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岁的中华第一笛在此
2015-05-30王瑾玉
王瑾玉
走进第一个展厅——中国古代乐器展厅,首先印入眼帘的便是古代乐器中历史最悠久的乐器:甲湖骨笛。这支小小的笛子由丹顶鹤的尺骨制成,是我国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1979年秋,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甲湖村的小学教师贾建国带领学生到堤外平整土地,无意间发现了散落在地上的石斧和破碎的陶片等。贾建国猜想这些可能是新石器时期的遗物,于是和学生们一同将这些东西收集起来,送交到了县博物馆。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贾建国的这一举动,引出了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贾湖遗址”, 甲湖骨笛便出土于这里。
在一座编号为M282的墓葬里,人们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尸骨以及60多件随葬品,在400多座墓葬中最为丰富,在墓主人左大腿一侧摆放着这支骨笛。考古学家迫不及待地抹去骨笛上的泥渍,吹了起来。骨笛复鸣,那划破天际却并不悦耳的声音把满场的民工逗得前仰后合。
这支距今有8000年历史的笛子,究竟应该横吹还是竖吹,还曾引起了专家们的争论。“笛”在汉代之前多指竖吹笛,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竖吹的笛子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为笛。为了一探究竟,考古专家张居中和其他专家一起携带着神秘的骨笛前往北京,请中国古乐器专家萧兴华鉴定。经过测音,萧兴华认为古笛已经具备音阶结构,可以吹奏旋律。为证明判断,萧兴华请来了笛子演奏家们试吹。演奏员手持骨管,不断变换吹奏角度,反复试吹,终于用竖吹的方式吹奏出了音阶。在一片喝彩声中,专家们一致认定,骨管就是乐器,可称之为“骨笛”。此后,经严格的科学实验证明,甲湖骨笛不仅已经具备音阶结构,而且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乐曲。资料证实,到目前为止,甲湖骨笛是世界上出土年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现在还能用以演奏的乐器实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
编钟:神奇的双音
听完甲湖骨笛的故事,我不禁惊叹几千年前的中国人对音乐竟已有如此的认知。刚回过神来,便被馆内最大型的乐器——仿曾侯乙编钟所吸引。
这组编钟是战国早期的文物,1978年从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出土,原件被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系仿品。它由64件钟和1件镈组成,总重量达2500多公斤,是迄今所见规模最大的编钟,音域跨越5个八度, 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
其中最让我感到惊奇的便是曾侯乙编钟的结构设计——每个钟都能发出双音!也就是说,敲击其“正鼓部”或“侧鼓部”能发出互为大三度或小三度的两个不同音高。看到我们满脸疑惑,老师解释起来。原来,编钟能发双音是因为它的合瓦形状。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相干扰。也许是因为过于复杂,汉代以后编钟的制造技艺就失传了。今天人们借助现代科学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编钟的奥秘,领略古人智慧的光辉。
在中国古代乐器展厅中,还有一样引人注目的展品,便是展厅中心玻璃柜中展出的复制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藏品——唐代四弦曲项琵琶和五弦直项琵琶,它们镶嵌着光彩夺目的螺钿、翡翠和玛瑙,通体透发着珠光宝气,精美绝伦。它们不同于现代的琵琶,只有几个简单的“相”,也就是说,发出的音符不像现代琵琶这样丰富多彩,演奏时是横抱的,用拨子演奏。
民族乐器中的洋玩意儿
中国现代乐器展厅展出的是我国当代正在使用的民族管弦乐器:笛、笙、唢呐、琵琶、阮、扬琴等。这里刷新了我的认识:唢呐、胡琴这两种极具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乐器,竟然不是中华文化中土生土长的乐器!
唢呐最初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语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3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由于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逐渐成为广大人民喜爱的乐器。
胡琴,顾名思义,是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胡人”的乐器,同样是从波斯、西域传入中原。随着宋、元的杂剧、散曲和南戏的盛行,渐渐成为戏曲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后衍化出很多形制:如琴面为木板振动的板胡、皮膜振动的二胡。除了京剧乐队的京胡和京二胡之外,在各地戏曲乐队中,河南坠子所用的坠胡,秦腔的板胡,江南一带沪剧、越剧、锡剧、淮剧等戏剧伴奏中的主胡等也由胡琴衍生。
洞钦声势无敌
在少数民族乐器展厅,我看到了祖国各少数民族五彩缤纷的管乐器和弦乐器,其中最令人震撼的,当属藏传佛教的法器——洞钦,汉语称之为莽号,在藏族地区已有1100多年历史,16世纪随藏传佛教一起传入内蒙古地区。
洞钦通体铜制,有大小两种,小者长150厘米左右,大者长350厘米左右。演奏时,一僧侣双手扶持筒钦上节,两唇紧贴号嘴送气发音。在寺院里多将喇叭口置于地面、木架或经堂顶层正面的矮墙上;在广场或行进中演奏时,则由另一僧侣手提绳带或肩扛喇叭口站立或行进。每支筒钦可发3个乐音,音高不一,音量洪大,音色粗犷、低沉而威严,仿佛具有一种所向无敌的气势。
尺八源自中国
外国民族乐器展厅展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民族民间乐器,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尺八。在大家的印象中,尺八是日本土生土长的乐器,但它其实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尺八原是我国唐代形如洞箫的竖吹笛,由宫廷乐工吕才创制十二支一套的竖笛,被宫廷推荐用作律器,因其中的标准笛为一尺八寸,故称“尺八”。早在隋唐时,尺八便是宫廷中的主要乐器。发展到宋代形成五孔尺八,并经由当时日本的遣唐僧东传日本,保留至今。它的技巧复杂、音色独特而有古味。在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还保存着我国唐代传去的八支唐式尺八。
甘美兰发雷声
在外国乐器展厅,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被一整套金壁辉煌的乐器所吸引,这是印度尼西亚的甘美兰。
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历史最悠久的一种民族乐器,也是世界音乐文化中独特的以击奏乐器群为主体的乐器,包括罐锣、吊锣、铜排琴、木琴、竹琴、桶鼓、框架鼓等。印尼爪哇岛上曾经有过20000个甘美兰乐队。
同中国古代礼乐的教化作用一样,甘美兰乐器的音乐功能与社会功能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对社会功能的倾向会导致音乐功能地位的上升。譬如,锣在甘美兰中是受到特别尊崇的乐器,制锣的工匠亦被赋予神奇的魔力。无论从精神还是经济的价值上说,锣不仅是甘美兰中重要的乐器而且是主体乐器,诗人们将锣声喻为隆隆的雷声或是澎湃的海涛。
责任编辑:徐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