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式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2015-05-30邱燕

文教资料 2015年18期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法教学运用

邱燕

摘 要: 本文主要以“如何激发大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为中心,重在阐述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基础》课教师如何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加强师生互动和合作的教学方法,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把《基础》课真正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对问题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运用

在党中央有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精神的指导下,《基础》课课堂教学可谓百花齐放,可是仍然有一些大学生发出“《基础》课好枯燥”的感叹。那么,如何上好《基础》课呢?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涉及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尽量减少学科自身的单调和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添课堂活力。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动行为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强《基础》课教学的效果。

一、问题式教学法

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与教材知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在此过程中形成对知识的更深的理解甚至会有全新的认识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正是基于对苹果落地产生了疑问。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就只停留在表面,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问题式教学法的尝试。

二、问题式教学法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基础》课自身的单调和枯燥。

《基础》课是一门专业性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大多数原理较抽象,偏重于说理的内容较多,教学中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些大学生认为,能进入大学校园的学子,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定型了,接下来该是闯社会的时候了,不该只是待在教室里学这些早已听过的道理了。

2.一些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化,缺乏学习《基础》课的自觉性。

社会体制的深化改革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多好处的同时,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很大冲击。面对这种冲击,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加之就业压力增大,在学习中也或多或少产生了功利思想,忽视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及思想道德法律等素质的全面提高,只愿学习对就业有直接帮助的课程,缺乏学习《基础》等公共理论课的自觉性,甚至还存在抵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在专项调查你最想学习的课程一项调查结果中,大学生选择的比例依次是英语、数学、专业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的人文社会课程比例低得多。一些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英语和计算机过级上,专业课较认真,《基础》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他公共基础课就次之了。加之大班授课,开卷考试,考前突击看书就能过关,一些学生对《基础》课学习积极性不高,上《基础》课就是混学分的。

由于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不好。因此,从教以来,时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兴冲冲地去上课,怏怏然回家。精心准备的教案和满腔的热情经常遭到学生的冷遇和无视,作为一名《基础》课老师,我不免感到伤心和无奈。据我对所教班级部分学生的调查了解,要改变《基础》课教学现状,关键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问题教学法不失为一种加强师生互动和合作的教学方法,可较好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进程,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基础》课中的具体运用,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探索并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学生大多时候都是在扮演听众角色的教学模式,强调师生互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教师巧设问题,引发师生、生生思维碰撞,全体师生在对话讨论中求同存异,共同解决问题,启迪学生灵动的思维和智慧,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提升道德情感。本文以高教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修订版)教材为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问题式教学法在《基础》课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合理设疑,提出问题。

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问题式教学法的授课在上课之初就要以问题设下悬念,引起学生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这是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所在。作为问题式教学法中起始环节的问题,一定是围绕教材的基本结构、重难点而提出的,激发学生认真读书、钻研教材、正确思维、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起始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本结构。教师转换教学模式,在教学起点上,由把问题作为教学起点代替传统的对定义、概念的诠释。比如职业道德问题,不直接介绍什么是职业,什么是职业道德,而设立两个问题:第一,你们所知道的职业有哪些?第二,这些职业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道德?让学生回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2.以疑导论,制造矛盾,激发求知热情。

这是问题式教学的重中之重。问题创设之后,学生就会在疑问的引导下探索和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解答所创设的问题。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习过程的调控、情境的创设上。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对当前社会热点和难点的看法,教师努力创设情境,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处在相矛盾的地位。此时,学生普遍会产生困惑和不解。在此困惑时刻,学生会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学生自然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比如社会公德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讨论,自然形成两派,一派认为做好事会吃亏,所以要明哲保身,少管闲事,以后不要做好事;另一派则认为做好事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不能让个别现象影响我们做好事的热情。此时,教师引导双方展开激烈辩论,学生自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总结归纳,促进升华。

这一环节以教师讲授为主,是对问题式教学的总的回顾,也是使学生对认知的深入了解和掌握的必要环节。在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不相让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得出结论。还是公德问题,不做好事的同学不是认为助人对社会有多大危害,而是怕自己的吃亏心理在作祟,内心也有助人的良知,只不过被不良事件的影响,所以倡导助人的同学也很难说服他们,甚至稍有不慎,就会加入他们的行列。所以这时教师应适时点评,对双方的观点进行总结,找出问题的关键“如何既能弘扬助人为乐,又能让做好事者不吃亏”。这时同学们的讨论就会被引导到对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到此,“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公德”的教学目标圆满实现。同时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创新思维得到提高。

总之,由于《基础》课本身的定位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是符合教学要求的,有助于学生形成追求真理、尊重他人与合作竞争等良好品质。而且在运用问题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对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美]沃尔什.刘彦译.优质提问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王小兵.问题式教学法在“思想与法律”课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廖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

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2014年教研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式教学法研究”(acjyyb201413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问题式教学法教学运用
高中语文问题式教学法策略研究之人物传记的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小提琴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浅谈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词块策略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