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需要“生活化”
2015-05-30王治国
王治国
【摘 要】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过健康向上的生活,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掌握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方法,更多地把生活的素材引入到課堂,多渠道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切实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对新课程改革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生活化 活动教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校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为生活而教育”。他的这一系列思想,对于今天的课堂教学改革仍然具有普适性和指导意义。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思想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整合所追求的结果,也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新挑战。
一、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内涵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内涵是指: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工作中,通过对学生所熟知的生活视点及实际的生活经验与社会知识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知识要点的传授,将生活中的实际经验进行政治化,以知识源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最大化的观察生活、贴近生活,分析感受生活,以获取多样化的生活体验,并从中领悟思想品德的真谛与内涵。
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构建是由新课程改革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求和初中生主体观念的形成共同决定的。新课改强调课程与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要以学生为本,强调人文性、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新课程改革针对思想品德教学明确指出:在当前的思想品德教学工作开展中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从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统筹考虑,将政治理论视点同现实生活的主题做到密切结合,进行构建理论逻辑与生活现象相结合的课程模块。为学生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大的空间舞台,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具备现实生活为支点基础,以此彰显出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
思想品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工具,能够有效推进学生个体对人待事的思考评判能力,并逐步形成一套自身的理解看法。授课时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整体效率。
对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而言,新课程改革要求其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上要做出改变,逐步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因此,课堂教学要逐步实现教学生活化。
三、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生活化教学”的主要措施
(一)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教学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以学生为本,着眼学生的实际生活,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第二,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第三,基于生活,融入生活。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以及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的教学理念,以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为原则,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实施教学生活化。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 “生活化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将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有助于使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单化,深奥的教学内容通俗化,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枯燥的教学内容生动化。唯有如此,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才能使教学效率最优化。
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校园课程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最熟悉、最亲切、最感兴趣的内容,是该课程最好的课程资源。第二,社会中的教学资源。 第三,家庭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三)教学策略生活化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现有知识水平,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课堂注入鲜活的素材,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
1.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必经之路。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而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实现思维转换并帮助学生融入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感知,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入手,使新课的导入生活化。
2.教学情景生活化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主体对学习内容探索,不断改进已有认知和经验、建构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在教学中找出教材和实际的结合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观察并思考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建立思想品德学习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模式,建立以生活逻辑为基础的学科逻辑。
3.课堂练习生活化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生活化的课堂练习在设计时就要求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置身于有趣的生活情境中,探索生活中的学科知识,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活动生活化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生活化的活动,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活动教学法,也称活动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都应该有目的的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生活化教材的引领下,教师应该积极践行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打开探索世界的窗口,缩短学生与事物的时空距离,增加真实感,促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体验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实现教师教学、课堂学习和生活感悟三者间的有机整合。
参考文献:
[1]张娜.《构建生活化的政治课堂》.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4.
[2]吴从清.《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小议》.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3.
[3]黄立杰.《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轨迹探寻》.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5.
[4]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