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兴趣伴随初中历史课堂
2015-05-30杨冬晴
杨冬晴
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学生经常抱怨:“我其实对历史很感兴趣,但一到学习那些理论性的知识,我就提不起一点兴趣了。”因此要改变历史课堂中枯燥乏味的现状,教师就应努力给课堂增加兴趣元素,让历史课堂更有趣味、更具魅力。尤其是随着新的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快乐课堂”等思想不断涌入。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感受快乐,享受历史学习,真正实现“想学、乐学、会学”的目的?笔者以为,营造良好的气氛,将学生置于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引他们接触历史,感受历史应是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课题。本文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做一些阐述。
1.利用直观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中的直观手段很多,如插图、挂图、实物模型等,在教学中,教师巧用这些直观教具,可让学生犹如穿越历史,置身其中,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如教学“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给学生展示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模型:当我在某一位置制造振动后引发地动仪的小铜球落入蛤蟆嘴中时,学生无不感到惊奇万分,为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张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感到自豪。再如教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内容时,我给学生展示“时局图”,引导学生观察挂图,针对其中黑熊、老虎、太阳、青蛙、老鹰等所代表的列强,同时,这幅图非常形象地表明了什么?借助挂图,师生分析自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国家犹如毒蛇猛兽一般将魔爪伸向祖国大地,祖国母亲在列强的瓜分下,变得体无完肤。经过教师的激情渲染和对图的分析,同学们心中燃起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仇恨以及对祖国处于危难之中的忧虑之情,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同样,在教学“红军长征”等内容时,我则利用《长征》等电影片段将学生感受如火如荼的战争场景,让学生犹如置身于为祖国解放和新中国建立的气壮山河的伟业中,让学生感受强烈的历史氛围,增添学生的历史的亲切感。此外,平时参观名胜古迹过程中,收藏的一些纪念馆参观券、纪念品,也都可以将其用于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的适当时候展示给学生,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记忆。
2.运用现代媒体,为课堂注入新鲜活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时期的学生,是由小学时期的幼稚、半成熟逐渐向具有独立意识和自觉行为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对事物本身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契合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手段,将一些历史事件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一课时,针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我在课前搜集整理资料,选取其中极具震撼性的图片和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学生面对日本侵略者惨绝人寰的暴行,无不义愤填膺,使课堂沉浸在浓浓的悲愤之中。再如针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关系”的内容,我则通过一段“乒乓外交”的精彩视频,让学生体会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辈革命家面对外交困局的机智和智慧,从而增强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也同时生出对革命先哲的无限敬仰。这样的效果,唯有学生亲历事件过程,目睹视频才能实现,更是教师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3.学生互帮互助,激活学生主体功能
现代社会呼唤相互协作的精神,在课堂上彼此团结、相互合作的群体合作意识不仅对学生当下的成绩提升具有重要帮助,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协调进步的精神呢?我以为,最佳的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如教学“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课时,我将教材内容列成表格,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去开展探究活动,寻找出答案,分别找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四个文明古国在地理区位上的分布、统一的时间、文明的标志物等,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开展讨论,梳理知识、总结答案。最后由本组选出代表将结果进行展示,师生针对小组公布的结果进行评价。为了评价每一小组的学习情况,全班完成表格后,由老师进行抽查,给出最终的评价结果。每一小组为了在全班同学和老师面前挣得荣誉,他们都竭尽所能,互相帮助、共同为了小组的荣誉而一起努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合作探究的浓郁氛围自然形成,学生的成绩也在大家的相互合作中得以提高,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知道彼此相互合作,互帮互助才能共同发展,齐头并进。
总之,让学生产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关键还是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唯有让学生产生了对历史学习的认同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他们才会生发出对历史学习的浓浓兴趣,这样,课堂上根本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必然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历史课堂,兴味十足地投身历史探究中,历史课堂的高效目标也就轻松达成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开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