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萨唯物论音乐哲学观

2015-05-30陶莉

北方音乐 2015年16期

【摘要】卓菲娅·丽萨,20世纪波兰著名的马克思主义音乐学家,其研究领域涉及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分析等领域。其中《论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美学问题》《音乐美学新稿》是她在音乐美学领域代表作。本文将从她这三本著作中,对音乐哲学观和艺术观的理论前提-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音乐哲学观的践行;辩证唯物主义艺术观的践行三方面探讨其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音乐美学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唯物论音乐哲学观;唯物论艺术观

卓菲娅·丽萨(Zofia Lissa 1908—1980)是波兰著名的马克思主义音乐学家,毕生致力于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分析等研究。代表作有《音乐学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问题》(1950),《论音乐的特殊性》(1954),《音乐美学问题》(1954), 《音乐美学新稿》(1975)。其中《音乐美学问题》及《论音乐的特殊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求音乐艺术的特殊性质,具有一定时代特色。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吸收当时社会科學各领域新成果,关注一项新音乐现象由此 提出了一系列音乐美学的新问题出版了《音乐美学新稿》一书。本文将撮其要点, 从丽萨的音乐哲学观和艺术观的理论前提-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出发,对辩证唯物主义音乐哲学观的践行,辩证唯物主义艺术观的践行,以及音乐的持续存在性三个方面对丽萨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音乐美学思想进行阐述。

一、作为前提的哲学观和艺术观:对历史唯物论的运用

二战后的波兰,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一员在政策上追随苏联模式,在意识形态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主导,这对其文艺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丽萨在求学时期就已经开始接触左派组织,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奠定其一生研究的理论根基。而她在上世纪50 至70 年代出版的《音乐美学问题》《论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美学新稿》等著述,其音乐哲学观和艺术观的理论前提就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一)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诠释

马克思在概括自己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念时强调;“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第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二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种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①丽萨相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同样适用于对音乐文化现象的考察,并对此作了创造性阐发。她认为,社会意识、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这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社会意识概念的范围最广,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构成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某些形式才属于上层建筑。这三个概念的关系在各个历史时期内是不一样的,一定时期内某些还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现象,在另一个时期可以属于上层建筑;反过来,一定时期的上层建筑的因素,到了此后另一时期,也会丧失它的上层建筑的性质。”②在出版于1954 年的《音乐美学问题》中,丽萨指出,若按斯大林的说法,上层建筑总是受制于特定时代的经济基础,是不长久的,将“随着这个基础的消灭而消灭”。③作为上层建筑的音乐与其所适应的经济基础总是同生同灭,那么,古老的经文歌、弥撒曲是否应伴随它们赖以产生的旧经济基础的消解而彻底消失? 答案是否定的。丽萨区分了“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两个概念,在逻辑上,后者包含了前者,亦即当某种曾经作为上层建筑起作用的音乐在新时代脱离其经济基础的时候,便仅作为社会意识而存在。如帕莱斯特里那的弥撒曲曾一度强化了封建制度,但在社会主义胜利的今天,它已不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却并未消失,人们仍可从中感受到“高度的人文主义精神和高度的艺术性”。③

作为上层建筑的音乐是否能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呢?丽萨认为,音乐只能通过影响人的意识而间接影响经济基础。比如,劳动歌曲虽可作用于劳动过程,却无法直接影响劳动结果,只能通过影响人的意识( 如激发热情) 间接影响劳动结果。同样,军乐、礼拜音乐、歌颂君王的音乐也只能通过影响人的意识间接影响其行为和社会生活。③

(二)对“阶级”理论的诠释

丽萨承认音乐具有阶级性。20世纪50 年代,无论是在谈及音乐创作、机构,还是音乐功能、价值等,她都与阶级性挂钩。但也指出,阶级性并非永远伴随音乐存在,在相隔一定时期后,它便会消失。比如,文艺复兴时期两位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和拉索——的音乐,各自有不同的阶级倾向,前者更具宗教性,后者更具世俗性,但对今天的听众而言,这种区别已然模糊,相反,二者在音响效果上的相似性却更显突出,以致于“我们难以分清这两位复调大师的作品”③在《论音乐的特殊性》中她又一次探讨了社会革命与音乐的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看来,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即革命,如果说,革命是一个阶级接管另一阶级的政权,那么,新阶级也必定要接管文化统治权,由此将带来音乐文化的变革及音乐接受模式的冲突。比如,法国大革命之后,市民阶级取代了贵族阶级,促使群众歌曲、反映政治事件的歌谣曲及供市民家庭使用的器乐小品勃兴;新的听众对相对通俗的标题性交响乐、豪华的大歌剧、娱乐性音乐的需求也有所增强。这些新气象折射出占主导地位的市民音乐意识。又如,苏联的十月革命之后,无产阶级取代了资产阶级,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接受态度的冲突。无产者大力推广革命歌曲,他们无法接受艺术音乐,甚至批判以肖斯塔科维奇、普罗柯菲耶夫等为代表的现代音乐作曲家。在丽萨看来,“每一个革命时期中的文化冲突都具有其必然性”②只有当新制度进入稳定期后,音乐接受的鸿沟才可能被填平,“这种转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在亲手夺取革命胜利那一代人中实现,他们的音乐意识具有自己的阶级的局限性”。 ②

二、辩证唯物主义音乐哲学观的践行:对辩证唯物论的运用

(一)对艺术反映论的运用与深化

20 世纪50 年代辩证唯物论主义观点被前苏联学者运用于音乐美学研究。音乐美学家克列姆辽夫( Y.A.Kremlyov,1908-1971) 指出,唯心主义“认为现实服从于意识,并断言精神是主宰着物质的。这样一来,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成果、作为艺术创作的成果的艺术,就必然被说成是超乎客观世界之上的东西了”;而机械唯物主义则“把艺术看作是绝对处于现实之下的”,“艺术只是生活、现实、客观世界的平淡的复制品”。④这两种理论都有问题,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能认清艺术的本质。在1953年出版的《音乐美学问题》中,克列姆辽夫指出:“现实是第一性的,音乐表现人类对这个客观的、存在于人类意识之外的现实世界的关系。”⑤丽萨接受了这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艺术反映论,并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艺术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巨大的方法论意义,但同时又指出了这种理论并不能代替对整个艺术哲学的研究,更不能代替对具体的音乐艺术的研究。为了真正推进从哲学层次上对艺术整体的认识,就必须对各个艺术门类分别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于音乐反映社会现实的间接性她认为,音乐以声音为物质材料,具有“非客体性”、“非语义性”,既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表现现实中的具体事物,又不能像文学那样直接表现诸如概念、判断、思想等认识因素,而只能通过反映“感官可以体察到的实际运动过程和感官不能直接体察到的人类感情”间接表现它们。⑥听众在音乐中所体验到的主要是感情状态和运动状态,而对它们所赖以产生的现实根据的了解,则是微弱的。这导致了音乐反映现实的“不确定性”、“多义性”。丽萨甚至认为音乐在表现情感的时候也具有间接性,它是通过对“和情感结合在一起的表情活动的临摹”来表现情感的。假若人们要用音乐传达某种明确的内涵,就必须将其与文学、戏剧、舞蹈、电影等艺术结合,从中得到辅助。所以她提出了“音乐的特殊性”,这是丽萨音乐美学思想的一大特色,也是她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揭示音乐本质的体现。对于前苏联某些学者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做法,丽萨并不赞同,更是提出不同意見。如前苏联美学家万斯洛夫认为: “音乐的客体的范围同其它艺术一样,是包罗一切、不受任何限制的。”⑦丽萨则持不同意见: 任何一种艺术的客体范围都有自己的局限,正如雕塑不能直接表现运动,绘画不能直接呈现三维空间,音乐也不能直接表现视觉因素。可见,她对理论权威并不盲从。

(二)对“对立统一”原理的运用

“对立统一”指出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皆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中,这种普遍联系的本质即“对立统一”。而任何统一物也都包含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它们之间结成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⑧“对立统一”原理要求人们从矛盾的角度剖析事物,有助于避免将复杂现象简单化的倾向。丽萨一方面相信音乐具有阶级性,另一方面也承认其非阶级性。所谓非阶级性,包括乐制、织体、节奏、节拍、体裁结构、表演类型等等,它们构成音乐形态的方方面面。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人来说,音乐的非阶级性是共通的。由此,丽萨在强调音乐的社会( 他律) 属性时,也不忽视其形式( 自律) 属性,这是一种较辩证的态度。此外,在探讨音乐的形式、内容时,丽萨坚信: 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之间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分界线。它们之间的有机统一,促成作为整体的每一部艺术作品的严密性”⑨。在论及音乐与其他艺术之关系时,丽萨既强调诸艺术间的共性,又着意凸显音乐在基本材料、内容、社会作用、反映现实方面的作用。

三、对辩证唯物主义艺术观的践行:关于音乐的持续存在性

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所指出的,布列兹的出现,只能使艺术宝库得到扩充,却永远不能代替巴赫。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与我们相隔近二百年,它那个时代的经济基础、社会意识早已逝去,但该作品却仍被现代人所接受, 这便是音乐持续存在性的体现。丽萨认为,音乐作品虽然由与一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和观念形态所决定, 但它决不会随着该经济基础及与之相应的社会意识的变化而消亡,它将在新的时代中继续流传着。新作品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更丰富,但它并不排斥旧作品的价值, 不能代替旧作品的美。丽萨提出三个条件:第一,音乐作品必须具有感情因素。一部作品,当它无论是在其产生的那个时代, 还是在后来的时代,都能唤起人们的感情, 打动听众并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时才称得上是持续存在着的。第二,音乐作品的功能必须具有多样性,即它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满足了不同时代人们的需求,音乐才得以持续存在。第三,音乐的内容必须具有可变性。同是马太受难乐,十八世纪的人们强调其宗教内容;十九世纪,人们把它看作耶稣苦难的表现;二十世纪,人们又更多地看到了其中的人道主义内涵就音乐的持续性。此外,音乐还具有一些构成音乐作品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包括乐制(音阶、调式) 、织体、节奏一节拍、组织原则、体裁结构、表演类型等, 这些非阶级因素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人们来说, 都是共通的,这就是音乐所具有的持续性特征。

至此,对丽萨音乐哲学观的唯物论前提—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作了阐述。其中不难发现,丽萨处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来论述音乐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运用。丽萨说过:“我们的美学是从这样的前提出发的:一个真实的现实是存在的, 认识它是可能的, 无论是科学或艺术, 事实上都是它的反映。”音乐自然也不例外。其二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的运用。丽萨认为,音乐作品可在某一时代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对整个上层建筑起积极的巩固作用, 并间接影响经济基础,但在另一个时代, 这些作品又将脱离上层建筑, 失去上述功能, 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其三是阶级分析法的运用。在其《论音乐的特殊性》中探讨了社会革命与音乐的关系。她承认音乐具有阶级性。但阶级性并非永远伴随音乐存在,在相隔一定时期后,它便会消失。在对音乐特殊性问题的讨论时,她并不满足于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的原理直接应用于音乐美学领域, 而是在把音乐与文学、绘画进行比较的基础上, 论述了音乐物质材料的特殊性, 音乐反映现实的特殊性, 音乐内容、题材、主题的特殊性等问题, 这不但加深了人们对音乐艺术自身规律的认识, 而且对于当时东欧音乐美学界一些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简单化、机械化的倾向来说, 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批驳。

西方音乐学界一直认为丽萨是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美国音乐美学家爱德华·李普曼( Edward Lippman,1920-2010) 就曾称她为“波兰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世界最著名的音乐美学家” 。⑩丽萨总是“坚定地保持着自己的理论信仰。她在理论上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地吸收当代各种理论成果的同时,在关键问题上却非常清醒而绝不让步。在我看来,这是一位诚实的学者最重要的品质。在这一点上,她作为我们的榜样,仍坚守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并对此有着充分的自觉。所谓坚守,并不是当某种理论作为意识形态绝对主流的时候去顺应它,而是在它受到冷遇的时候,在它弱化为多元中的一元时,仍对其不离不弃,并努力发展它,使之更具解释力。对此,中国著名音乐美学家于润洋先生也有阐述: “不管你是否承认,或是否意识到,哲学世界观总是最首要的理论前提。我是推崇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因为我在对形形色色的哲学理论的鉴别过程中,发现惟有它最清晰、最辩证、最有理论的和历史的说服力,至今它是最让我信服的一种方法论。当然,不能把它當作某种教条,它自身是应该不断被丰富和发展的……可是当今我们有些年轻的音乐学家们在还未弄清这种理论和方法的内涵和价值时,便将它作为一种过时的教条轻易地否定了。这种思想上的盲目性给理论研究造成的遗憾和损害是可想而知的。”②在面对嬗变的社会现实和学术风潮时,一位学者始终不为所动,并坚守自己的理论信念,此种品格是难能可贵的。这种继承并不仅体现为知识的延续,更体现为哲学世界观的延续,它将对我国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事业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7.

②于润洋译.[波]卓菲亚·丽萨. 音乐美学新稿[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③廖尚果,廖乃雄,史大正译.[波]卓菲亚·丽萨.音乐美学问题[C].北京: 音乐出版社,1962.

④吴启元,虞承中译.[前苏联]克列姆辽夫.音乐美学问题概论[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⑤吴钧燮译.[前苏联]克列姆辽夫.音乐美学问题[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4.

⑥于润洋译.[波]卓菲亚·丽萨. 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p31-32,p33.

⑦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⑧“辩证唯物主义”条目[A].中国大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87:56-57.

⑨于润洋译.[波]卓菲亚·丽萨.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90.

⑩Edward Lippman.A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al Aesthetics[M].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2.

作者简介:陶莉,女,甘肃兰州人,西北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美学、美育,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