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
2015-05-30韩卫红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的目标,也是长期困扰大学英语教学界的一个主要问题。文章分析得出了造成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不足这种现状的症结在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整体语言观”的缺失,提出了以语用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的构想,并通过开设《语用学理论与语言交际》公共选修课论证了可以而且应该以语用学理论为指导,构建学生“整体语言观”,培养和提高其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关键词: 语用学理论 整体语言观 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实践
200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提出了“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标志着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实践,笔者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自2006年起,开设《语用学理论与语言交际》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构建英语语言使用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开设《语用学理论与语言交际》课程的必要性和目的
虽然全国许多高校陆续开展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但是,总体而言,尚未充分体现出以“加强实用性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1]为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大学英语教学投入与成效不成比例,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造成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能力培养效果不佳的原因,不在于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不足,而在于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整体语言观”①的缺失。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对于语言实际使用能力的培养,仍缺乏系统的介绍和引导。导致学生对语言交际没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不知道语言交际是怎么进行的,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应该怎样交际,其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不能准确地理解交际对象的话语,不能准确地把握语篇的含义,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这是问题的症结。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有效的理论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是费时低效、事倍功半的。用什么样的语言理论指导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并不等同于语言实际使用能力,知识向能力的转变需要一个构建的过程,母语习得者是在语言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无意识的习得而完成这一构建过程的。对于二语习得者,尤其对于大学生这样的成年二语习得者而言,应该而且可以借助语言交际理论,有意识地完成这一构建过程。
语用学研究的是具体语境中的具体话语的理解和使用,揭示的是人们语言交际行为的规律。现代语用学始于语言哲学家H.P.Grice的研究,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内经过引进、消化和吸收,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也已日臻成熟,完全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构建英语实际使用能力。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实践,笔者以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现代语用学理论为指导,编写教材(讲义),开设《语用学理论与语言交际》(以下称《语》)公共选修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建立“整体语言观”,使学生对语言交际的原理和方法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让学生在交际理论的指导下习得交际,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二、课程的理论基础及主要内容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Austin[2]于1962年提出,后经Searle[3][4]修正和发展而成的一种阐述语言交际本质的语用学理论。该理论指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是由三个维度构成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话语交际的本质就是要实施“言外之力”,达到“以言成事”的目的。其中,间接语言行为理论对于实际语言交际具有指导意义。使用间接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交际就会更礼貌、更委婉、更得体,也就更容易达到交际目的。
合作原则(CP)是Grice[5]P26-27于1967年提出的阐述人类语言交际基本规律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包含“量、质、关系、方式”四项准则。CP指出,人类的语言交际是合作的,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或者最起码有一个共同接受的方向。在谈话过程的每个阶段,交际双方都应该按照交际目的或方向的要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遵循CP是话语生成与理解的基础,通常交际双方遵循CP及其诸项准则进行交际和话语表达,获得话语含义的理解;交际双方也可以在遵循CP的前提下,通过故意违反其中某一准则或某些准则,表达和推理出会话含义。
针对实际交际过程中,人们为什么要在遵循CP的前提下,故意违反其中的准则来表达特定会话含义的问题,Leech[6]指出,这主要是出于礼貌的考虑,进而提出语用学理论中“得体、慷慨、赞誉、谦逊、一致、同情”六条准则。实际交际中,遵循礼貌原则的目的在于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与良好关系,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和交际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联理论是D.Sperber和D.Wilson[7]在1986年提出的阐述人类交际推理理解的一种语用学理论,1995年他们又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该理论在现代语用学和认知科学的基础上,从人类认知的角度,阐述了话语交际的生成与理解的推理过程。它有两条基本原则: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当交际者提供一个明示刺激,表明希望传递某一意图,交际对象据此推断出该意图时,推理交际就获得了成功。
现代文体学是研究语言表达方法和表达效果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在适当的场合使用适当的语言,使言语交际具备最佳表达效果。人们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表达,总是要根据交际对象、目的、场合的不同,得体地进行表达,以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胡文仲[8]P15-17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汉、英社会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对于中国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而言,遵循跨文化交际原则,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构成了现代语用学理论体系。《语》课程就是介绍上述理论的基本内容,以促进学生英语实际使用能力的构建。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六部分[9]: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如何以言行事——言语行为理论
第三章 语言交际应遵循的原则——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
第四章 如何表达和理解话语——关联理论
第五章 如何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文体学理论
第六章 如何实现无障碍交际——跨文化交际理论
三、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及教学方法
《语》作为公共选修课,从2006年开始,在高年级本科生中开课。2006-2007学年,选课学生分别为146和150人(课程余量150人),学生网上评教结果分别为96.08分和96.60分。据最新一次统计,2014-2015学年选修《语》课程的学生总数已经达到272人,仅第1学期学生选课人数就达180人(现课程余量180人)。从教学实施情况及学生网上评教结果来看,《语》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考虑到课程内容与性质,授课对象、时数,《语》课程采取案例教学法,以案例引出理论,以理论指导交际。通过生动的案例,激发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语用学理论的魅力,从而积极地掌握语用学理论,并在其指导下有意识地习得交际,达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目的。
例如,在介绍言语行为理论“以言行事”的本质属性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直观的示例[9]P2来引入话题:张三打电话到办公室找李四,接电话的是王五,如果李四在办公室,王五肯定会说:“他在,请等一下,我去叫他。”而绝对不会说“他在”,然后就把电话给挂了。因为在这样一个具体语境下,张三问“请问李四在不在?”,目的是要让李四过来接电话,而不仅仅是要询问“李四在或不在办公室”这样一个事实,这就是“以言行事”。
又如,在介绍关联理论时,设计了一个有关马拉松比赛的例子[9]P51-52:某一张姓教师一家五口人,父亲(退休技术工人)、母亲(家庭妇女)、妻子(教师)、孩子(上幼儿园小班),坐在一起收看马拉松比赛实况转播。设想家里其他四个人分别问张老师一个同样的问题:马拉松比赛的赛程有多远?张老师典型的回答应该是这样的:
对父亲说:赛程是42公里多一点。
对母亲说:大概有从我们老家到县城那么远(从老家到县城大概40公里左右)。
对妻子说:赛程是42.195公里。
对孩子说:他们(指运动员)要从你们幼儿园午睡起床一直跑到下午爷爷去接你。
对于“马拉松比赛赛程有多远”这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张老师会做出四个不同的回答?由此引出关联理论及其对语言交际的指导意义。然后介绍该理论的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最后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张老师的回答是考虑了这四个交际对象的不同语境而作出的,是最恰当的回答,能够产生最佳语境效果。
再如,在介绍“如何得体地进行语言交际”这一主题时,选择一些名人的讲话[9],向学生展示讲话者从寒暄(开场白)→话题的引入→主题推进→结尾的整个过程,分析不同的主题、对象、场合,对话语表达方式的影响,使其直观感受得体的语言交际,为其本身实际的语言交际打下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引导学生熟悉并在日常语言交际中运用得体、有效的交际模式。
四、课程开设的效果
通过对语用学理论的学习及视频观摩人们遵循或违背语言交际策略的正反实例,学生对真实语境下人们成功或失败的交际过程有了直观、感性的认识,得到的启示是:语言的使用是语言技能的整体实施,是有技巧的,是和生活的形式密不可分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也不例外。在应对英语听力考试时,不能只关注语言本身,而是要有意识地关注说话人所处的语境、其交际意图和策略,同时需掌握作为听话人应该具有的与生活相关的认知图式,从而有效地对语言解码。学生反馈,他们对《语》课程的一些知识学以致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英语听力测试成绩有了明显提高。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尝试运用语用学理论,使他们亲身感受了交际能力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所带来的欣喜。
自2006年开课以来,网上评教均90分以上,见http://jwxt.hhu.edu.cn:7778/index.htm[11]。
汇总学生主观评价信息评语,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所学的语用学理论对大学英语学习及语言交际有很大的启发;
2.提高了我们的交际能力;
3.通过语用学理论与语言交际课程的学习,对语用学及语言交际有了更深的了解,语言交际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4.课程贴近实际应用,很有意义;
5.教会了我们很多平时不在意的细节,对我们今后的发展很有帮助;
6.《语》是很有用的一门课程;
7.这门课挺好的,我们很喜欢这门课;
8.使我们深入了解了语用学知识;
9.了解了很多语言交际的技巧。
同时,学生主观评价信息评语中,对《语》课程所采用的案例教学法及主讲教师的教学风格等,给予了充分肯定,此处不再赘述。学生网上评教工作由教务处组织,是无记名的,因此,评教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认为是客观地反映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的,达到了开设的目的。
五、结语
开设《语》课程,是从宏观上解决大学英语教育、教学中“整体语言观缺失”根本问题的一项尝试,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摸索路子。课程实践表明,此项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证了以语用学理论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性支持。
注释:
①[10]P79整体语言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最初用于美国中小学校教授本族语的语言艺术及阅读教学。它强调语言的整体性,反对把语言肢解成音素、词索、词汇、语法等;强调口头语言(听、说)和书面语言(读写)之间的互动性及内在联系;认为在自然的环境中,儿童书面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与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十分相似。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同时培养儿童的听说读写能力。后来,研究整体语言的学者和教师把它置于外语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Austin,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3]Searle, J. R.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CUP.1979/2001.
[4]Searle,J. R. 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CUP.1969/2001.
[5]Paul Grice. Logic and Conversation[A].Paul Grice.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6-27.
[6]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7]Dan Sperber & Deirdre 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8]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9]韩卫红.语用学理论与语言交际(讲义)[M].南京:河海大学,2006.
[10]侯彤.整体语言教学初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3):79.
[11]《语用学理论与语言交际》课程评教结果 http://jwxt.hhu.edu.cn:7778/index.htm 搜索日期:2015年7月20日.
2014年度河海大学小型教学研究项目(B1401926)的子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