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那么一丁点
2015-05-30六郎
六郎
在又矮又旧又暗又闷的屋子里,父子俩在窗前聊天。
儿子指着挡在自己房子前面的大厦问:“爸,听人说,这座大厦是你的同学建的?”
父亲有点骄傲又有点感伤地说:“是呀。他就是我从小学一直到高中的同桌。可惜造化弄人。”
儿子:“哦?”
父亲:“一切都是命。从小学到高中,无论考什么试,他每科都要比我多1分,就是这1分之差,高考时,他考上了清华,我考上的却是普通师范。现在他身家几亿,拥有多幢大厦,而我们还在租房住,这就是命!”
儿子半信半疑:“就差那么一丁点?!”
“差之毫厘,相去千里。”父亲似答非答。
儿子有点懵懂地“哦”了一声,不再说什么,只是将手中的书放到窗台上,指着作者的名字问:“爸爸,听妈妈说,这位作家是你以前的同事?”
“是呀,虽然就读学校不同,但同一年毕业,又同被安排到偏远的山区小学任教。”
“那么,他怎么当了文联主席,出版那么多著作,而爸爸你——”
“哎,怎么说呢?这是个玩命的家伙!偏远山区的孩子那么难教,备课改作业工作那么繁重,他居然还规定自己每天都要写篇文章投到报社去,三年投稿没有回音也坚持不懈,这是个疯子。爸爸不是疯子,爸爸成不了作家!”
儿子似懂非懂,不再说什么,默默地离开了窗前,留下了惆怅的父亲临窗伤怀。
这则对话演绎了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学现象——“保龄球效应”:保龄球投掷的对象是10个瓶子,一个球砸倒9个瓶子看起来和砸倒10个瓶子似乎差别不大。但是,砸倒9个瓶子只得到90分,如砸倒10个瓶子将可能是240分。社会的积分规则就是这样:只要你每次比别人稍微优秀一丁点,你就有可能赢得更多的机会,这种机会的叠加最终造成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距。
对话中的父亲,在与同桌相比时,是每次考试每科差1分,这种差别表面上看就差那么一丁点,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高考的结果何止霄壤!而在与同事相比时,所差的只是一篇文章的努力,而且由于前三年同事的投稿如泥牛入海,所以看不出有什么差别,但三年之后,十年以后,或更长一点时间,一个是文联主席,著作等身,一个仍是备课、上课、改作业、训导学生的教书匠。无论是与同桌或同学相比,开始时都是差那么一丁点——或者智力,或者努力,但若干年后,人生却迥然不同了。
这也可以用一道数学计算题来说明:365次方代表一年的365天,1代表每一天的努力,1.01表示每天多做0.01,0.99代表每天少做0.01,差别是多少?算出来你会吓一跳,365天后,一个增长到了37.8,一个减少到0.03,1.01和0.99就差那么一丁点,但计算结果却相差甚远。
由此看来,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丁点,比别人优秀一丁点,人生终将走向辉煌。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