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015-05-30张国强
张国强
摘要:目前,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渐开始重视导学式教学法,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本文主要对导学式教学法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应用研究
一、导学式教学应用的意义
导学式教学注重的是把教、导、学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掌握、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导学式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因为学生的个|生和特点都不同,而教学恰恰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过程,因此,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学式教学就充分地体现了这方面的优势,导学式教学能让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并且能自主进行探究、发掘,最终解决问题。
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法,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的过程简单来说可以分为“教”与“学”,要想让其完美地结合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做好引导教学,而导学式教学则体现出了这一点,能够促进教与学相互结合,导是教学的前提,完成学习任务是引导的目的,它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沉闷,构建了自由、活跃的教学环境。
二、导学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分析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导学式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做好与学生的沟通,要活跃课堂气氛,适当地提出疑问,为学生建构一个有活力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与实际生活有紧密的联系,这样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有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同时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1千米有多长”时,就可以问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如,“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步,100米大约有多少步,“估一估”1000米大约有多少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以代数、统计、几何为主,并且数学的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很难有效理解数学知识,但是导学式教学则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式教学,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尤其是教师讲解一些重点以及难点知识时,引入生活实际知识,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灵活运用。
三、导学式在数学知识结构中的应用分析
在进行代数教学时,要注重学生数感、符号感、估算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知识经验薄弱的情况,合理引用导学式,强调引导过程的新颖与童趣,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引导。在概率与统计方面,教师应考虑学生对大量统计数据的畏难情绪,教学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在学生遇到大量数据产生抵触或是放弃时积极地加以正确地引导和鼓励。例如,在学生对当前的学习内容产生厌烦时,教师可以把问题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例如,如果让学生搜集统计我国的人口,要统计的信息量大而且复杂,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统计本班学生家庭的人数,由于关系到自己和同学,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有明显提高。
教师在进行几何知识的讲解时,要为学生树立一个空间的观念,从而促进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几何的空间框架,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传统的几何教学着重强调计算能力,而忽视了空间理念的形成与培养,新课标增加对空间图形的形状、位置以及空间推理知识的学习,促进小学生空间观念培养与提高。例如,在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两个体积相同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透明容器,再让两名学生拿着相同体积的水,分别倒入容器中,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其有什么不同和特点,然后再引入课题。最后,在综合实践的部分,教师应该着重注意知识的实用性和教学的实践|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法,不仅符合新课标改革的要求,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所以教师要将导学式和小学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小学数学教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