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技推广的转变
2015-05-30刘宏生
刘宏生
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工作在农技推广的一线,尤其2009年国家实施基层农技推广项目以来,作为一名农技推广员更加接触农技推广工作,同时深深了解到技术推中的问题。今天我就农技推广的转变谈一下自己的观点、感受和方法。
首先了解一下农技推广的含义。
农技推广,就是农业科技工作者将新政策、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将科技成果迅速地传播给农民群众,是将具有创新性、领先性、启示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实际,使之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农业技术推广是连接技术创新与技术需求的纽带。
农技推广员面临的现状:
1、农业技术使用者的改变:
1.1合作社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地调整和土地流转,农业合作社日益发展起来,他们逐渐变为农业技术需求的主要者。
1.2妇女、老人 在没有土地流转和合作社地方由于农民进城打工妇女、老人成为农业的主力。
1.3由于农技推广途径的发展,农业技术使用者具有更多的选择。农技推广员将面临优胜劣汰。
1.4农业技术使用者具有的技术水平高低不同。
2农技推广员自身的转变
2.1、农技推广人员不仅是技术推广员也是农业政策传播源和践行者,作为农技推广员,首先应该是党的农业政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2.2、农技推广人员不仅是指导者也是学习者和实践者。
首先,要自觉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其次,要多实践。
3、农技推广中应注意转变什么
3.1农技推广的转变首先是语言的转化。语言的转变其本质就是将专业术语转化为地方的统俗语言。
3.1.1基层农机推广的对像大多数是农民,他们一般文化水平比较低,尤其近些年来,很多青壮年进城打工,农业的操作大多为老人、妇女。对这些人农业技术的专业术语就是天书,这就造成即使推广授课内容再好他们也听不懂,弄不清。
3.1.2农技推广的转化是农技推广员自身提高的表现。语言的转化要求推广员充分理解专业术语和通俗语言的对应,要求推广员完全理解透农业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转化、才能正确转化。
3.2、农机技广 由农业技术讲述转变为农事操作、农业经验的实际应用和操作。
3.3农技推广是农民农业技术的纠正、农业技术误解的诠释、补充与说明。
随着农业技术的推广,由于农民对技术理解不透很容易造成失误。同时由于农资经营者为销售产品的片面宣传使农民对农业技术很容易产生误解。
3.3.1有些技术农民早就使用,但是由于使用不当或者人力、物力不到位而造成农业技术的使用虎头蛇尾。例如:棉花的地膜覆盖,很多农民后期不揭膜,他认为地膜能够保水,后期棉花植株高大需水多了,既然能保水不是更不应该揭膜了吗?然而实际结果是前期棉花长势良好,而后期棉花早衰,最终产量不高。
3.3.2农资市场放开后,农村的农资经销店很多,但是很多农资经销者的技术水平并不高,尤其是一些农资经销商只注重宣传自己产品的优点,而闭口不谈自己商品的缺点,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可能造成农民的误解和使用的错误。
3.4、农机推广是粗枝大叶农业技术到细微的转变
随着农机推广深入,农民对有些技术已经有所了解,但是并不是很透彻,
4、农技推广方法的转变。
在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地域、生产条件、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应综合考虑推广的具体内容,数量,考虑推广对象的文化素质和对新生产技术的接受能力,以及推广活动时间的长短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应根据不同的技术成果,不同的需要,选择一种或几种相互应的农业推广方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4.1 农户传播法 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利用农户间接触时间长、询问交流、闲谈之间无形的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
4.2 集体指导法 在同一地区、生产和经营方式相同的条件下,尤其对于合作社、家庭农场采取示范、培训会、参观等考察方法,集中地对农民进行指导培训。
4.3 个别指导法 推广人员与农民单独接触,研究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此方法针对性强、解决问题具有直接性,对结构调整中的新兴产业特别适用。
4.4农户访问 对于首次推广,农户访问利于推广人员从农户获得直接的原始资料,可与农民建立友谊,保持良好的关系,容易促进农户使用新技术,利于选择示范户及领导人员,增加其推广方法的效果。此方法要求做好事先准备、根据农作物季节的农时进行、当场和预见以后可能需要解决问题等方面。
4、5办公室访问 办公地点要容易找,要具有值班制度,不让农民跑空腿,要对农民热情,尽量帮助农民解决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和难题。
4.6 qq信箱、微信交流
4.7 电话咨询
4.8网络服务
4.9田间约定 推广人员与农户就农技推广中一些事项做好约定。
4.10 农技推广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农技推广的工作中,要根据实地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推广方法,或多种方法的综合利用,利于先进技术尽快地转化为先进生产力。
作为农技推广人员时刻注意自身能力和工作方法的提高和转变,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才能不被淘汰,才能更好的为农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第 151 页.
[2] 林蕴晖,顾训中.人民公社狂想曲[M].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061800 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