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
2015-05-30聂振江
聂振江
摘 要:随着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土地的使用面积就越来越小,虽然我国的总体的国土面积居世界前列,但是,我国的人口总数也是世界最多的,因此,我国的人均土地面积较小,这么多的土地需要种植农作物、修建建筑、修建工厂等等,导致我国的土地使用较为紧张,为了增大土地的利用率,使用有限的土地种植出最多的农作物,我国开始研发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该文主要对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内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日光温室 有机生态 无土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6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21-01
我国对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进行了多年的研究,而近年来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发展速度较为迅速,大大的提高了我国的土地使用效率,而且缩短了植物的生长周期,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日常蔬菜食物种类。而且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在种植植物时使用的土壤不是真正的天然土壤,而是人工合成的蕴含丰富的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保证了农作物生长的营养需要,同时,由于我国在大范围种植农作物时使用了大量的农药和化肥,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且对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的影响较大,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恰好解决了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1 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特点
1.1 用有机固体肥料取代传统的营养液
我国对于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进行了许多年,特别是在我国出现土地使用紧张的情况之后,我国更是加大了对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力度,但是,虽然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可是在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作物时出现的问题也较多,为了解决在传统无土栽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人员提出了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概念,在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中,使用了有机固体肥料代替了传统的无土栽培技术中使用的营养液,促进了农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效率,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1.2 操作方便,管理简单
相比于传统的无土栽培技术来说,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操作更加的方便,而且管理起来也更加的简单。在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中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基的选取和营养的配比,在传统的无土栽培技术中,选用的是需要将各种营养物质统一调配的营养液,为了保证农作物的营养需求,营养液中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含量必须保证平衡,任何一种农作物生长必要的营养物质都不能够过多也不能够过少,所以传统无土栽培技术在操作时较为复杂。而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在应用时采用的是基质栽培,并且对农作物施加有机肥,在基质和有机肥中的包含所有的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不需要培育人员自行调配,也不需要再向基质中添加其它物质,所以,相比于传统无土栽培技术来说,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操作更加方便,而且管理更加简单[1]。
2 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
在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中有许多的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栽培基质的配制,农作物能不能很好的生长主要依靠的就是栽培基质中的营养物质的含量,我国在进行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时使用的栽培基质在配制时,选取的材料主要是农作物的秸秆、酒糟、茹渣、木屑、树皮、刨花等其它植物的剩余物,将这些物质粉碎成适当的大小,并且为了保证栽培基质内的营养物质的平衡,需要向其中加入适量的尿素或者硝酸铵,而且可以视情况加入适量的无机物质,保证栽培基质中的营养的平衡。其次,就是栽培设施系统的建造,在栽培设施系统中,最主要的设施就是栽培槽,因为,作物时生长在栽培槽中,而栽培基质也是安放在栽培槽中,所以栽培槽的建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栽培槽同样重要的就是供水系统的建造,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因素之一,而且如果对植物施加过多的水分会导致植物的根部腐烂,如果施加的水分过少,会导致植物的枝叶干枯,所以建造适合的供水系统对于促进植物的生长有重要的作用[2]。
3 结语
综上所述,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我国的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缓解我国的生态污染的情况,而且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对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的研究力度,促进我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盛权,郭祀远,吴晖,等.家用无土壤培养箱控制系统[C]//2011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2] 曹晏飞,张建宇,赵淑梅,等.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与对策[C]//河南省植保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八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