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015-05-30万广超
万广超
摘要:小学阶段是一生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行为习惯影响到性格的养成。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差别。有必要认真研究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特点,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对好的方面加以发扬,对不利方面进行纠正和引导。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卡尔·荣格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形成健全的人格、被社会悦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小学阶段,则是一个人接受教育、性格形成的初始阶段,在此阶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一些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一生受益,而一些错误的行为习惯不加以纠正也会贻误终身。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小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整体上与城市小学生有差别,又如何根据农村小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引导呢?本文就来分析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特点、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和采取哪些措施加以引导。
一、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特点
1.不娇气,生活上懂事善良
很多农村小学生比城市小学生更加懂事善良、不自私,体贴父母生活不易,帮助照顾弟妹,料理家务活和农活,帮父母分忧,不娇气,不怕辛苦。
2.卫生知识缺乏
农村的卫生条件要差一些,对于卫生知识的关注少,有的卫生习惯缺乏。如坚持每天早晚刷牙、勤换洗衣物、保持仪容仪表整洁等。当然,这与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和有的留守儿童缺乏照顾有关。
3.性格不够开朗
相比城市小学生,农村小学生更加羞涩、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诉求,沟通能力弱。
4.安全知识匮乏
由于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成长环境不同,也增加了很多不安全因素。在农村,孩子自己爬树捉鸟、进山拾山货、在河沟捞鱼习以为常,导致孩子摔伤、被野兽伤害、溺水、被侵犯、被拐卖等意外发生,缺乏安全意识,没有防范和自救能力。
5.接人待物方面
与城市相比,农村小学生更缺乏礼仪知识,接人待物缺乏良好的引导,有的孩子说话粗鲁、满嘴脏话,但是没有得到纠正。
二、造就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原因分析
1.农村生存艰难,“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相比城市,农村整体经济条件落后,农村小学生从小目睹父母生存不易,对生活艰辛有体会,很多家庭有两个孩子,懂得要体贴照顾兄弟姐妹。有数量较多的留守儿童存在,有的年纪轻轻担当起照料(外)祖父母、弟妹生活的重任。
2.对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农村教育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就农村教育的现状来说,教育的提升体现在农村师资、校舍水平等硬件的提高上和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功利性重视上,还没有认识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存在这个教育认识盲区。
3.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
许多小学生家长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外出打工,家中留下老人和小孩,甚至只有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留守儿童在成长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和有效引导。出现的不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外出打工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对孩子有所亏欠,只能用物质来补偿孩子,对孩子的精神世界和性格、行为习惯养成认识不足也无力照顾。这也是很多留守儿童性格自闭、行为粗鲁、学习能力差、生活上不能很好照顾自己的原因,甚至发生很多留守儿童被侵害、被杀害的事件。
4.家庭教育理念落后
父母是孩子行为习惯最有效引导者,但是农村父母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现代育儿和科学教育理念没有什么认识,许多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孩子教育的理解是:努力赚钱供孩子读书、考上大学离开农村。文化课成绩好坏成为衡量孩子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对孩子性格养成、习惯培养、行为纠正没有概念,认识不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甚至充当了孩子的负面榜样。
5.学校与老师没有充分发挥引导培养作用
许多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条件艰苦,没有师资,由民办老师代课,教学条件差,先进的教育理念无法贯彻与实施。小学教育考核标准为入学成绩,许多学校与老师只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文化课教育中去,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不多。
三、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措施
1.肯定、发扬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农村小学生呈现出的勤劳、善良、努力等良好的性格、行为习惯要加以肯定,发扬光大。让这些祖国的新一代能真正成长为正直、勇敢、有责任心的人,保持自身的优良品质,成为家庭的支柱、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2.加强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对于家长,使其真正明白对孩子一生来说健全的人格远比学习成绩重要,而健全的人格则需要在小学阶段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奠基。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希望其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多加以关注和引导,从自身做起,给孩子一个正面的榜样。建议平时多关注一些教育知识,明白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
对于学校,则要承担起教育的社会责任,更加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针对小学生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制定一些措施,如树立一些学习习惯好、卫生习惯好、礼仪习惯好等某一方面行为习惯好的先进榜样,引导其他小学生向榜样学习,或者结成“一对一”对子,互相提高。
3.特别关注留守儿童
一是与学生家长沟通。给家长提出建议,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关键阶段,建议能就近务工的就就近务工,不能就近务工的,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除了生活问题,也要关注孩子思想、性格的发展,走进孩子内心深处。通过QQ群、微信、短信等方式,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孩子情况。二是与留守(外)祖父母沟通。希望他们在照顾好孩子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性格和日常行为习惯,不要一味溺爱孩子,做好教育引导。三是留意留守儿童的行为举止。从生活上关照他们,行为习惯上引导他们。
4.设立日常行为引导课程
很多小学生出现了不好的行为习惯是因为他們不懂这方面的知识,缺乏有效引导。可以根据教学情况,每周安排一到两节生活课程,教授良好的行为习惯,传授科学的生活方式,如礼仪课、卫生课、安全课、保健课、劳动课等,传授方法和技能,使学生能详尽地了解到相关知识并且加以反复练习。
参考文献:
[1]蔡淑真.浅谈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8):129-130.
[2]徐可祥.农村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摭谈[J].学周刊,2014,(35):68.
[3]周士同,张淑敏.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教书育人,2015,(0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