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5-05-30黄丽华
黄丽华
滑县是粮食生产大县,区域面积1814平方公里,耕地195万亩。常年粮食种植面积270万亩以上,总产130万吨以上,素有“豫北粮仓”之美誉。2014年,全县粮食种植总面积达到280.41万亩,总产143.54万吨,其中玉米面积104.7万亩,平均单产529.9kg。从生态条件看,本区域光照充足,积温适宜,雨量适中,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是玉米的较适生区,稳产系数0.85,且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现根据本人在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提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一、玉米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玉米种子多乱杂
玉米种子的质量是玉米种植的重中之重,只有优良的玉米种子才能为玉米的高产提供保障,但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玉米种子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较多,玉米种植户购买这样的种子,根本就不能保证玉米的高产,严重时还可能造成玉米种植的大面积绝收,玉米品种过多,眼花缭乱,就滑县本区域内2014年市场200--300品种,宣传广告铺天盖地,令老百姓无所适从,这些品种在生产中存在或多或少的缺点,很难发挥整体增产作用。
1.2种子质量达不到单粒播种的要求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及玉米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玉米麦垄套种面积逐年下降,麦后铁茬直播面积(单粒播种)逐年扩大,据农业部门调查, 2014年,玉米麦垄套种面积占23%,直播面积占77%。由于市场上玉米品种繁多,种子质量参差不齐,农民对种子质量的认知不够,使一部分达不到单粒播种的种子进行了单粒播种,造成玉米缺苗断垄。
1.3播种质量差,出苗不整齐
1.3.1播种量过低。由于机械播种面积大,采用单粒播种,每亩播种量不足1.5kg,若土壤墒情和部分种子发芽势高低不齐,幼苗顶土能力不同,造成苗期大小不一,整齐度较差,甚至缺苗断垄现象较为普遍,达不到合理的密度。
1.3.2机械手操作水平不高。由于播种机手经验不足,或田块整理不够平整,导致下籽不均匀,播种深浅不一,出苗不齐,出现大小苗或缺苗断垄现象。
1.3.3播后苗前没有及时防治病虫害。小麦收获后,一些病虫会向玉米上转移,玉米苗一出土,若被灰飞虱、蓟马等为害,引起玉米粗缩病或心叶不能正常抽出,造成缺苗断垄。
1.4水肥投入不合理,管理粗放
随着玉米“一增四改”技术的推广应用,玉米施肥逐渐科学化、合理化,但仍存在“一炮轰”显现,有的农民播种时肥料一次性施入,浇过一遍水,打过除草剂就不管了,到收获的时候才回到农田,导致玉米生长季节缺乏管理,生长期杂草丛生,缺肥少水;还有化肥在施用中,大部分仍采用表面撒施,利用率低。造成玉米后期缺肥现象严重,穗小,粒小,秃尖,产量较低。
1.5后期病虫害防治率低
由于玉米中后期褐斑病、顶腐病、玉米螟、棉铃虫、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发生较常见,但此时玉米植株已较高,人工和一般机械施药不便,农民都采用不管不理,任其发展,病虫害大发生年份引起玉米大面积减产。
1.6玉米苞叶发黄就开始收获,造成玉米后期灌浆不实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对策
2.1选择优良的玉米种子
希望执法部门加大种子监管力度,杜绝杂、劣、差种子流入市场;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农民掌握识别种子优劣的方法;购回的玉米种子,要进行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播种前对种子进行人工挑选,剔除烂子、瘪子。
2.2提高播种质量
树立“七分种、三分管”观念,狠抓播种关,根据品种特性,合理密植,达到苗齐、苗匀、苗壮;大力发展农业机械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由通过正规培训、经验丰富的机械手进行统一播种,以达到播种均匀、深浅一致。
2.3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麦收后及时进行杀虫除草,最好采取病虫害统防统治,搞好一喷多防,提高玉米全苗率。玉米后期,大力发展飞机防治和释放天敌等防治方法,进行统防统治,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危害程度,提高玉米产量。2013年在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区开展了人工、飞机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利用车载式风送远程喷雾机对玉米示范基地进行锈病、红蜘蛛、蚜虫防治。均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比不防治区增产15%以上。
2.4科学运筹肥水
生产中,改“一炮轰”为“分期”施肥,既满足了玉米生长需要,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第一次随机播亩侧施纯N 12.5公斤;P2O5 4公斤;K2O 6公斤;第二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亩施尿素15公斤;第三次在灌浆期亩追尿素10公斤;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也可推荐施用缓释肥等新型肥料,一次性随播种施入,起到省力、省时、高效的效果。
2.5推广玉米适期晚收技术
充分利用玉米生长后期的光温资源,在玉米苞叶发黄松散、干枯时,即籽粒乳线消失、基部黑色层出现时收获。与常规收获期相比,推迟6-8天,可增产10%左右。
(作者单位:456400河南省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