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师爱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2015-05-30高骥
高骥
摘 要: 师爱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感情,它具有高度的原则性,广泛的社会性,严密的科学性。它是教学成功的保障,是激励学生求知上进的“催化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师爱 原则性 社会性 科学性 心理基础
所谓师爱,就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对学生、对教育事业产生的一种至诚而又美好的感情,它是师生之间纯真而又高尚的关系的升华,是圣洁的师魂的具体体现。因此,深刻认识师爱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对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师爱的内容及特点
师爱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感情,它比母爱和友爱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严格说来,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而且是通过理性培养起来的一种社会责任。在我们国家,教师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带有献身精神的、高尚的职业道德。
师爱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有其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目的。我们是国家的人民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爱学生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学生比作一个水池,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水,学生就是池中的鱼。学校教育如果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作为鱼儿的学生,在无水的池里是无法成长的。因此,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哪个阶级的教育,无不把热爱学生作为最基本的教师道德规范。社会主义人民教师更应该自觉遵循这一道德规范和教育准则。师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教育中的一切技巧和方法,离开师爱都将变得苍白无力。
1.师爱是建立在尊重学生自尊心基础上的爱
自尊心,人皆有之,它是一种精神支柱,没有它人就会颓废。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但是对于事物的认识又往往片面偏激。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的情感就会像火山一样喷发而出,其任性、固执和明知故犯的行为便会随之而来。所以,教师要耐心、冷静,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多听取学生意见,给他们更多的启发、关切和期待。对于优秀的学生,既要鼓励,又要帮其找出差距,使其迅速发展。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尽可能让他们多诉说内心的苦恼,然后用朋友般的点拨性语言推动他们,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沿着老师的指向思考。对于顽皮的学生,应该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方式,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批评时不能讽刺挖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是因为启发人心的一句“良言”能激发和调动学生美好善良的情感,使他们感到亲切、舒畅和愉快,他们就会尊重老师,接受老师的意见,自觉仿效教师的优良品德和行为。总之,只有建立在尊重学生自尊心基础之上的爱才是真正的师爱。
2.师爱具有高度的原则性
师爱是具有高度原则性的爱,它以培养21世纪新型人才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以对学生高度的负责精神为情感的基础。这种对祖国的希望,对人民的重托的深刻理解,培养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同时产生了师爱这种高尚的情操。师爱的这一特性也调节着教师施爱的高度,要求教师高瞻远瞩地期望学生成才,无论什么场合都把培养人的职责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心甘情愿地、无私地把自己的智慧和毕生精力贡献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地指导学生沿着教育方针规定的方向发展,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公平合理,实事求是。
3.师爱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师爱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教师所爱的对象,是所教育的全体对象,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另外,师爱不是出于个人得失的爱,也不是因为学生形象美,行为举止合乎自己心愿的偏爱。无论对待学生作业,课堂提问,考试阅卷,还是在评模、评优问题上,教师都要出于公心,一视同仁,一概施之以爱。教师要以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为指导,对全体学生负责,防止偏爱,这也是师爱区别于母爱、友爱及其他爱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是教师受到社会尊重的一个重要原因。
4.师爱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师爱的科学性表现在教师具有辨证的学生观,能坚持按科学的原则育人。既然教育的目的最终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祖国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合格人才,那就决定教师必须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尤其是对有缺点、犯错误的学生能够公正地看待,并按照科学的原则育人,把喜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师爱的这一特点调节着教师施爱的适度,要求教师对学生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溺、严而有格。要善于支配自己情感的倾向,节制自己情感表现的方式和分寸,既要防止对学生不分是非地滥爱和娇惯放纵地溺爱,又要防止那种讽刺、辱骂、简单粗暴的行为。
二、师爱在教学中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对学生由衷的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是教师素质中一种起决定作用的品质,是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师爱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师爱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心理基础
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其心理机能尚未完全成熟,离开父母的孤独和无助,思亲恋家的苦闷,往往造成感情上的脆弱。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在校靠师长。”只有教师才能给他们温暖和爱抚,抚平他们内心的创伤,荡平感情上的波澜。因此,学生进校后,渴望得到老师父母般的爱,师爱便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马克思说:教育学生只有以爱换取爱,爱才能影响学生。实践证明,一旦老师赢得了学生的尊敬、爱戴和钦佩,学生就乐于亲近他,也就愿意“信其道,听其言,遵其嘱”,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导,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2.师爱是获得教学成功的保障
教学是在师生交往中共同完成的,师生情感交融是思维共鸣的前提,也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不断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渠道。教师从事着光辉而又神圣的职业,之所以光辉,就在于她“点燃自己,照亮别人”;之所以神圣,就在于她具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献身精神。因此,只有那些对教育事业认真负责、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才能胜任教师工作,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并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亲切的教师形象。建立师生情感共融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充分利用情感效应,对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效具有重要意义。
3.师爱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师的形象。所以教师的职责不仅是给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精心塑造他们的品德和性格,要教育他们像“楷书”一样,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地做人。青年学生模仿性强,热情高,善于学习,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对他们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时时处处都必须注意自己的形象,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注意教育方法,切忌态度粗暴。有些后进生,可能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围绕他们的又往往是批评、指责和嘲讽。如果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帮助他们,竭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诱导、鞭策和表扬,就易于恢复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点燃其智慧的火花。甚至还会使这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势,扬起进步的风帆,直达胜利的彼岸。
4.师爱是激励学生求知上进的“催化剂”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其中既有知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又有心灵深处的情感接触,情感则是联系“双边”活动的纽带。如果教师能够正确把握情感,完美地将情感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适时地将其传达给学生,做到以情动人,则会使学生受到激励和感染,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教师结下珍贵的师生友情,在二者之间筑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心灵桥梁”。这时,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恐惧心理也就不复存在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定会激发起来。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应该尽量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言机会。如果回答错了,那么也应该让他们讲下去,不要中途打断他们的思路,否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他们的错误,不是不闻不问,而是给予启发,使其通过思考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以增强学习的胜任感和成功感。成功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愉快,愉快的情绪能促进师生情感的接近。因此,教师需从多方面下工夫,努力拓宽学生爱学的路子,以真诚的师生之情激起他们情感的浪花,使他们真正形成“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大人才观”,使广大学生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增强自我有效感。这时教师提出的要求就容易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动力,成为激励他们积极向上的“催化剂”。
5.师爱能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一举一动都要热情关注,对于优秀的,要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正是这些赞扬和鼓励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要经常运用鼓励手段,以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比如:赞扬的点头、肯定的目光,令人喜悦的手势,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要耐心诱导,鼓励思考,摒弃“一锤定音”的做法。学生在得到赞扬和鼓励后会激起对教师的真诚的尊敬和信赖,从而坚定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如此日积月累,良性循环,成功率就会越来越高。对品学兼优的学生来说,这并非难事,而对某些差生却不是那么容易,要求教师对这部分学生更应该耐心施教,多加鼓励,努力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在不同层次上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6.师爱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师爱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既要把无私的爱奉献给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学生的灵魂本来是天真纯洁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必须教育他们努力做“四有”新人,防止污秽的观念占领其思想领域。但是不能借口严格要求而对学生冷若冰霜,应该严中有爱,一分严格之水,要搀上九分感情之蜜,才能酿成教育的甘露。因此,教师应该在感情上爱学生,在教育上严格要求,以防止他们在无形中走下坡路。正确的人生观的树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常教育,需要付出大量心血去培育,这就要求教师怀着炽热的感情,真心实意地从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爱产生责任心,严产生好效果。鲁迅在日本学医时画错了一条血管,藤野先生和蔼地对他说:“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然而解剖不是美术……现在我给你改好了。”这几句普通的话打动了鲁迅的心,使他终生不忘,以至于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鲁迅一直收藏。
7.师爱是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师热爱学生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爱,诚挚的友善,平等的尊敬,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才能创造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营造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良好教育氛围。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是全体学生普遍的心理特征。在教育实践中,倘若教师把爱生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比如教师对学生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殷切的目光;一张和蔼可亲的笑脸等,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波澜,如同三月和煦的阳光,一扫早春二月的寒意,温馨暖和学生的心田,师生间就会有心心相印的体验。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鸣”、“共振”,这时学生的可接受性最强,教育效果也最佳。这就是说,教师教育学生,首先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以感动为先导。其次要把动之以情与晓之以理结合起来,做到情理交融,情通理顺。这样,教师的爱就有了深厚的理性基础,促进学生态度的转化和思想的认同。教师只有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倾注爱的暖流,学生才会把教师看做是知心朋友,愿意谈自己的真实思想,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思想工作才有实效。
总之,纯洁、无私、高尚的师爱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基础。一名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一颗赤诚的爱心献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否则,就不能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不能圆满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4.
[2]弗洛姆.《爱的艺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张志平.情感的本质与意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亚米契斯.爱的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安东尼·华尔士.爱的科学[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
[6]孙磊.论教育爱[J].天津师范大学,2008(06).
[7]赵国忠.教师最伟大的智慧[J].人民科学教育,2012(11).
[8]郑俊芳.走出师爱的误区[J].教育理论,2012(11).
[9]梁亚彬.师爱的真谛[J].学科教育,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