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5-30曹妮
曹妮
一、数学课程领域的背景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洁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在七至九年级这个学段,学生重点学习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知识,探索数、形及实践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的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知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的心理特点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开始由占主导性地位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观察、记忆、想象等诸能力迅速发展。凡是都能希望亲自参与,经历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过程。情感指向日益广泛,既有社会情感,也有自我认识的社会体验,需要与人合作交流,从中体会自我价值。行动依赖性减少,性格朝稳定、成熟的方向发展,可塑性大,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行为选择方面的无意识和习惯性逐渐减少,较多的体现出主观能动性,希望有机会表达个人的独到见解与思想。
有自我支配意识,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但又未脱稚气。心理闭锁与孤独、苦闷,渴望理解、充实。既有独立性,又需要他人的正确引导。
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偏重书本知识;课程评价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课程评價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这一状况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为此,要求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新课程标准设计思路、目标及建议可以看出,决策者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且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评价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在新教材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有极强的责任心、过硬的基本功、全面的素质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而目前教师队伍还急需加强,尤其是一些普通中学,人才奇缺。
应试教育的影响。中高考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学生家长紧盯分数,学校也在疲于提高成绩,结果考什么教什么,使课改大打折扣。
良好的社会环境没有形成。教材中许多实践性的活动需要到社区、工厂等地调查、统计,但很难得到社会的支持,活动难以开展。
学生素质的影响。父母对成长中的独生子女包办代替过多,部分学生有惰性思想,缺乏努力钻研与吃苦精神。
评价体系不健全。仍然是旧模式的以考代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难以评价。
四、完善和改进教学的几点建议
加强长期的、有效的师资培训,重视学校间、教师间的合作、交流、研讨,共同提高。使用新教材之前,各地大都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培训班,而大部分授课教师却没有实践经验,使培训走了过场。新教材的研究应是长期的,深入人心的。所以,在真正落实师资培训的同时,加强校内教师集体办公、研讨、专题讨论,倡导学校间的相互交流等,往往更加切合实际。
振兴经济,淡化文凭,重视实际能力,从而真正缓解升学压力。只有社会经济更加繁荣、高度发展,就业岗位增加,才能从源头上真正缓解升学压力,淡化文凭,还数学教改一片蓝天白云。
建立健全评估评价体系,使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评价不仅应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应重视对学习的过程、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评价。例如,学习过程的评价可包括: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有学好数学的信心,能迎难而上;是否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是否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等。同时,评价的主体和方式也要多样化。如,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家长评价等相结合,形式可以以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小论文、活动报告等诸多方式相结合。总之,都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重视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学习型社会,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吧,引导学生参与社区的互动,尤其是教育活动。这就需要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的社区。乃至学习型的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