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蕴钰:新中国第一任“核司令”

2015-05-30

新传奇 2015年13期
关键词:罗布泊原子弹铁塔

张蕴钰,20世纪50年代末起,担任核武器试验基地司令员,也是新中国第一任核司令。他先后参与并指挥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地下核武器试验等重大工程。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1988年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1世纪初,本文作者曾采访了张蕴钰的秘书,在参阅张蕴钰著《初征路》等资料的基础上,写就此文。

受命勘定试验基地

1958年8月初,正在北京开会的曾绍山打电话到大连,告诉张蕴钰“工作有变动”,要他“从速赴京”。张到了北京,曾绍山即带他到灵境胡同去见时任副总参谋长的陈赓大将。陈赓开门见山说:“张蕴钰,你去搞原子弹靶场。这是我推荐的!好好搞,建设好了再交给别人,可以吧?”原来,这年6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从此,科研人员开始了原子弹的研发工作。

不惑之年的张蕴钰就此改变了军旅历程,他由三兵团参谋长调任中国核武器试验基地司令员,开始了筹建核武器试验场的生涯。

这年10月初,张蕴钰参加了国防部核试验场委员会派出的勘察大队,来到甘肃敦煌。张蕴钰踏勘了苏联顾问设计的距敦煌120公里的后坑试验场区,发现偌大地区无草木,地质是大孔土,汽车车轮陷下去,若无救援则无法前进;施工用水根本没有……回到北京后,他向陈赓作了详细汇报。陈赓听后,当即拍板:“那里不好,你们另找一个地方嘛!”

12月24日,正值河西走廊隆冬季节,基地正副司令张蕴钰、张志善及总参测绘局技术人员一行,驰出吉普车4輛、生活车4辆,带着10天的饮水、食物、罐头、油料及一部电台等保障物资,从敦煌发车,西出玉门关,向新疆大戈壁腹地行进。到第三天日落时,来到了梦幻般的罗布泊——孔雀河入泊处,有柳树、芦苇,还有成群的黄羊在河边饮水。第四天一早,他们在这里选择了一个中心点,再逆孔雀河西行百余里,东去敦煌方向100多公里,北至北山60多公里,再往西南方向120公里——这里无居民、无耕地、无牧场、无矿藏,虽然海拔1000米(罗布泊平均海拔780米),但地势平坦。地质是冲积土,有些地方是戈壁,筑路施工便于就地取材……大家异口同声说:“是个好地方!”于是就打下一根木桩,初定为(大气层)核试验靶场。

建设马兰村

国防部很快批复了张蕴钰等人的择场报告,批准基地编制计划,组建以洛阳步兵学校为基础,执行特种工程任务的部队;并命令新疆军区管辖该部的军政党务及后方勤务。

1959年三四月间,张蕴钰(基地司令员)、常勇(基地政委)、张志善(基地副司令员)等率部队进入罗布泊西北侧,选中—块亘古沉睡的戈壁,建立营区。这里无可耕地,也无草丛树木,极目天地,荒碛无边无际,但地下水源丰富。往南20公里有个博斯腾湖,气候宜人,尤其令人兴奋的是还长了少许能开花的马兰草。“马兰,多好听的名字。我们这里就叫马兰新村吧。”张蕴钰、张志善和工程处处长苏润海在定点时如是说。

初到马兰村时,基地司政后机构借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的农场,几栋干打垒土房子里,机关人员和部队官兵几千人仍住单帐篷。1962年,马兰村里终于出现了现代建筑群:基地机关大楼、分队营房、干部宿舍楼、食堂,以及军人俱乐部、招待所、学校、幼儿园等先后落成。还分别建设了自来水厂、电厂、修配厂、气象站等公共设施。

1962年底,一项重要基础设施——交通已初具规模。在日夜奋战中,工程队筑成公路540多公里,沟通了驻区之间、场区之间、驻区与场区之间的交通。建成了一个简易机场,供特殊物资材料的空运。后来,这个机场被扩建成国家一级军用机场,历次氢弹试验的载弹飞机都从这里起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也在这里起降。

1963年,基地开始了核爆试验工程的全面建设。工程的核心便是地面塔爆的爆心“铁塔”工程(排除了空投及其爆心的设想)。所谓“铁塔”工程,除了自立式百米铁塔外,还有主控站、分控站、各种测量工号、远近照相站共154项工程,全部分布在距爆心60公里范围内。

罗布泊极其恶劣的严冬气候,限制了铁塔安装工程的进度。当时施工之艰苦卓绝,张蕴钰的回忆可见一斑:“抬、挖、拖、拉、推,是施工主要方式。我们建设的是国防尖端工程,却使用原始的生产工具……为了保证按时完成任务,战士自觉地把每天劳动时间从8小时增加到10小时、12小时,甚至16小时,推迟婚期,放弃探家,带病工作,形成了一股风气……有这样一位战士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他在施工期间,因阑尾炎住院手术,病好后,他为自己少出力而难过得直哭鼻子。国庆节放三天假,他去工地劳动了三天,每天劳动10小时以上,用来弥补住院耽误的时间。在后来的施工中,他总是拼命工作。”

1964年的暮春,一座锥梯形的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爆心铁塔终于矗立在甦醒了的罗布泊戈壁滩上。通信保障——有线电,无线电、雷达、导航、电子干扰、军邮……都在运行,到1964年8月,试验场通信联络全部开通。

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8月中旬,成立了以副总参谋长、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上将,国防科委副主任、二机部副部长刘西尧为首的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和党委会。9月4日,张爱萍、刘西尧飞回北京,向党中央汇报,马兰村等待一个重要时刻——中央下达试验命令的到来。“10月16日,原子弹爆炸!”1964年10月14日下午,总指挥张爱萍下达了这一命令。

“其实我们在9月25日24时以前,已经进入了待命状态。”张蕴钰说,“希望能在新中国15周年国庆节之前炸响原子弹,藉此可以大大显示—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但是周总理指示,等国庆邀来的国宾送走后再试验。推迟的原因,知道情况的仅限于少数领导人,对成千上万参试者来说,是绝对的机密。”

14日19时20分,原子弹已经被放到铁塔上。15日,张蕴钰开始安排“零时”前工作进程。16日上午,爆室,铁塔的心脏。在这里,时任九院试验部副主任的方正知教授和他的助手正在作最后的检查。检查毕,方教授合上了起爆电缆的电闸。张蕴钰取过挂在墙上的那张“操作流程”,在上面签了字:“1964年10月16日,张蕴钰”。这时,他不期然地摸了摸藏在口袋中的那把能够起爆这个核装置的钥匙。接着,他们仨一起乘吊篮下降,走出吊篮,方教授进入小砖房,慎重合上电闸。至此,从铁塔上的核装置到主控站的起爆电缆,已经全部接通了。

“零时”即将来到,在主控站交出钥匙。张蕴钰从铁塔返途中,来到主控站。他将启动控制系统的钥匙,交给了在那里负责指挥的试验部部长张震寰。下午15:00时,进入倒读自动化顺序:“9,8,7,6……”读秒的声音让所有的参试者感到一种难以表述、无法形容的激动和紧张,周围为一种可怕的寂静所覆罩,直到读秒“0”声起,“零时”降临——一刹那,大漠被一道强烈的闪电划破了!闪光过后,便是腾空而起的巨大的火球,“蘑菇云升,独立晴空,闪光千万里”(张蕴钰诗)。顷刻间,首先西侧观摩的人群呼喊着、跳跃着,洒泪拥抱,把帽子抛向天空。

16日17:50分,一份经过多方专家之手的详细文字报告,由张爱萍和张蕴钰签发,送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同日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全体艺术家时,庄严宣布:“我国在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罗布泊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一位西方政治家称道,是“自日本打败帝俄以来亚洲的最大军事事件”。

30年后,张蕴钰感慨地说:“我久任军职,在核武器试验基地司令员一职的岗位上达13年之久。我饱览新疆罗布泊大戈壁的风光,也目睹了我国首次原子弹、氢弹爆炸时美丽而壮观的蘑菇云,这是我历史中的幸福时光。”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成功,圆了几代中国人的梦,圆了20世纪的中国梦!

(水云间荐自《档案春秋》2014年第9期 吴东峰/文)

猜你喜欢

罗布泊原子弹铁塔
东方铁塔:氯化钾产品供应紧张
三千年前新疆罗布泊的神秘部落
传奇罗布泊
磁与铁的故事
绝密运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运载历程
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
遥远的罗布泊
徒手“撕开”原子弹
基于QT的跨平台输电铁塔监控终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