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女中音的发展和几点认识问题

2015-05-30李萌

北方音乐 2015年16期

李萌

【摘要】怎样确定女中音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好像早有定论,但实则不然,有称女中音仅仅“为填充和声织体的内声部”这一说法,很多人对于这种说法也不敢越雷池半步,致使出现了一些模糊识?如何解决呢?

【关键词】女中音声部;模糊认识;解决发展

新时期美声唱法成就的一个重要特点:体现了男女高、中、低声部较为均衡的发展。在声乐艺术的类型中,女中音是一独立的声部,有着特殊的声音色彩。它不但在合唱和歌剧里发挥着关键的功用,更时常以独唱音乐会的方式在舞台上出现。

女中音音色兼具柔美和浑厚,音域宽广浑厚。高音区的演唱可以媲美女高音,其中低声区的音色则有特别的磁性。在换声点上,女中音在bel 或dl换声,而女高音则在f2或f#2处换声,它和女高音有所差异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区别是音色不同。总体而言,相较于女高音,女中音的音色稍微暗一些,比较接近男高音音色。因此,普通的听众,部分教育工作者和曲作者,唱歌者本人,对女中音的理解上认识不够清晰。说到女中音声部,有人粗略认为女中音就是不唱高音,声音像男生一样低沉,更有甚者认为女中音不宜唱高音,如果唱高音就是改换声部。所以,时间一久,就把人们引入了一个个模糊的认识误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曲作者的模糊认识;声乐理念上的模糊认识;民族歌剧演唱风格的模糊认识。笔者本身就是学习女中音唱法的,通过几年的学习与演唱,对女中音声部中容易出现的几个模糊认识,有如下的收获:

一、声乐概念上的模糊认识

过去多年来,关于声部问题的认识,从总体上看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以音高,音域作为鉴定声部主要标准的片面认识;社会上对女中音音域的要求,往往以为只要在中音区活动,体现中音的特色即可。这些看法误导了部分歌者片面追求音量,产生了喉音重,演唱高音困难的现象。

为何会出现这种模糊认识?追究其根源是女中音被视为一个声部的概念应用于合唱领域之后的事情。合唱是一种表现人声混响而产生音乐效果的完美形式。在合唱艺术中,为了实现整体的声乐效果,所有声部都不需要突出个性,各个声部在音域或演唱技巧上并不能完全个性,所有声部在音域或演唱技巧上并不能 完全表现出个性化来。作为中间声部的女中音,它在合唱中能承上启下,丰富声响。在合唱中,男女的高、中音为了和声织体的和谐,多在音域上有粗略的划分,不过这样的划分易造成错觉,让人误以为某个声部的音域必是谱面要求的。我们知道,在实际的演唱中,合唱中划分声部是为了实现和声织体之间的和谐,是整体音乐概念的需要。所以如此去限定某一声部的演唱音域,会不利于声部音域的展开,限制了各个声部的发展

同样,在歌剧艺术中,声部的划分主要是为了人物刻画的需要,用声音来区分人物的年龄,身份以及人物鲜明的个性,女中音和女高音有着明显的区别。相较于女中音注重音色圆润、浑厚、有力;女高音则为了区别人物的不同个性,各个声部都有明确的分工,特地突显高音。因此無论是在合唱还是歌剧艺术上,女中音给人圆润、宽厚、低沉的印象,认为女中音缺少甚至没有高音。这不仅容易让普通听众产生误解,而且也容易让一些歌者迷惑。

二、曲作者的模糊认识

在我国声乐曲目创作中,因为一部分曲作者对女中音声部认识不足,只看到了女中音的部分特征,以为女中音就是浑厚、偏暗、音域窄的音色,所以在写给女中音的声乐作品上,多限定在a—降e2之间,很少有f2以上的音高,甚至更低,这样限制了女中音的发挥。把音域固定在这样一个框框之中,固守旧观念,从而在作品中限制了女中音更丰富,更完美的表现力。

对曲作者来说,我认为,如何更好掌握女中音的特点,发掘和充实其表现能力时分关键。不要因为女中音换声点较女高音低一些,就不敢让女中音往换声点之上演唱。女中音科学训练后,建立“混声”共鸣,获得具有高泛音色彩的“头声”,都能实现较为宽广的音域,尽管女中音的强势不在高音区,但女中音也应该有高音,也应有要解放声音的演唱。

三、民族歌剧演唱风格的模糊认识

我国有着民族歌剧创作的优良传统。然而,女中音在民族歌剧中的演唱只能处于比较尴尬的状况。在同一部歌剧中,男女高声部使用民族唱法,而男女低声部却运用风格迥异的美声唱法或不伦不类的“民族唱法”。作为声音的审美,在同一部歌剧中,高低声部演唱风格的不协调,不能不是一种遗憾。随着当代声乐艺术向纵深发展的形势,音乐界开始在关注和思考女中音民族的风格问题。在演唱实践上,德德玛、关牧村等女中音歌唱家在不同程度范围内对女中音的民族风格作了有益的探索。1995年在《中国民族歌唱法的演变与趋向》一文中,作者刘志提出自己比较深入的思考:“首先,在民族独唱的领域里,究竟该怎样来对待不同类型的嗓音的演唱问题?”“已有过的民族歌剧实践,大多数仍未在剧中设置严格意义上声部的划分,从审美的意义上讲的确有所遗憾”。因此,当代民族歌剧的深入发展,如何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建立划分声部必要性的认识,并努力在实践中思考和探索中低音声部演唱的民族风格问题,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以上是对女中音认识上的观念问题。我认为造成这种模糊认识的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没有普及美声唱法;二是我们对女中音的知识和认识较匮乏;三是受限于我们民族身体结构和生理特点。我们具有女中音嗓音条件的人较少,尚且我国现在音乐素质教育没有完全普及,少有的女中音难以被发现和得到培养;四是电视等音乐传媒上的公众演唱会上,多为高声部的演唱,听众极少能欣赏到女中音的演唱。使得听众认为女中音的声音应该像男人声音一样沉沉。所以,转变观念,跳出误区,是所有声乐师生的责任,造就真正的女中音,以扭转人们对女中音的片面认识,时代呼唤我们不仅要唱好作品,而且应当以培养出新一代优秀的女中音为己任,我坚信女中音的发展又将迎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将以完美的姿态跻身于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