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方女性主义教育观
2015-05-30吴芙容张芬芬
吴芙容 张芬芬
【摘要】女性主义教育研究就是用女性主义的独特视角来研究教育问题。他们对传统教育中的性别化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倡导建立性别公平的教育模式。本文在从概念、基础以及内容几个方面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进行理解之后,对其进行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性别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教育
作为女性主义教育根源的女性主义最早是指以消除性别歧视,改变女性被压迫地位为目标的社会运动,后来发展为从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事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的统称。而女性主义教育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批判父权制下的男性中心教育观,强调女性在教育中的地位,倡导两性之间的教育公平。
一、女性主义教育的基础
(一)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
女性主义教育的兴起与女性主义运动的三次浪潮有着密切联系,其产生的思想基础就是女性主义。具体来说,女性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可以从女性主义的五大思想流派来探究: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他们主要关注的是自然权利、公平和民主,其核心问题就是争取妇女在政治、教育、就业等方面的权利,他们强调男女两性在教育中的机会平等,主张通过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以消除教育中的性别歧视;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们认为父权制是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而在父权制的统治下,学校所授的课程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课程,这种男性中心的教学机制不仅重复着男尊女卑的两性规则,也复制着男性对知识的垄断,所以他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社会结构,促进两性权力平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早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修正和补充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女性主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他们提出父权制和资本主义共同决定了的女性的受压迫地位,而当下的教育体制也不仅仅是一种男性中心的教育模式,也是一种阶级分化的教育模式[1];黑人女性主义出现于19世纪,他们认为性别、种族、社会符号和社会制度是紧密相联系的,而教育中的种族歧视往往比性别歧视更恐怖;20世纪80年代后期,后现代女性主义开始在法国出现,他们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研究女性主义,在教育中倡导多元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2],认为学校教育要不断促进女性批判意识的觉醒,提高女性意识,以解决教育中性别不平等问题。
(二)女性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1、人性论基础
(1)性别与社会性别
性别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生而具有的为男为女的事实。弗洛伊德曾在他的《精神分析引论》中提出一种“阉割情结”,他认为这种与生俱来的性别差异导致了男性对女性的鄙视和女性与生俱来的“自卑”,而这种性别差异导致的两性心理不平等正是父权制形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此外,在传统的伦理观中,男性代表着理性,女性则是感性的化身,男性的道德核心是公正和公平,女性的道德则表现出一种关怀的倾向。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他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女性的道德只能发展到第三阶段,因为女性与生俱来的感性,所以不能达到和男性同样高的道德水平。而基于这些生物学意义上的差异,人们认为女性在力量、天赋、理性、道德、智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男性,这种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的社会话语盛极一时,人们坚信女性应该认同并接受贤妻良母的价值观念,女性的美德在于婚姻内对男性的依附和顺从。女性主义者对这种“生物决定论”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他们认为,在传统的伦理学中,理性被建立在了男女二元对立的观念之上,理性被性别化了,是一种充满着性别歧视的理性,而用这种理性来分析道德,道德也被赋予了男强女弱的性别价值序列,使得传统道德有充分的理由来贬低女性。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赋予两性的意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在父权制的符号系统中,女性被建构为虚无,那么女性当然就不存在,相应的男性也就不存在,因而性别差异也就不存在,性别差异仅仅是区分的结果。所以他们认为女性问题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造成女性被压迫地位的并不是生物因素,而是社会经济、语言结构和社会制度。
(2)女性主义的自我观
自我是当代哲学讨论的核心概念,它不仅关系到人们如何界定自我的價值观,也关系到人们在自我利益、自我实现等方面的自我意向。就女性主义角度来说,自我观直接关系到女性主义哲学对人格、认同和行为者等关键问题的回答,对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女性主义者认为应从关系中的自我、他者与分裂的自我、身体的自我、生态的自我和体验与关怀的自我五个方面构建一种自我观。他们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她们也处于一种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联系之中,不是一种孤立的自我。而且,女性不是追求欲望的最大化的“经济人”,她们也有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需求。而这种自我的实现不是建立在对他者的贬低和对自我的夸大之上的,而应是在各种联系中寻求一种平衡,是一种关系中的自我的表达。
2、女性主义认识论
女性主义认识论是指以社会性别为分析角度所形成的关于认识的理论。女性主义者认为传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和理性主义认识论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将女性排除在了认识论之外,充满了对女性的偏见,所以他们提出了女性主义经验主义、女性主义立场论和后现代女性主义三种认识论,批判传统认识论二元对立模式下暗含的性别价值序列,试图建立一种女性主义认识论,探讨性别在认识概念、认识主体和知识证明等方面的影响,倡导赋予女性认识主体的地位。
二、女性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父权制下,传统的教育中是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教育。教育充当着维护父权制和男性地位的工具,传递着一种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价值观念,它不断复制着男性对知识的垄断和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同时,传统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刻板印象。一方面,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把女性排除在外,更将其构建成为男性想象中的形象,否认了女性确实具有的真实女性特质;另一方面,传统的教育中,父权制对课程进行着绝对的控制,忽视了女性及其所关注的问题。此外,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偏见,教师的关注点始终集中在男学生身上,忽视了女学生的价值与需求。女性主义对传统教育中的这些不合理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们认为想要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就必须采用女性思维方式来组织教育,平等的看待女学生,正视女性的特质,建立一种女性主义自己的课程,实现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具体来讲,他们从教育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教育研究观和教学方法观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教育目的观
女性主义批判传统教育的大而化之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目的的设立要注重人性,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智力、个性等个人状况是千差万别的,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学校和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关爱教育,给予学生充分的发展机会。同时,他们提倡对教育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学校教育并不是改变学生身份的一种方式,而是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渠道,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取一种生存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当前的幸福。
(二)课程观
父权制下的传统教育贯穿着男性中心的价值取向,将女性排除在了课程设置之外,具体表现为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着性别偏见和性别刻板印象。例如,在教科书中女性形象出现较少,某些被认为男性更具学习天赋的学科尤为明显。而且,在教科书中男性往往被塑造成了令人尊敬的形象,女性则通常扮演着难以让人产生好感的角色。英国学者G.沃尔福德经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学校的物理学教材中男性图片是女性图片的四倍,而且这为数不多的女性都是以非科学家的身份(例如家庭妇女、护士)出现的,其表情也令人震惊、恐惧。这种课程设置中的性别偏见不仅可能导致女性疏远某些缺乏女性经验的学科,也可能让正在成长的孩子以教科书中的这些形象作为自己的学习样板。女性主义认为正是这种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课程内容导致了女性在教育中处于次要地位。同时,作为性别再生的重要渠道的课程控制也牢牢掌控在男性手中,使得女性学习更具难度,所以女性主义者试图构建一种女性主义课程观,以消除课程中的男性霸权,谋求女性解放。
(三)师生观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是领导被领导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这种僵硬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往往屈从于教师的权力和权威之下,而忽略了他们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因而女性主义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尤其是女性学生)的经验和感受,认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教学中需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经验和知识,主张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师生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当然这种平等的关系也并不是绝对的平等,教师身上肩负着比学生更多的责任,教师需要有足够的包容精神,指引学生自由探索,鼓励学生营造一种自由的、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积极的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质疑。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成为有批判思想和创造力的学习者,也能通过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四)教育研究观
女性主义研究观表现出了很强的反思性和建设性,具有明显的反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唯科学论的男性霸权的特征。实证主义认为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他们强调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但女性主义认为实证主义在研究“人”时将其视为可操作的事物而忽视了人的主体意识。事實上,因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性别、种族等不同,在研究中研究者很难保证不受自己偏好的影响,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研究对象,所以这样的研究并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价值中立性和客观性。在教育研究中亦是如此,他们认为在教育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斥着研究者的价值观念和性别角色意识,所以女性主义主张以定性研究法取代实证主义研究,在教育研究中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反对研究者的认识论特权、价值观念和性别角色意识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三、评 述
女性主义教育将性别意识引入教育研究[4],从女性独特的视角出发,运用女性主义方法研究教育问题,为我们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大大促进了女性教育的发展。但是女性主义在批判传统教育时,过分强调女性经验对于认识的重要性,对男性经验与女性经验的关系缺乏明确的考察,存在着诋毁男性经验的倾向,甚至认为女性的思维方式才是引导人类走出危机的唯一思维方式,这种女性主义认识论实质上也存在着性别偏见,我们要避免这种矫枉过正的倾向。
参考文献:
[1]王永军.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对教育传播的价值[J].教育传播研究,2011(11):34-35.
[2]周群.女性主义思潮对现代西方教育的影响[J].全球教育展望,2011(3):72-74.
[3]肖巍.女性主义教育观及其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牛腩森.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观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