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文化浸润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捷径
2015-05-30王奕敏
王奕敏
【摘要】意志品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高度的自觉性,持之以恒的坚韧性,战胜自己的自制力和当机立断的果断性成为人们实现奋斗目标乃至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而武术训练以及武德文化熏陶正是锻造小学生自觉性、坚韧性、自制力和果断性的重要渠道。本文旨在通过挖掘武德文化内涵、灌输武术礼仪文化、培养习武扬善情感、创设武术训练氛围、塑造武者正面形象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培养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力求摸索出一条武德文化与意志品质相溶互通的育人路子。
【关键词】武德文化 浸润 小学生 意志品质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64-02
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成才,既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和外部因素息息相关。外因主要决定于他所处的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和所受的教育。小学生的个性、性格还没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意志品质是人的个性、性格形成的重要方面,它是人自觉调节自己行为去克服困难以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历史上好多有作为的人往往不是天资聪慧的人,却是意志品质优良的人。那么,在小学阶段应该如何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呢?笔者认为,从小进行武德文化熏陶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捷径。
一、 认识武德文化内涵,培养“正心”内在意志品质
所谓“武德”,即是从武、用武、尚武之应有德性,泛指在以国防军事为基础的武事活动中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伦理思想、道德传统、政治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行为品质的总和。小学生进行武术训练和武德文化熏陶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启迪智慧,逐步形成刻苦坚韧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中华武德文化从一个独特视角,展现并传承着中华民族深刻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凸现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鲜明的大众特色、丰厚的文明底蕴,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是塑造伟大中华民族品格和文明人格的阳刚文化。
从内涵与实质考量,武德文化教育可以提炼为“正心教育”,“正心”就是修炼心性,是一种持续的、自发的、内在的心理活动过程。一个心正的人内心有信、有义、有智、有勇。“言必信,行必果”,“行侠仗义”,绝不图报”, 有“安天下之民”的大勇,一身正气。正心为使人心归向于正。《礼记·大学》有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和“心正而后身修。”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正心”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
正心为公正无私,心地端正诚恳。《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正心”为使自己的知、情、意与外界融合,也自然地会与自己面前的事物融合,故能不“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聞”。这种心气也是《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气”的感应相符。
正心是一种人生修养方法。身正、心正,行必正。古往今来的哲人、教育家无不把“正心”作为自己修身立命的基础。正心是介子推的“割肉奉君尽丹心”,是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也是孟珂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更是刘禹锡的身居陋室,虽食菜根而味犹甘,虽着布衣而气自华。
一个正的人充满正能量,能够做到正己正人。当一个人拥有纯洁的道德、高尚的勇气、高贵的尊严、朴实的端庄伴随着无畏、宁静平和的气质,就会使周围人感受到神圣的理性之美。所以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变得美丽祥和、纯净真诚、宽厚豁达,同时注意自己的修为,适当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他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正面影响,给身边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当人人都修身养性的时候,整个社会才会真正的安宁、协调、宽容、祥和。
正心使人坚韧顽强。从古到今,没有顽强的意志,而做出大贡献的人只是凤毛麟爪,几乎所有的大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文学家之所以取得非凡的成就,都是在顽强意志力支配下,拼搏奋斗的结果。同时意志可以弥补智力乃至身体的缺陷。达尔文、爱迪生、爱因斯坦小时候都曾被认为是智力低下的儿童,但他们有远远超过别的儿童的意志力,做事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废寝忘食钻研某些问题,进入学习状态时,不管多苦都乐在其中。张海迪姐姐自幼高位截瘫,凭着顽强的毅力自学,出版了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多部著作和译著,还获得了硕士学位。看一看残疾人运动会上那些顽强拼搏的运动员们,我们不能不惊叹意志力量的神奇与伟大。由此,让小学生明白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正心的力量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二、灌输武术礼仪文化,形成“正身”外化意志品质
武术礼仪的重要表征之一就是正身。正身,指端正自身、修身。语出《荀子·法行》:“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在此是指“步从容,立端正,静心坐,专心读”,言谈举止高雅,读书写字做到静心调息、坐姿端正。
武术首先讲求身正。古语道“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 古人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正的。行得正、走得正、坐得正、睡得正。习武之人更是讲求 “头要顶,身要正,腰要直,步要稳”,无论坐还是站,一定直背挺胸,正身正气。
武术其次追求心正,做人要诚信、正义、大勇。
武之信。《中庸》有言:“诚者,圣人也。”孔子也主张“言必信,行必果。”武林人士也同样非常重视这些,司马迁曾大力肯定游侠:“其言必信”,“己诺必诚”。《少林十戒约》中说,“对待后辈须和顺、温良、诚信”,八卦掌派门规要求学武者练武之人,最注重道德,为国尽忠,为双亲尽孝,对亲友要信,对师长要恭,这些都是“信”的体现。
武之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也正是武德所崇尚的重义轻利的理念。朱家“先以贫贱始”,“行侠仗义”,“绝不图报”。孟子更是推崇“义”,“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公孙丑上》);“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舍生取义者也”(《告子上》)。从上面引述可以看出,孟子所倡导的伦理价值观构成了君子、圣人、侠客共同的内心信念。侠是伐社会之不平,寻求正义,即龚鹏程先生所说的“替天行道”,其目的是希望让“正义”充满人间。儒亦有类似的说法,“行义以达其道”(《季氏》)。侠与儒二者都是从“公义”的角度为出发点,在形而上上趋于相同。
武之勇。“勇”既是道德标准又是行为实践,有“大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是通晓仁义道德,在明辨是非善恶之后采取的举动,如为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扬善等;是“安天下之民”的大勇,体现着对崇高理想的追求;是大智若愚,大勇若怯,豁达大度,行果敢之举的勇;是浩然正气,维护正义的勇。
武术外显表现为行正。中国古代武术对习武者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而又严格的规定,例如少林武术的十条戒约,要求少林弟子们练武要持之以恒;武术只可用于自卫,不准好勇斗狠;尊敬师长;和善对待同辈;不得恃强凌弱;不轻显技术等。其中特别强调“凡事不与人争,方为正人君子。”在现实生活中,既不能好勇斗狠,到处招摇显示,还要礼貌待人,尊重对手,必须要有自我克制的能力。
正身修为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力。意志力对小学生而言是个不小的难题,培养孩子意志力,首先要家长、老师引导、监督,从榜样示范、监督执行到逐步习惯,从而形成顽强的意志力。首先要求他们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和班级的校规、班规等。如:要求他们必须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做作业、发言要举手、上课时不讲闲活、不搞小动作等。这些外部的要求是小学生意志品质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当这些外部的影响和要求被他们所接受,转化为他们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种道德信念且稳定地表现在一定的行为中时,他们才能形成意志,这就是说,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品质首先必须通过和利用“他律”来进行,逐步形成意志品质。只有初步形成意志品质,才能真正做到“步从容,立端正,静心坐,专心读”。
三、培养习武扬善情感,加强“正行”行动意志训练
在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意志品质更具有重要作用。小学时期是意志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视对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意志品质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既是一种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学习、发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
培养习武扬善的真挚情感是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途径之一,而这种情感可以直接表现为“正行”。正行,指正直的行为。《晏子春秋·问下二一》:“苟持民矣,安有遗道?苟遗民矣,安有正行?”在此是指“敬老师,善同辈。孝于亲,悌于长。不强争,懂克制。不骄奢,懂简约。不矜夸,懂自谦。”只有知情意行合一,才能成为意志品质优良的好学生。
武德文化博大精深,其外延可以理解为“以武健体、以武立德、以武启智、以武扬善”,其实质就是让学生获得全方位成功的体验。对每一位小学生而言,成功的喜悦是动力源泉。期待成功的心理能促使学生采取行动。成功能使他们产生兴趣,一次次的成功就会使缺乏目的性的低龄学生树立起一次比一次更高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他们的意志得到很好的锻炼。如:在培养班干部中,也要从武德文化中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加以引导,首先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为班级的工作出点子想办法,活动中教师不断地肯定他们的成绩,及时做好阶段性总结、表扬,特别鼓励有创造精神的干部,定期评出“正心少年”、“班级小能人”,使他们一步步树立起成功感,帮他们不断取得成功的经验。在学习、纪律、劳动、卫生等方面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时,教师更要细心观察,及时进行总结、表扬,对同学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合理的评价,给他们以精神支持。另一方面,以“得奖章”、“挂红旗”、“贴红星”、“戴红花”、“坐飞机”等孩子们感兴趣的评比形式,培养学生的成功感,不断定出新的目标,并不断为之做出努力。这样,就会使学生养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最后取得成功的良好习惯。只有想和做、情和行高度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行动意志训练。
四、创设武术训练氛围,锻炼“正气”精神意志品质
校园显性环境建设凸显武术训练氛围,可以设立冠军榜、正气墙、武术专栏等,让小学生在环境浸润中锻炼“正气”精气神。人的意志品质主要是在特定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人不经过艰苦的磨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没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说,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培养不出坚强的意志。人们常说:“逆境出人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武术训练是艰苦的,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困难环境,留有让学生克服困难的机会,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自己设法解决。困难大时,教师要给予启发和帮助,使学生战胜困难,从而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对独生子女而言,抗挫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学生家长要摒弃“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方式,要积极带孩子到生活实践中去历练,创造情境,发掘孩子潜在的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去处理事情,培养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还可以结合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孩子踏青、登山、野外求生,鼓励他们战胜困难,从而锻炼坚强的意志。
五、塑造武者正面形象,当好“正人”塑形意志楷模
武德文化的传承人就是习武者,有意识塑造他们在孩子们心目中的正面形象,使其成为学习模仿的榜样,发挥“先正己,后正人”的榜样教育作用。正人,即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意出《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曰:‘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在此是指“先正己,育君子。后正人,蕴正气。”
小学生喜欢模仿,年级越低表现的越明显,尤其喜欢模仿那些他们依赖和崇拜的人,习武者的行为最具感染力,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对小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武者要以身作则,注意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成为学生的表率,为学生提供意志坚强的榜样,激发学生产生自我锻炼的强烈愿望。
总而言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途径很多,武德文化浸润是捷径之一。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小学生学习成功的有力保证,小学生只要有了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师在教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对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陶倩 心理健康教育大全[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2]全國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武术[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3]张明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4]桑标 主编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王振宇 编著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刘振兴 主编 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7]庞丽娟 主编 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林冬桂 张东 黄玉华 班级教育管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