滴都镌刻着这个民族独有的文化,这也成为这个民族一道永远无法被模拟的独特的风景线,守护民族个性应是每个民族的文化本能。[1]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曾说:“中国的木板年画已处在濒危状态,如果再不抢救,就会自然消亡”,他还说“不管别人怎么认为,我们都要致力于年画的抢救工作”。在保护文化遗产这一责任感的驱使下,笔者选取木板年画的区域特色作为研究课题,希望为传播民间年画艺术做些工作,让大家用行动来保护、重视濒临失传的木板年画,促使这一艺术形式永远流传下去。
1 关于年画
中国美术辞典这样定义年画:“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的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春节)时张贴的画,因为是在春节时更换,可以欣赏一年,故称其“年画”。
据考证,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大概在先秦、两汉之际,每逢春节,人们便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两位神将武威的像,悬挂于大门或寝室门的两侧,用于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到了唐代,秦琼、尉迟恭以及钟馗的画像也被用来作为门神。宋代,雕版技术的出现为木板年画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条件,木板印制年画代替了直接在门板上绘制的年画,使只有大户人家挂的门神年画普及到了寻常百姓人家。到了清代,年画发展到了高峰,家家户户过年时再穷也要贴门神、挂年画。这种习俗流行于中国大江南北,全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年画制作产地,繁荣发展了年画艺术。
但由于地域、风俗等等的差异,年画的表现手法、制作工艺、艺术风格也各不相同,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广东佛山、四川绵竹、河北武强、陕西凤翔、河南开封等地的年画最具代表性。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年画,深刻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并逐渐演变成为民间艺术的奇葩。
2 刻工精丽、色彩绚美——天津杨柳青木板画
距天津域西15公里之遥的杨柳青是一座千年古镇,紧邻子牙河,京杭大运河从这里流过,南北商贸云集于此。杨柳青不仅是商业经济中心,旧时也是文人画师聚集之地。杨柳青年画始创于明崇祯年间,盛于清雍正、乾隆、光绪年间。早期著名的有戴廉增、惠隆、健惠隆等多家坊号,概括了当年杨柳青年画制作的场景,甚至有“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之说。
杨柳青年画在构图上人物俊秀,顾盼照应,气氛融洽,特别是历史题材故事,戏曲人物、财神美人、童子娃娃、画鸟走兽、楼阁博古等吉祥富贵图样,在线描粗细上随类变化,刚柔相济,用笔简要,色彩艳丽,有的还结合粉绘,既保持了木板年画的浓厚情趣,又突出了手工彩绘的明快鲜艳合格,使艺术相得益彰。杨柳青年画在画稿的处理上,人物大多模仿唐宋绘画,如李公麟的铁线笔法,花鸟则继承了清代绘画合格。到了成熟期后,整个构图从单个人物演变为众多人物,故事情节也以场面叙事为主,并布有背景道具,使用环境气氛烘托出主题造型的需要。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品有《连年有余》《金玉满堂》《新春大喜》等。
3 粗犷豪放、趣味浓郁——潍坊杨家埠年画
杨家埠位于山东潍坊市东潍县,也称“潍县年画”或“杨家埠年画”。杨家埠年画始创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清乾隆年间是杨家埠年画发展到鼎盛时期,当年著名年画作坊有“合兴德”、“公义画店”、“大顺画店”、“同顺堂”等,当时的杨家埠村有“画店百家,画种上千,画版数万”之说。
杨家埠木板年画全以手工制作,从拓稿画样开始到雕刻木板、上案印制、烘货点烟,四套工序无一不是画工、艺人手工所为,全是土生土长的农民。而且杨家埠木板年画开始不用套版,用木板雕刻出轮廓,以墨印在纸上再加彩,然后再彩色套印。采用门画、窗旁、小横披、方贡笺、福家灯等表现式样。在表现手法上,杨家埠木板年画通过概括、象征、寓意等手法来表现主题,构图饱满匀称,造型夸张,朴实简练,色彩艳丽粗犷而富有装饰性,特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体现了我国北方农村豪放的性格特点。杨家埠木板年画的代表作品有《灶王图》《西厢记》等。
4 结构丰满、装饰性强——苏州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是我国江南主要的民间木板年画,因产地在苏州北郊桃花坞而得名。众所周知,苏州是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又是名郡,商业繁华、风景秀美,人文荟萃、诗书活跃,汇聚了一大批名人雅士和能工巧匠。正因为生活物质丰富,这里的人们追求人文情趣,格调高雅,特别是到年节时分更是礼节、礼仪至尚,民风民俗丰富多彩。这些物质的、精神的追求都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明弘治年间,名家雅士唐寅(字伯虎)曾在这里营建了桃花庵,至此扬名天下。桃花坞年画始于明代,盛于清雍正、乾隆年间,此后江南各地受其影响陆续有所发展,其中在扬州看到的木板年画就是明末清初在邗江一带的年画雕版。
随着文化经济的发展,清盛时期的桃花坞年画在画面上绘制的对象层次分明、生动清晰,特别描绘的姑苏繁华之景、城市风情世俗等作品,画幅打破常规格式,多数为三尺、四尺的立幅,甚至有六尺竖幅,表现传统的全景山水画中堂。桃花坞表现手法也吸收了西洋透视法则,有远近空间感,还出现了铜版画的排线及素描阴阳明暗的立体效果。清代咸丰以后的桃花坞年画,在风格上有了较大的变化,取代了明快的单线平涂,色彩趋向原色强力的装饰民间味,尺幅又为四开大小。时至清代末期,石印术兴起,冲击着木刻印制年画,桃花坞年画退出城市又回到了农村,与蓝印花布一起成为农村文化的鲜明写照。
桃花坞年画在用色上喜欢用红、黄、青、紫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应用与其他年画有区别,也造成了强烈的对比和朴实的江南情怀。桃花坞年画的代表作有《姑苏万年桥》《腊月春回》《红楼梦十二金钗》《戏婴图》等。旧时的年画以桃花坞、杨柳青、杨家埠三家为代表,在年画界也是三家齐名,享有盛誉。
5 构图对称、颜色鲜明——四川绵竹木版画
除桃花坞、杨柳青、杨家埠三家为代表的年画外,还有多家民间年画也各具特色。四川绵竹的木板年画就是之一,绵竹的木板年画起源于北宋,早于其他年画,在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特别是清乾隆、嘉庆年间,绵竹城乡曾有年画作坊300余家。绵竹木板年画的构图特点十分讲究运用对称均衡,主次分明,色彩上采用了对比手法,虽然设色单纯,但色彩明快热烈,线条的艺术也讲究刚柔相济、疏密有致、节奏鲜明,更有诙谐活泼的效果。
绵竹木板年画的选材内容广泛,有孔明、张飞、岳飞等历史人文和民族英雄,有戏曲小说故事中的精彩画面,还有民间百姓喜欢的祛邪的威武神像,也有动物蔬果等等。绵竹木板年画的特点就是红货、黑货两大类。红货指彩绘年画,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均为一套整体张贴;黑货是指以烟黑或朱砂拓印的木板拓片,多为山水、花鸟、门神之类的内容,一般悬挂在室内,如中堂、条屏、斗方等,作装饰之用。绵竹木板年画的代表作有《三猴烫猪》《耗子嫁女》《狗咬财神》等。
6 装饰夸张、设色鲜亮——河北武强木板年画
武强木板年画始创于明永乐年间,到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进入全盛时期。据记载,当时全武强地区印制各种年画的作坊不少于千家,规模宏大。
武强木板年画的构图丰满,线条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画面结构紧凑,主题突出,人物场景简练,刻版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线条流畅稳健。色彩选用原色、原味、单纯而富有变化,强力对比的视觉冲击不失为古朴稚拙的风貌。武强木板年画的代表作有《节庆有余》《三国演义》《渔乐图》等,特别是《连生贵子图》,在画面的两个满月圆圈内,由五个儿童的头脸、九个儿童的身躯,以俯仰卧立的不同姿势,巧妙组合而成,看上去儿童身躯连绵不断,故而取名《连生贵子图》。这是河北武强木板年画的典型代表之作。
除此之外,我国还有许多地方的年画也极具特色。它们是安徽阜阳年画、陕西凤翔年画还有广东佛山年画等等。这些年画都是中国画的一种形式,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的特有的一个民间画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年画以独特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形成了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特色和风貌。
7 汲取精髓、传承发展——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
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我国年画,真实地记录了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发展,包括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细小的民风民俗变迁,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民众的生活。年画不只是画,“年”决定了它是百姓俗信的外化与精神的投射。正是民众对年画经年累月的精神依赖,使得它在近代的政治、社会活动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2]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珍贵文化遗产的木板年画已在20世纪70年代前就在民间慢慢消失,如今年轻一代能见到用纯手工制作的稀有画种的年画已属于不易了,一般只能在一些收藏家和拍卖场合那里才能见到真品。随着清末石印技术的应用,民国初期的机械印刷的成熟,木板印刷年画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无论技术怎样改变着年画的形式,时空如何更替着艺术的氛围,一幅年画始终会以年画的形式让接受者不假思索地认知和欣赏。在这种置身于大众氛围的审美接受形态中,年画并不曾丧失传统意义上的艺术真理性。[3]对于这一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它消失,而要做到的挖掘、宣传,把流散在民间的年画集中,在未来年轻一代中传承,使大家记住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民间美术中有一个画种叫年画。
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之时,改变中国年画边缘化生存的弱势文化地位,实现中国年画的文化平等权利,将中国年画从濒危状态中拯救出来,为即将在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视野中消失的文化形式,人为地提供一个存在的空间,为后人留下一份生活变迁的清晰痕迹,应该是中国年画保护工程的目标之一。[1]时代发展了,历史文化、民间艺术更应有它的历史地位。通过这篇文章,希望告诫大家:越是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就越是世界的东西。这一共识已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宋和平.中国年画的民间形态及其传承流变中的文化思考[J].学术论坛,2010(11):163-164.
[2] 王坤. 20世纪中国年画的时代变迁——兼及民间文化的自身规律[J].民间文艺论坛,2013(06):93.
[3] 顾筠.试论中国年画的艺术韵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5):45.
作者简介:薛锋(1958—),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际商业美术师协会江苏地区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常州市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从事产品设计和艺术设计的教学、设计、创作工作,研究方向:工业设计,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